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最低調的抗戰第一悍將,孫立人比他差兩級,王耀武曾是他的副手

2024-11-05軍事

這位抗戰悍將實在是太低調了,很少有人知道他:從淞滬會戰到抗戰結束他打滿全場,就連抗戰鐵軍的軍長 王耀武也曾經是他的副手 ,而被稱為東方隆美爾的孫立人在滇緬作戰的時候,在此人的指揮下打出了聞名遐邇的仁安羌大捷, 當時的孫立人和他之間足足差了兩個級別。

仁安羌大捷中的美械軍

此人作戰剛猛,往往親臨一線指揮,在與王耀武合作的期間,指揮鐵軍憑借著優秀的戰術和頑強的作戰意誌, 用簡陋的裝備幾乎將日軍的一個師團全殲,並擊斃日軍師團級的少將指揮官 ,但是如今知道他的人卻極少。因為他本人很是低調,可這並不影響他在八年當中創造的輝煌戰績。

(原創不易,歡迎各位發財的小手點點贊和關註呀,蟹蟹~)

淞滬會戰血戰羅店,作為軍長親自前往戰壕鼓舞士氣:「羅店乃華夏固有之地!這個時候正是吾輩摧敵破陣之時,有何懼焉?」

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當時國民政府集中了所有的精銳力量,第一時間馳援上海阻擊日軍。

除了由張治中將軍親自率領三個精銳的德械師以及桂永清的教導總隊之外。

剩下的就是黃埔軍校的兩支中央軍王牌,第18軍和74軍。

而當時74軍是由俞濟時領銜並帶領猛將王耀武一同前往作戰。

至於18軍,陳誠則委托了他的心腹大將,也是他在保定軍校的校友負責指揮。

而此人,正是被稱為土木系大將的羅卓英將軍。

羅卓英是廣東客家人,他畢業於保定軍校第8期炮兵科。

在北伐期間,先後擔任炮兵連的連長,後面升任營長、團長。

一直到副師長和18軍的副軍長。

因為作戰勇猛且頗有謀略,受到了蔣介石和陳誠的賞識。

熟悉陳誠的人都知道,他就是保定軍校炮兵科畢業的。

所以陳誠跟羅卓英之間,都同為炮兵科出身,而且又是校友。

兩人在相處上會顯得更為熟絡一點。

這也是羅卓英和陳誠成為了搭檔的原因。

在18軍成立之後,陳誠成為了這支軍隊的第一任指揮官。

他當時就挑選了他在保定的學弟羅卓英來擔任他的副手,兩人由此開展了抗戰期間前期的緊密合作。

淞滬會戰的時候,陳誠在第一時間命令羅卓英率領他的王牌18軍進入到淞滬會戰最為慘烈的羅店陣地。

並率領他手底下三個師,分別是第11師的黃維,第14師的霍奎章以及第98師的夏楚中三位黃埔一期。

率領數萬之眾,在羅店跟日軍進行了血戰。

當時的狀況極其慘烈,被稱為血肉磨坊。

成為了當時中日雙方最精銳部隊的決戰之地。

當時在羅店,面對日軍松井石根指揮的第6師團和的10師團的猛烈進攻。

在危急時刻,羅卓應親自到一線並來到戰壕當中,對著官兵振臂大呼:「羅店乃華夏固有之地!這個時候正是吾輩摧敵破陣之時,有何懼焉?」

羅店

羅卓英作為18軍的中將軍長,在這個時候能夠親臨戰壕。

面對著日軍大口徑的火炮和兇猛的火力,面容平靜充滿著無懼的勇氣。

他的這一舉動很快就讓十八軍的士兵們充滿了士氣和鬥誌,跟日軍的精銳甲種師團進行了連續一個多月的激烈作戰,並數次打破了日軍猛烈的沖鋒。

也正是這一戰,在羅卓英的指揮之下。

十八軍和他的兄弟友軍74軍在羅店成功的阻止了日軍數個精銳甲種師團的輪番進攻。

確保了深滬戰局的可控,在這其中18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經過了這一戰之後,第十八軍足足傷亡了1萬多人。

