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鄭麗莎
日前,「致敬蘇東坡——張浩藝術主題展」在人可藝術中心開幕。
此次展覽是張浩在人可藝術中心舉辦的第五次個展,由人可藝術總監何勇渺擔任策展人,著名詩人楊鍵擔任學術主持。
展覽精選了張浩在2021年至2023年期間以「踏尋蘇東坡一生的足跡」為線索創作的【致敬蘇東坡】系列作品20余幅。
藝術家歷時三年跋涉郟縣、杭州、常州、鎮江、惠州、黃州、儋州等地,尋找蘇東坡主題的精神感覺,並以此為基礎開啟了藝術形式的創造旅程。透過想象和意識的碰撞,創造了跨越時空的精神視覺,畫幅所展現的一切,空間、形狀、色度,以及筆跡,皆為藝術家對蘇東坡的感念。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4月28日。
展廳現場
放下之後的新世界
文/楊鍵
一直以來,我們的藝術都是崇洋媚外,這一回不同,也許我們是第一次最正式的在藝術上向蘇東坡致敬,向蘇東坡致敬實則是向我們的母語致敬,向我們母語裏曾經出現過的這位以人文化天下的標準文人致敬,已經九百多年過去了,他還在這裏,並未走遠。這是這次展覽的主旨,為了這個致敬,張浩紮紮實實準備了三年。
我小時候在水跳邊淘米,米剛淘好,那些小魚兒就來了,稍有動靜就四散逃去,一會兒它們又來了,它們上下翻動,戲啄米粒的動作,那是真正的線條,那是真正的自由的生命的線條,那裏有一種真正的生命的儀容,張浩的畫太像這些白魚兒了。這是其一。
其二,張浩畫中的那幾根線像極了禪宗裏的那則公案,叫做懸崖撒手,自敢承當,絕後再蘇,欺君不得。關於張浩的線條我在這裏稍作展開。
畫虎畫皮難畫骨,張浩畫骨,不畫那皮。所有的纏結,葛藤都放棄了,只剩下那幾根性命攸關的線,組成一個或強悍,或柔韌,或清潔,或虔敬的精神場,一切紛繁,淩亂,微不足道全舍棄了,世界凝結聚焦為幾根線。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他磨礪,只為了少,更少,他凝神,也是為了少,再少,更少,只剩那幾根線了,那幾根線卻愈發平靜,凝定而清醒,清新,持續地少,再少,更少,在那少裏出現了清凈,柔韌,柔弱,柔軟,甚至是堪忍,愈來愈接近母性的氣息,愈來愈接近那個本來,那個最親切的,那個最核心的。
了了數線,輕松而篤定,有力而柔弱,隱逸而顯揚,歡喜而悲哀,此刻而這裏,時間而空間,局部而整體,詞少而義豐,母性和父性,一時之間,匯聚在那幾根線裏,以少勝多,以一當十。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只有幾根線,這是最鋌而走險的表達,要有極深極深的定力才能進入那最危險的平衡,因而每一張畫的到達必定如一次新生,明眼的觀者在那一根根線條裏,必定會看到新生的喜悅與安詳,它們因為新生的喜悅與安詳而有一個好樣子,仿若修行人,斷了習氣,清凈而具足威儀,是的,好畫有威儀,有儀容,現在叫形式,其實是儀容。古典山水與人物所以撼人心魂亦因其威儀與儀容,非形式也,那個儀容非常陌生又有一種久違的漢語表情,是的,張浩的畫,張浩的線條是儀容而非形式,這些線條在險道中建立平衡,其實也是人生在險道中建立平衡。
只有線,只有黑白,兩刃相交,直見性命,生命進入最簡單,最深奧的筆劃。這是因為生命有了經歷,才有的不同以往的情感深度,這是因為生命的難解,這是因為生命的謎底還在混沌之中,才出現的表達,它其實拒絕語言,只需要最關切的領悟。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其實只有空白,迫不得已才畫了幾根線,其實這就是生命的結晶,所謂的新世界,因此而彌足珍貴,必得有生命的結晶,之後的漫長歲月才能稱之為藝術,生命結晶在前,藝術在後,或者它們是同步的,同時到達。
在張浩的畫前,觀看久了,那幾根線條忽然之間成為空無,而那空無居然有一種塑造之力,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可以變化我們的氣質,原來,那變化人氣質的神秘之力,不是有,而是無,那看的明明白白的線條居然是通向空無的通道,你看見了嗎?它始終在那兒,你要看很久很久,那光才會從空白裏湧出,源源不斷,那是遺忘已久的生命的甘泉,那甘泉不是別人的,那是你自己生命的甘泉,前提是,你的眼睛,你的心神得集中在此,你得長久地凝視,生命的秘匣才會向你開啟。
