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編輯:爆爆
藝術作品的存在方式是藝術哲學最基本的問題,而 作品的內在視域是一種呈現生存體驗的力量 ,也是藝術作品最終得以存在的力量。
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作為千古名篇,以無限時空作背景,站在 歷史的、哲學的高度 上,探索和思考宇宙人生,從而超越了一己的、生命的有限,獲得了宇宙的永恒,展現了此詩內在視域的廣闊。
前面也聊了很多關於陳子昂的其它方面,例如其詩歌特點,其主張等等,今天,筆者就帶著大家走進陳子昂的具體詩作——【登幽州台歌】。
在這首詩作裏,詩人表達了自己滿腹才華,卻 報國無門、知音難尋的淒涼心情 。
然而,這樣的心情卻是古往今來那些 雄心萬丈、誌存高遠的大丈夫們 經常遇到的,從而引起了人們的強烈共鳴。
詩中對人生苦短且易逝,時空永恒且無限的深深感慨,使得此詩具有了新的高度,其中包含著哲學意義和普遍意義上的對於生命的思考。
因此,【登幽州台歌】作為千古絕唱,有其豐富的內在視域。
一、境界雄渾,基調悲壯
唐詩常以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物作為意象,種類豐富的同時,又使唐詩的藝術內涵得到了昇華。
唐詩中的意象,通常是真實地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並透過詩人的藝術處理、變形,以及昇華而形成的。
與唐代其他詩歌采用意象不同的是,該詩中並沒有出現實實在在的物,但 詩歌句句不離該物象 ,詩歌也是在該物象的基礎上完成的。
該物象便是幽州台,幽州台只在詩歌題目中一帶而過,詩歌內容在並未對其展開具體的描述,采用的是一種 「虛中見實」 的意象營造技巧。
【登幽州台歌】的前兩句點明的是詩人生不逢時的尷尬境地,像燕昭王那樣賢明的君主已經不可再見,後來的賢明君主又不知在哪裏。
後兩句詩人登上幽州台,極目遠眺,在這茫茫宇宙中, 詩人對自己的渺小更感孤獨 ,不免悲從中來,獨自落淚。
前兩句是 從過去到現在 的角度來看,感覺到了歲月的漫長;第三句是 從高處往下看 ,感覺到了空間的廣闊。
在無盡的時間和空間的襯托下,整首詩寫出了詩人心中郁積的寂寞和哀傷。
我們看了此詩,就會感到一種深沈的淒涼,眼前似乎浮現出一幅畫面: 幽州台高高矗立 , 寂寞的詩人倚欄而唱 。
短短四句詩展現了一幅境界雄渾、浩瀚空曠的藝術畫面。
而「高台」這一形象的運用,構成了這首詩 特有的敘事空間 ,站在高台,目光所及之處,便會產生一種浩瀚蒼茫的感覺,眼前所見,往事如煙,便感到孤獨無助,淒涼落淚。
這時,「幽州台」由虛轉實,再由近至遠,從而引發了詩人特有的感情經歷,產生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的藝術效果。
二、悲涼的生命意識
在【藝術問題】中, 蘇珊·朗格 提出了文學作品是「生命的形式」的說法。
她認為文學作品是人類生命意識的載體,文學作品也常常體現出作者的生命意識。
中國古代的文人大家們也常常把生命意識融進自己的作品中,如【詩經·蟋蟀】中的「今我不樂,日月其除」和「今我不樂,日月其邁」,【詩經·車鄰】中的「今者不樂,逝者其亡」。
錢鍾書
在【管錐篇】中也指出:「雖每章皆申‘好樂無荒’之戒,而宗旨歸於及時行樂。」
這些作品表面都在探求及時行樂,看似頹廢消極,實則
暗含對個人生活的關懷,人生苦短,歲月如梭
。
正是因為人生苦短,才及時行樂,正如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陳子昂是封建社會造成的 悲劇文人誌士 中的代表人物。
王夫之評價他是「大臣」之才。他也自詡有濟世安人的雄才大略,在他早期的奏疏中,其卓越的政治才能體現得淋漓盡致。
這樣傑出的人才,在其入了官場之後, 卻始終不受重用 ,幾次進言,都被拒絕。
在三十四歲的時候,他還被 關進了監獄 。
所以,當他登上幽州古台時,自然而然就想到了燕昭王這位禮賢下士的明君,一種強烈的生不逢時的悲哀感湧上心頭,讓其生出了一種 既無古人,又無來者 的感覺,這是對古代君臣關系的向往,也是對後來者的一種無奈。
這幾句如同訴說的詩句,流露出詩人對生命意識的思索。生命意識是對生命存在和生命價值的終極審視。
總體來看,陳子昂的詩歌創作,其主題是「懷才不遇」「生不逢時」「壯誌難酬」。
他在【感遇】中將自己比喻為 「幽獨」中的「蘭若」 ,孤芳自賞,悲嘆歲月流逝,虛度年華。
他在
【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其二
裏,聲嘶力竭地大吼:「昭王安在哉?」
結合這首詩,在這種哀傷的情緒宣泄之中,從陳子昂的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生活有著滿滿的熱情,他用一種樂觀、奮發圖強的精神追求著生活的真理,這也是其生命意識的集中體現。