3個師以下的團級軍官和營級軍官戰死率頗高。

特別是98師一個旅麾下的4個營長全部戰死,以全旅的代價擊斃了日軍的一名大佐級聯隊長,成為了淞滬戰場上第一個被擊斃的日軍大佐級軍官。

此戰過後,土木系的18軍一戰成名。

羅卓應作為軍長指揮有方,指揮出色。

作為保定系畢業的優秀軍官,得到了蔣中正和陳誠的進一步賞識。

陳誠

再次親臨前線,指揮王耀武血戰日軍11晝夜,打殘日軍一個師團,擊斃日軍師團級指揮官

正是因為陳誠和羅卓英之間的親密關系,再加上兩人又同出於保定軍校屬於校友。

在升級上,只要陳誠往前升一步,羅卓英馬上就會跟著往前升一級。

在淞滬會戰之後,由於第十八軍打出了軍威,羅卓因被提升為第15集團軍的總司令。

這也讓羅卓英成功地成為了戰區級長官的存在。

在此之後,羅卓英又相繼參加了南京保衛戰,並協助唐生智成為了南京衛戍區的副司令。

南京保衛戰極其慘烈,最後以撤退而告終。

但在抵抗的過程當中,德械師和中央軍精銳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在光華門和雨花台一帶,德械師的87師和88師成為了最後的絕唱,全軍覆沒,沒有一個人後退和投降。

在此戰過後,羅卓英雖然用盡全力,但最終因為各方的失誤,再加上日軍初期的火力實在是太過於兇猛,國民黨軍守城失敗。

但羅卓英並沒有受到國民政府的處罰,反而接替了他的保定系的學長薛嶽,擔任了第19集團軍的總司令。

而第十九集團軍則是中央軍的精銳部隊。

下轄了幾個主要的軍隊,像是關麟征的第52軍、王耀武的第74軍和李玉堂的第10軍。

可以看到,第19集團軍戰鬥力強悍,是抗戰初期少數能與日軍師團打的有來有回的一個集團軍。

而這其中,第19集團軍表現得最為強悍的一戰,除了在不久之前的武漢會戰的德安大捷當中,幾乎全殲日軍106師團以外。

德安大捷中繳獲的日軍裝備

在接下來的上高會戰當中,羅卓英指揮王耀武的鐵軍再次跟日軍的兩個師團進行了死磕。

這一次作戰的地方正是發生在江西的上高一帶,被稱為上高會戰。

羅卓英是這一次會戰的總指揮。

在上高會戰的時候,羅卓因和衣而睡。

率領王耀武的鐵軍七十四軍,力抗日軍第33師團、34師團以及日軍一個混成獨立旅團超過4萬多人,在次激戰了11個晝夜!

要知道,當時中國守軍的裝備十分簡陋,還沒有得到蘇械的支持,更別提什麽美械了。

基本都是拿著漢陽造和普通的步槍,連74軍這樣的王牌也不例外。

僅有74軍當中的58師在裝備上稍微好一點。

但也只剩下了在調整師時期獲得的幾門榴彈炮。

他們的重機槍和輕機槍都是極其稀少的。

第七十四軍在上高會戰的時候,捷克式輕機槍也不到50挺。

這跟抗戰勝利之後得到美械的整編第七十四師相差巨大。

根據國府軍事委員會的相關資料。

抗戰結束之後,74師所擁有的美式輕機槍高達1000多挺。

白朗寧輕機槍

而上高會戰還是1941年,那時候他們的裝備武器都很落後,完全是靠頑強的作戰意誌和在戰術上強悍,憑借著血肉之軀跟日軍的兩個師團外加一個混成旅團打的有來有回。

並成功地殲滅了日軍第34師團70%的有生力量。

整個34師團在上高會戰被打殘,其中的少將旅團指揮官也被七十四軍58師173團蔡仁傑率部追擊,在一片玉米地裏擊斃。

上高會戰歷時11個晝夜,74軍陣亡了9000多人,而日軍的傷亡更為慘重,總共被斃傷了1.5萬之眾,成為了抗戰期間作戰最為精彩的一次。

這跟1945年的湘西會戰,日軍大潰敗完全不同。

因為抗戰初期日軍的士氣和武器裝備,都是要遠遠超過當時的中國守軍。

能在這種情況下進行逆襲作戰,並且獲得這樣的勝利。

跟當時羅卓英的指揮能力以及王耀武74軍頑強的作戰意誌是分不開的!

上高會戰,羅卓英也親臨前線指揮。

在指揮所內遭到了日軍火炮的攻擊,差一點被擊中。

當時,王耀武作為74軍軍長,算得上是羅卓英的副手。

他馬上要求74軍警衛營對羅卓英進行保護。

上高,王耀武任74軍軍長

可是羅卓英卻直接拒絕了王耀武的這個建議。

他認為,當時中國守軍的兵力十分緊張,警衛營足足幾百人可以參與對日軍的圍剿,而不必放在他一個人身邊。

在這之後他一直有後撤,而是堅持在靠近日軍前沿陣地的指揮所內待滿了11天,直到指揮軍隊將日軍兩個師團打得潰敗而逃為止!

