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為了讓印度削減關稅,美媒大玩「變臉」:印度制造的最大對手是越南不是中國

2024-02-09辟謠

(觀察者網訊)

作為美國「印太戰略」的關鍵盟友,印度被西方輿論熱炒為「替代中國」打造電子資訊制造業等關鍵領域另類「供應鏈安全」的一環,但印度的高關稅也令美國不滿。彭博社2月8日刊登評論文章,聲稱印度「要認識到越南才是其最大的競爭對手,而非中國」,試圖敦促印度進一步「開放市場」。

該姓名標示文章作者、前彭博社科技記者提姆·丘爾潘(Tim Culpan)說,包括印度所在「四方安全對話」(QUAD)其他成員國美國、日本和澳洲在內的許多國家,都希望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取得成功,而原因歸根結底只有一個:打造一個可「替代中國」的國家。

為此,美國不斷推動印度領導人開放市場,為國際公司提供便利。文章提到一個細節,上周二(1月30日),美國駐印度大使艾瑞克·加塞蒂(Eric Garcetti)剛剛在印美商會表態稱,削減進口關稅應該是印度首要任務。一天後,印度政府便宣布將電池蓋、鏡頭、天線等手機關鍵零部件的進口關稅從15%降至10%。

「這個時間點看起來像是新德裏在奉命行事,但更像是一種巧合,甚至有可能華盛頓早就知道會這樣。」文章稱,在「勸說」印度最佳化營商環境這個問題上,美國並非「孤軍奮戰」。去年7月,日本外相林芳正存取印度期間「要求合作改善投資環境」,並會見了印度總理莫迪。

丘爾潘借此「建言」稱,印度應降低其關稅水平,並將來自美國等方面適當開放市場的建議「視為真心實意」,而不僅僅是出於自身利益的遊說,因為印度工業基礎的崛起對這些國家而言是「雙贏」的結果,而印度當前實施的投資激勵措施並不成功。

1月11日,印度古吉拉特邦蒙德拉,印度阿達尼集團,員工在車間內制造風力發電渦輪機葉片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他看來,莫迪政府十年前推出的「印度制造」政策初看起來似乎達到了預期效果,以「果鏈(蘋果公司全球供應鏈)」為代表的電子制造業快速發展為該國帶來了一定實惠,但實際也在某種程度上束縛了印度制造業的更多發展。

文章稱,印度政府提高了制成品的關稅,刺激了富士康、和碩等蘋果代工大廠擴大在印業務,以規避關稅。但是,「在印度且只為印度生產是行不通的,只需與擁有10億多智慧型手機使用者的中國相比,我們就會發現,僅靠國內市場並不足以支撐龐大而復雜的電子產品供應鏈,中國制造的大部份產品都用於出口」。

丘爾潘提到,雖然印度獲得了大量海外投資,但富士康上個月宣布將斥資1億美元在越南新建工廠,這提醒人們,印度並未「壟斷」承接住所謂「產業外遷」。墨西哥、泰國、印度尼西亞和捷克也在爭取更多資金,以建立全球電腦和電子產品制造商的供應鏈。

他指出,大多數國家都透過稅收減免、設立專門的自由貿易區或工業區、提供水電等公用設施優惠、免費提供土地、保障工地勞動力等措施來吸引投資者,對比之下,印度的高關稅顯得「格格不入」。實施較高的進口稅確實促使企業在印度設立公司,為當地消費者供貨,同時也降低了它們在出口市場上的競爭力。

文章稱,印度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開始「向外看」,而這就意味著要了解印度的投資和商業環境並不具有競爭力,意味著「要認識到越南才是其最大的競爭對手,而非中國」。文章引述研究說,在超過85%的電子產品關稅類別中,中國、墨西哥、泰國和越南都擁有更具競爭力的關稅水平。

越南、泰國、墨西哥和中國對電子產品關鍵零部件和材料征收關稅比印度更低(黃色)或更高(藍色)的比例,數據基於2024 年1月印度宣布部份關稅調整之前的非零稅率類別 圖片來源:彭博社

為抓住所謂「中國+1」,印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舉措,包括生產掛鉤計劃、稅收補貼等。印度已簽署13項自由貿易協定和6項優惠貿易協定,並正在與加拿大、英國和歐盟進行談判。不過,包括印度媒體在內的一些國際媒體也意識到,限於自身短板太多,印度所獲得的機會也很有限。

印度「clearias」網站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跨國企業在印度要面臨的諸多挑戰:復雜的官僚程式和稅收制度;部份地區的基礎設施落後;土地征用問題,特別是企業可能會面臨當地社群的阻力;員工的培訓和技能培訓投入過大;文化和語言差異等等。

「印度能否取代中國成為第二個世界工廠,晉升為超級經濟強國,還是一場媒體神話,有待更多的觀察。」台灣「中時電子報」去年8月也刊文提到,印度發展的速度遠不及中國,這與兩項指標落後中國有關,一是性別平等,一是人力資本投資。

印度是全球女性勞動力參與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據統計,2021-2022年,印15-59歲間勞動力人口中女性占比僅為29.4%,男性勞動力人口占比80.7%。在教育水準上,中國的成人識字率已接近百分之百,印度則是76%,其中婦女只有69%。

至於近來一些產業出現向東南亞等地區轉移的現象,有專家認為,從長遠來看,這未必是壞事。據第一財經報道,馮氏集團主席馮國經在去年11月的第六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上表示,目前地緣政治影響加劇,非必需品的供應鏈產生了新的趨勢,但這並不意味著會有中國供應鏈完全搬走的情況,且中國也希望供應鏈能夠升級,產生更多以技術為主導的鏈條。

中國國際貿易學會中美歐研究中心共同主任、全球中小企業聯盟副主席何偉文則認為,如果中國投資越南、墨西哥等地的產業鏈,那麽從越南、墨西哥賣到美國和歐盟的產品多了,從國家角度來說,中國本土出口的產品數量少了,但從企業的角度來說,出口的產品數量反而還多了。而且從全球來講,中國的全球供應鏈仍然是完整的。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