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娛情
編輯|娛情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帝國。
一方面,統治者為了鞏固其統治,維護蒙古貴族的特權,把人分為四等,南人地位低下,「九儒十丐」的劃分更讓儒生失去了讀書者的尊嚴。
元朝廷政治上大量使用色目人,統治的百年期間,前八十年未開科舉,導致長期主宰中華文化的士大夫文化式微,儒生入仕無門。
而且元朝統治者對思想方面的控制相對後期的明清較為寬松,眾多文人在無緣入仕的情況下,沈潛書畫,解憂消愁,抒發自己的思想和才情。
那麽,元朝為何對鞍馬畫情有獨鐘?其畫作設計的藝術風格有何民族特色?
一、中國古代畫馬藝術的發展史
縱觀歷史長河,馬的形象很早就出現在中國的藝術作品中。
遠在三千年前的青銅時代,巖畫中就出現了遠古先民騎馬狩獵的場景,酈道元【水經註】中描述:「山石之上,自然有文,盡若虎馬之狀,粲然成著。」
戰國時期,騎兵因布陣作戰機動性強,取代了春秋時期的以戰車為主的作戰形式,馬作為重要的軍隊物資,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
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青銅馬工藝品,韓非子亦發出「畫犬馬最難」的感慨。
秦皇陵騎兵俑,造型樸素寫實,整齊排列,聲勢浩大。
西漢前期受匈奴侵略壓迫,文景時期,朝廷大力推行馬政,武帝嗜好寶馬,派李廣遠征大宛,贏得良馬三千,並作【天馬歌】。
漢代是以馬為主題作品的高峰期,「馬踏匈奴」「馬踏飛燕」【車馬出行圖】畫像石、【車騎過橋圖】畫像磚均是這個時期的傑出作品。
晉代已經將馬獨立分為一科,顧愷之有雲:「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台榭一定器耳,難成而易好,不待遷想妙得也。」
顧愷之善畫馬,其人物長卷作品【洛神賦】中馬的形象,神態各異,栩栩如生。
南北朝時,對馬的作品已有品評,【古畫品錄】評毛惠遠「至於定質塊然,未盡其善,神鬼及馬,泥滯於體,頗有拙也」。
北齊楊子華是有聲譽的畫馬名家,在【北齊校書圖】中可以看到他筆下的馬「形神兼備,宛然如真」。
隋朝畫馬已形成社會風氣,【廣川畫跋】有記載:「展子虔做立馬而有走勢,其為臥馬則有騰驤起躍勢,若不可掩復也。」
到了唐朝,唐太宗為了紀念在開唐戰爭中騎乘作戰的六匹戰馬,命閻立德和閻立本兄弟以浮雕方式刻畫六匹駿馬置於陵前,也就是後世所說的「昭陵六駿」。
正是統治階級對駿馬的酷愛與唐帝國的強大,這一時期產生了大批諸如曹霸、韓幹、韋偃等畫馬名家,鞍馬畫成為傳統繪畫的一個重要題材。
杜甫作【丹青引】贊曹霸畫馬技藝高超。「先帝禦馬玉花驄,畫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牽來赤墀下,迥立閶闔生長風。詔謂將軍拂絹素,意匠慘淡經營中。斯須九重真龍出,一洗萬古凡馬空。」
由此可見,除了關註牛馬本身的造型審美,還賦予了其更深的社會內涵,李公麟將鞍馬畫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對後世影響極大,成為鞍馬人物畫的最佳範本,堪稱「宋畫第一」。
趙孟頫贊其白描【五馬圖】:「五馬何翩翩,瀟灑秋風前,君王不好武,芻粟飽豐年。朝人間闔門,暮秣十二閑。」