觀看到此,當你收回了目光,當你回到了家中,你所看見的線條驀然退場,只剩下嚴峻嚴厲母性十足的空白,從你的心中湧出,你感到無言而且難言,這是生命的秘密在向你開啟,也許這就是藝術的價值所在。
大部份藝術的主體背景與背後是我,張浩畫的主體是巨大的白,空白,也就是無我,沒有我是張浩藝術的主體,這是他的線條可以在最危險的分寸裏找到平衡的奧秘,沒有我也就無處不是平衡,了了幾根線正是心的直下而為。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我們需要停留,就像張浩的畫一樣,幾根線停留在畫中,停留久了,空白開始出現,那空白也許比線還重要,也許那線的出現就是為了喚醒空白的出現,空白產生了線,一般人看不見空白,只能看見線,其實空白才是主體,它產生了線,沒有空白何來線,張浩凝定在空白裏,畫下了幾根線,這個線看著很抽象,其實就是生命的訊息,生命每個人都有卻最陌生,有幾個人得到了生命的訊息呢,所以張浩的藝術首先是生命的藝術,其次才是線的藝術。如果說他的藝術是抽象的藝術,那也是因為生命是抽象的。
也許在非常遙遠的某一天,藝術家張浩畫著畫著身心世界豁然脫落,他縱身一躍,進入那黑沈沈的線條之中,它就在那裏,不在別處,不在大,不在小,不在裏,不在外,它就在這裏,所有的話都在這裏,所有的目標,語言,寓意都匯聚於此,帶著它們發現的真實,發現的真相,安住在一張張白紙之上,在那危險的平衡裏,簇擁著靈光獨耀的時刻。
2024年3月15日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楊鍵簡介
1967年生,現居安徽馬鞍山。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詩歌創作至今。為漢語新詩代表性詩人之一。曾獲劉麗安詩歌獎、柔剛詩歌獎、李叔同國際詩歌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詩人獎等。著有詩集【暮晚】、【古橋頭】、【慚愧】、【哭廟】、【楊鍵詩選】、【長江水】等;英文詩集Long River(Tinfish Press,2018),Green Mountain(The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20)。在繪畫領域,楊鍵精研水墨,自成一家,前所未有。作品被深圳關山月美術館、白馬寺釋源美術館、虞山當代美術館、南京先鋒書店、北京太和藝術空間等多個民營美術館和機構收藏。
張浩簡介
1962年生於天津。1985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舒傳曦教授工作室,留校任教。現任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教授。當代水墨研究所所長。工作生活於杭州。
在五十年來的藝術實踐中,經歷並實踐了從中國「85’藝術新潮」,以及水墨現代主義、實驗水墨、表現主義水墨的重要演變,2001年之後超越了現代主義形式,創造出當代水墨的視覺形式。他對感覺過程有著異常自覺的總結:結構,形狀,色度和使用毛筆的運動,他將中國性特質的語言描述為「用毛筆思維」,將精神靈魂的訴求凝聚成跨文化、跨文明的形式表達,形成了辨識性極強的精神視覺,是國際藝術領域的中國文化藝術符號,在中國當代藝術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國內以及香港和台灣、美國、日本、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地多次舉辦個展或群展。
公共收藏
張浩的作品被大英博物館、中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等重要機構收藏,並被中國杭州G20峰會主會場永久收藏與陳列。
出版作品集
【張浩】、【ZHANGHAO】、【心靈圖】、【張浩畫集】、【水墨中國】。
著作文集
【從用毛筆思維到形式的誕生】、【藝術給我】、【築】、【形式生命與精神視覺一一現代水墨創作日記】。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