升任遠征軍司令,雖然僅任職半年但指揮了仁安羌大捷這樣的勝仗

羅卓英在上高會戰的時候指揮作戰沈穩而又睿智,戰術靈活而又果敢,作戰異常的剛猛。

與王耀武的74軍的作戰風格頗為相似。

所以他們的這一次合作,也成為了抗戰當中最為精彩的一次作戰。

這也是當時陸軍總長何應欽的原話。

上高會戰之後,74軍正是奠定了虎賁之軍的地位。

日軍更是被打懵了。

他們開始忌憚這支三五部隊。

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是一次完全沒有預料到自己回打敗仗。

在參戰人數上,明明人數與對方相當可是居然失敗。

也正是因為這一次的指揮,羅卓英獲得了當時國府頒布的青天白日勛章,成為了當時軍中的耀眼的新星。

要知道,日後打滿抗戰全場的鐵軍軍長王耀武,此時在羅卓英的面前也是羅卓英的一個副手,而且老王可是心服口服,甘願接受羅卓英的指揮。

在成功地指揮了上高會戰的勝仗之後,羅卓英再次獲得了陳誠以及蔣中正的提拔。

受當時國際戰局的影響,日軍試圖在緬甸一帶開辟戰場,企圖從後方襲擊中國接受外援的補給線。

為此,國民政府決定派遣遠征軍到緬甸一帶跟日軍作戰。

1942年遠征軍出發,並前往緬甸。

很多人都知道遠征軍司令衛立煌,但其實遠征軍的第一任司令長官是羅卓英。

羅卓英

在緬甸戰場中國遠征軍當中,除了盟軍的史迪威之外,羅卓英是當時的最高指揮官。

他的麾下有杜聿明等人。

也就是說,就連抗戰當中的救火隊長,在解放戰爭時期指揮過百萬大軍的剿總司令杜聿明,在當時也只是羅卓英麾下的一員戰將而已。

還有被稱為東方隆美爾的孫立人,在當時也僅僅是第五軍新編38師的少將師長。

孫立人跟羅卓英之間,足足差了兩個級別。

而羅卓英在遠征軍總司令的任職時間並不長,大約只有半年時間。

可在這半年時間,羅卓英所呈現的戰績卻頗為耀眼。

其中就有聞名遐邇的仁安羌大捷。

大多數人只知道仁安羌大捷,孫立人將軍率領的新編38師的一個團擊潰了日軍4000多人,並救出了7000多盟軍。

但是這場戰役的幕後總指揮,卻是當時的遠征軍司令羅卓英。

是他在當中分析敵情,並結合了當時盟軍和中國遠征軍之間的協同作戰,然後說服了杜聿明和孫立人兩人之間的爭執,才授權給孫立人出兵的。

杜聿明作為第五軍的軍長,他並不同意自己的師長孫立人貿然前去救援盟軍。

為此兩人之間產生了很多爭執,一度錯失了戰機。

羅卓英則最終選擇了站在孫立人的一邊,因此才造就了仁安羌大捷這樣的勝仗。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件事情,導致羅卓英跟杜聿明之間的關系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杜聿明

杜聿明作為蔣中黃埔嫡系的愛將,畢業於黃埔一期,羅卓英則是畢業於保定軍校。

這本身就是兩個不同的派系。

再加上孫立人當時是有留學的背景,跟杜聿明之間的很多戰術和打法都產生了一些分歧。

兩人在遠征軍作戰系統當中經常「互掐」,羅卓因作為司令兩面為難。

很多時候他在杜聿明和孫立人兩人中間,指揮鏈路產生了一些困難。

為此,羅卓英在遠征軍司令的職位上並不長。

蔣中正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最終不得不出動沒有派系的衛立煌將軍前去接任羅卓英,成為了遠征軍的第二任司令長官。

在回來之後羅卓英也沒有被閑置,而是擔任了當時的軍令部次長。

隨後他又被調往桂林訓練新兵。

在抗戰結束後的時候,羅卓英一度被派往東北協助陳誠指揮東北一帶的作戰。

這對老搭檔,因為在東北作戰連連失利的情況下,陳誠在一片罵聲當中離開了東北。

作為陳誠的副手,羅卓英也不得不黯然離開。

1961年,羅卓英因為糖尿病而離世,終年65歲。

現如今,知道羅卓英的人都比較少。

但是他卻是在抗戰當中實打實的戰區級司令長官,跟日軍作戰過程當中從來都沒有後退,作戰也頗為剛猛。

羅卓英戎裝照

在8年抗戰當中,上高會戰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之戰。

以當時中國守軍落後的武器裝備,憑借著靈活的戰術和高超的指揮能力,幾乎將日軍的一個師團全殲,成為了當時國民黨軍連打敗仗之際,一個頗為令人意外的勝仗。

在抗戰期間,羅卓英為抗擊外敵作出了一定貢獻,是抗戰中的猛將和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