至元朝,眾多畫家想要摒棄南宋畫風的萎靡迤邐氣息,倡導「復古」實踐,對其而言,兩晉是古,唐是古,北宋亦是古,下文主要從鞍馬畫的造型和設色兩方面淺析其藝術風格的變化。
二、元朝名家鞍馬畫的造型藝術
後世不少學者研究認為,元朝鞍馬畫、狩獵畫的興盛與蒙古貴族原先遊騎為主的生活方式相關,元朝畫家為了迎合統治階級的喜好,故作大批次的鞍馬畫作品。
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不盡然,從社會發展和美術史本身的發展脈絡來看,冷兵器時代,馬是重要的軍事物資,從春秋戰國到明清,每一個朝代的統治者都對馬有著特殊的感情。
元朝的文人畫家大抵分兩類,一類是趙孟頫這種居廟堂之高者,天子近臣,聖眷濃厚;一類是錢選、鄭思肖這類處江湖之遠者,隱居山林,終身不仕。
就後者而言,沒有任何必要迎合統治階級的趣味。
錢選,字舜舉,號玉潭,湖州人,南宋景定三年鄉貢進士。宋朝傾覆後,將其多年經學著述作全部焚燒,「勵誌恥做黃金奴,老作畫師頭雪白」「隱於繪事以終身」。
錢選是個繪畫多面手,人物、山水、花鳥、鞍馬均擅長。他曾臨李公麟【鳳頭驄圖】,技藝高超,精妙絕倫,吳師道在【吳禮部集】中雲「錢郎摹得鳳頭驄,相見群中更殊特。」
其鞍馬作品數量頗多,史料記載有【洗馬圖】【青馬圖】【相馬圖】【獨馬圖】,可惜的是這些作品並沒有留存下來。
現在研究其馬畫,主要是從【貴妃上馬圖】來看,圖中白衣素裝的唐玄宗已經騎上了他喜愛的大宛進貢的寶馬「照夜白」,雍容華貴的楊貴妃在侍女協助下往「玉花驄」身上爬。
「照夜白」頭正身側,流暢勁挺的線條勾勒馬的身體結構,並未對馬的鬃尾毛發深入刻畫,以此突出其眼部神態。
「玉花驄」斜側身出現在畫面中,臀腿處有線勾方圓形狀花紋兩簇,大小疏密相間得當;
鬃毛從頭頂到臀骨連成一線,尾部毛發濃密,兼有墨色變化,體現出用筆的提按頓挫,馬的頭部往後轉,似與看畫人發生眼神的交流。
這幅畫描繪的是盛唐李隆基攜楊貴妃出遊前的場景,南宋遺民錢選畫此作,具有一定的諷刺意味。
這個諷刺不僅從楊貴妃因太豐腴,笨拙上馬的姿態看出,亦從兩匹馬的靈動又無奈的眼神中突顯。
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湖州人,宋朝宗室,閑居吳興,後被元朝廷招安,元仁宗朝進翰林學士承旨,「榮際五朝,名滿四海」。
白鼻䯄軸 元代 趙孟頫
其博學多才,能詩善文,通經濟之學,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尤其以書法和繪畫的成就最高,山水、人馬、花竹木石無一不精,開元初畫壇風氣。
雙駿圖 元代 趙孟頫
因身份地位關系,趙孟頫流傳作品頗多,鞍馬畫有【調良圖】【古木散馬圖】【人騎圖】等。
人騎圖 元代 趙孟頫
【調良圖】是趙孟頫存世最早的作品,是其在吳興閑居時所作,此畫在眾多鞍馬畫中別開生面,令人耳目一新。
圖中繪有一位身著唐裝的奚官和一匹體格矯健的駿馬,大風刮過,奚官搭袖遮擋;
調良圖 元代 趙孟頫
並回頭凝視俯首的駿馬,馬的眼神疲憊溫順,已然被馴服,疾風把奚官的衣衫胡子,馬的鬃毛尾毛吹得飄飄揚揚。
進馬圖 元代 趙孟頫
畫中人物衣衫寬松,線條勁健細挺,和馬的身體造型一樣,畫家選擇了方折遒勁的鐵線描。
胡須、馬的鬃毛和尾巴的刻畫運用了高古遊絲描,勁細柔韌,宛轉悠揚,這些線條以組線的形式出現,每組中墨色由濃到淡,根根豎立,靈動飄逸中又顯威風凜凜。
錢選與趙孟頫亦師亦友,一朝一野,兩人就士夫畫有所交流,繪畫理念諸多暗合。明曹昭在【格古要論】中載有:趙子昂問錢舜舉曰:「如何是士夫畫?」舜舉答曰:「戾家畫也。」
