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道,印度和中國完成在實控線沿線的軍事脫離接觸。印媒此前稱,印中兩國計劃近日完成在實控線沿線的軍事脫離接觸,此次脫離接觸行動是兩國改善外交關系的重大步驟。據印度媒體稱,根據協定,印度軍隊已開始撤回裝備。目前尚不清楚是否會采取行動以示脫離接觸完成。
針對此次事件,蘇傑生強調到這件事情僅僅是為了使得印度和中國回到2020年中印沖突之前的巡邏範圍,而他們也會恢復當時印度挑起沖突邊緣線之外,雖然雙方在這件事情當中矛盾頻繁發生,但雙方在今年取得了和平的成果也來之不易,畢竟莫迪政府的態度轉變也是非常稀有的事情,這也證明了雙方再一次迎來了和解。
2020年6月中印在加勒萬河谷爆發沖突,這既是當時兩國老問題與新矛盾的相互疊加,也與國際和地區形勢深刻變化密切相關,加劇了邊境地區形勢的復雜局面,對中印兩國政治互信、輿論走向、民意基礎均造成了嚴重損害。四年多來,兩國兩軍圍繞早日實作邊境局勢穩定進行了數十輪磋商協調,不斷縮小分歧,持續擴大共識,鞏固磋商和協調工作機制所達成的成果,終於一步步走到當前的階段,可以說來之不易,也水到渠成。
這反映出中印對於雙邊關系要穩定、要發展的共同認知。
雖然印度事事都要與中國一較高下,但不可否認在大局觀問題上,印度不會犯錯。自從2020年中印發生邊界沖突後,使得中印貿易關系跌到了歷史冰點。但不容忽視的是,中國才是印度最大商品來源國和最大工業產品供應國。印度官方數據顯示,過去四年來,印度對華貿易逆差為850億美元。如今印度大力發展自己的電子制造業,就需要從中國進口智慧型手機、太陽能電池板等,同時吸引中國企業投資建廠增加就業崗位。從這兒就能看出,印度技術無論是軍事還是工業科技,都來自於外國。
那麽中印兩國的關系緩和,美國方面又是什麽態度?我們看出前期的美國絕對是想好好的培養印度的,一方面是出於擺脫中國的考慮。也就是為了把印度培養成為一個制造業的大國,從而脫離對於中國的依賴,規劃的是非常美好。那麽第二點也是關鍵的一點就是印度的戰略位置同樣重要,美國一直將印度作為自己手中的一把利器。中美之間的矛盾問題近些年越來越顯著,所以美國對於印度越來越關註,畢竟印度距離中國非常近,而且印度的野心很大,美國正需要這樣的角色。
現在美國的圖謀,是要破產了。這裏面有多種因素原因。首先,美國的霸權體系正在瓦解。做美國的盟友在亞洲,也沒給他們帶來什麽利益。如此下來,比如說印度,就會拋棄美國的橄欖枝。畢竟,損人不利己的事兒,誰會去幹呢?其次,中國的崛起,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客觀事實。這個時候,還頂著腦袋和中國過不去,是不是太傻了?任何有正常決策能力的領導人,都不會選擇這麽做。所以,印度總理莫迪開始投靠中國,轉向中國,也是合情合理的。
與此同時,莫迪政府也逐步發覺,印度在和中國長期的消耗中國力大損,完全是在做賠本買賣。尤其是在中印邊境地區,印度不僅部署了數十萬大軍,還被迫和中國進行基建競賽。尤其是自從班公湖沖突發生後,中國開啟「高速基建模式」,在洞朗等地區全面修築公路、機場、班公湖大橋、基地等國防設施。印度雖然也在大興土木,但顯然無法和「基建狂魔」中國相比。再加上印度財力有限,在「高原養兵」模式下,中國遊刃有余,而印度根本拖不起。
在當前俄烏沖突和巴以沖突容易擴大化的全球局勢下,美國已經將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歐洲和中東兩個地區,實際上沒多少精力顧及中國。如果印度還能向以往那樣時不時給中國找找事,甚至跟隨美國搞什麽「印太戰略」,那麽在遏制中國崛起和發展上,印度會幫助美國分擔很大一部份精力。怕就怕印度非但不幫忙,還和中國以及俄羅斯等國抱團,那等於是為美國平添了一個強勁的對手。
印度對西方的親近,給美國制造了一個假象,不知印度從沒法成為任何陣營的成員,也因此印度在俄烏沖突中,一邊頂著西方制裁,大量購買俄羅斯原油,一邊向烏克蘭出售軍火,在大國之間左右逢源,這就是印度的戰略。美國時常挑起世界沖突,挑唆各國陷入戰亂,並非什麽正確的道路,也不是所有陰謀都可以得逞,美國遭受反噬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