柳蔭試馬圖 元代 趙孟頫
子昂曰:「然,余觀唐之王維、宋之李成、郭熙、李伯時,皆高尚士夫所畫,與物傳神,盡其妙也。近世作士夫畫者,繆甚也。」
元初畫壇畫家渴求摒棄南宋畫院迤邐柔弱的遺風,錢選【貴妃上馬圖】和趙孟頫【調良圖】中的馬均是唐人風格。
他們的鞍馬畫皆以臨摹唐宋大家為起點,線條遒勁,造型體質感強,考究。
西成歸樂圖 元代 趙孟頫
但與唐畫「成教化、助人倫」的政治功能和北宋以表現物象為主的方式相比,多了份「與物傳神」的文人思想。
在趙孟頫的另一幅鞍馬畫作品【古木散馬圖】中,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他倡導的「書畫本來同」和「以書入畫」觀點。
飲馬圖 元代 趙孟頫
圖中兩株古木用了「寫」的手法,筆法精湛,行筆的輕重急緩造就了線條粗細幹濕的變化,樹幹部份幹筆皴擦,松動自然。
樹下散馬兩匹,一正一側,結構明晰,鬃毛並未拘謹刻畫,二馬無鞍韉之累,悠閑自適,周圍小草亦用了「寫」的手法,生機盎然。
趙孟頫曾道:「今人作畫,但知用筆纖細,敷色濃麗;吾所畫看似簡率,然識者知其近古。」前句是其對南宋畫院纖細柔弱遺風的批判,後句是對自身「復古」實踐的肯定。
而且前元畫壇,宿儒遺老龔開傳世名作【瘦馬圖】,一改唐宋畫馬膘肥體厚的造型風格。畫中瘦馬一匹,關節分明,肋骨清晰可見。
像怕觀者不懂,作者自題解釋道:「凡馬僅十許肋,過此即駿足。惟千裏馬多至十有五肋。假令肉中畫骨,渠能使十五肋現於外。現於外,非瘦不可,因成此相,以表千裏之異」。
他這幅畫一反常規,直白可愛,新奇振古。
後任仁發借助其瘦馬形象,做【二馬圖】,右邊棕白相間花馬,膘肥肉厚,養尊處優,自在得意。左邊棕色瘦馬,肋骨凸出,步履蹣跚,疲憊不堪。
雙駿圖 元代 趙孟頫
畫家將二馬形象比擬社會中的貪官和清官,有一定的諷刺寓意。畫面線條細膩,設色柔和,采用了借物抒情,托物言誌的手法,表達其一身正氣願為國為民做事的誌向。
秋郊飲馬圖 元代 趙孟頫
正如畫家卷尾自題:「予吏事之余,偶圖肥瘠二馬……能瘠一身而肥一國,不失其為廉,茍肥一己而瘠萬民,豈不貽汙濫之恥歟!按圖索驥。得不愧於心乎?因題卷末,以俟識者。」
三、元朝鞍馬畫中的風格流變
元朝是個特殊的朝代,造成元代繪畫繁榮的原因,與其國家政策、經濟發展、文化背景和文人的社會地位息息相關。
西園雅集圖 元代 趙孟頫
元初雖八十年未開科舉,斷送了文人「學而優則仕」的前程夢想,但漢族大家依然重視子孫後代的文化教育和詩文書畫傳授。
元代的文人集詩人、畫家、書法家於一身,才情兼備。他們參與到詩書繪畫中,不可避免地促進了文人畫的發展。
吹簫仕女圖軸 元代 趙孟頫
因此,元代鞍馬畫的藝術風格由唐宋的從嚴從實,轉化為從松從虛,關註筆墨情趣,除了濕筆潤色,幹筆皴擦也成為一種嶄新的嘗試。
元代畫家另辟蹊徑,力圖在用筆、元朝鞍馬畫造型的藝術風格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帝國。
一方面,統治者為了鞏固其統治,維護蒙古貴族的特權,把人分為四等,南人地位低下,「九儒十丐」的劃分更讓儒生失去了讀書者的尊嚴。
元朝廷政治上大量使用色目人,統治的百年期間,前八十年未開科舉,導致長期主宰中華文化的士大夫文化式微,儒生入仕無門。
另一方面,元朝統治者對思想方面的控制相對後期的明清較為寬松,眾多文人在無緣入仕的情況下,沈潛書畫,解憂消愁,抒發自己的思想和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