詩人對人生的自覺,不但表現在其詩歌創作上,而且表現在其詩歌理論上。
前面我們提到,陳子昂 反對「齊梁詩」,提倡「魏晉風骨」 ,為唐朝的詩歌發展掃除了障礙,詩人認為齊梁詩「逶迤頹靡」的詩風侵蝕了人的生活意念而形成的一種與之對應的詩學觀點,也是陳子昂生命意識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
三、莊嚴的宇宙意識
詩人的生命意識常常是在對宇宙世界的審視中產生的。
時間易逝,天地的廣闊都容易引發詩人的感傷情緒,人生須臾,人類渺小。
因此,古往今來對於宇宙和人生有所觀照的作品屢見不鮮。
人們在面對無盡無限的時空所組成的世界時,產生的關於反思人生或者生命的一種認知與感覺就是宇宙意識。
縱觀古今,文士們對「天地」的認識,他們的初衷並不是要像哲人一樣追尋「天地」的根源,而是往往 伴隨著生命的自覺 ,對天地進行審視。
司馬遷的【史記】中已經呈現出朦朦朧朧的宇宙意識了。
蜉蝣的生命短暫與滄海的廣闊無邊,人生的須臾與長江的無窮相比,最容易讓人產生對天地萬物、宇宙世間的思索。
人對生命意識的反思,常常伴隨著對宇宙意識的探尋的, 天地是廣闊的 , 時間是永恒的 ,而吾生須臾,強烈的對比之下,人越發顯得渺小無力。
在古樂府詩歌中,宇宙生命意識有著很好的傳承。
初唐時期的詩人們對宇宙生命意識的探索迸發出了極大的熱情,如王勃的「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滕王閣序】)。
總體來看,陳子昂的宇宙意識跟初唐時期的詩人們一樣,是一種 明確的、自覺的探索 。
因此,他的作品中也常常包含著濃濃的對宇宙意識的探索。
其作品中 直接書寫宇宙 的就有六處。
顯然,「宇宙」這個概念,在陳子昂的創作意識中已經根深蒂固了。
作品不包含「宇宙」這兩個字,卻能體現出詩人強烈的宇宙意識的作品也不勝列舉。
此外,從陳子昂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是一位 社會責任感很強 的文人,他關註現實,感懷過去,體悟歷史的興衰,所以,他的宇宙生命意識,除了思索個體、生與死的含義外,還包含著關於社會、歷史,以及哲學等含義。
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繼承了唐初對天地時空的認識,進一步 擴充套件了 對宇宙意識的認識。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詩歌雖然只有二十二個字,但它表現出了人們普遍存在的心態和情感。總之,陳子昂詩作中的 「莊嚴的宇宙意識」 被直接被點明出來。
當詩人登上幽州台,極目遠眺,孤獨地站在那裏看著這天地之間,一股悲涼的情緒襲上心頭,宇宙浩瀚,人生苦短,歲月如梭, 虛度時光的感覺 越發強烈。
到了這個時候,詩人在這強烈的宇宙意識覺醒中,爆發出了巨大的情緒波動,再也控制不住,變成了兩行淚水流了下來。
在無盡的空間中,陳子昂從歷史的角度、哲學的角度,對天地間的生命進行了審視,對其進行了反思,最終,他超越了一己生命的極限,獲得了 天地萬物的永恒性 。
崇高的悲劇感
陳子昂堅持不懈地追尋自己的夢想,卻又無法在現實環境中實作自己的夢想,他那雄心勃勃卻難以實作的失落與不甘,從他那首【登幽州台歌】的寥寥四行中迸發出來。
【登幽州台歌】中還包含著一種深刻的悲哀,它既是一種 個體的生命悲哀 ,又是一種 封建主義的政治悲哀 ,也是一種 時代的悲哀 。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具有鮮明的時間和空間概念的詩歌。
許多學者都從中國文學的「時間意識」「天人合一」等概念出發,來討論這首詩歌的宇宙性,或者是在無盡的空間與有限的人生之間的反差中,體會到了詩人那種孤獨的感覺。
在時間維度上, 「前無古人」指的是過去 ,像燕昭王這樣的英明君王已經消失在了歷史的洪流之中, 「後無來者」指的是未來 ,誰也說不準。
至於目前的時間,也很難確定。
第三句展現出的是詩人登台之後,極目遠眺,看到了空間的廣闊與無窮盡。一種悲涼的情緒襲上心頭,虛度光陰的感覺越發強烈。
到了這個時候,詩人在這強烈的宇宙意識覺醒中,爆發出了巨大的情緒波動,最終化作了兩行清淚。
而這些心理活動都是在 當下的時空中 進行的。所以,在前後漫長的時間和空間的反差之下,個人的生命顯得非常短暫和微不足道。
然而,在對現實的描繪中,詩人這份悲哀、無奈、寂寞和憤怒的情緒被加強和擴大,並深深地震撼和感染著無數的讀者。
所以,在這個時候,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這句,雖包括了將來,卻忽視了現在,其實「現在」這兩個字,卻是隱藏在最後兩句的。
它是一種在現實中找不到歸屬的落寞,它是一種 對現實的諷刺、反思與譴責 。
【登幽州台歌】在 時間上的模糊 ,在一定程度上沖淡了它所處的背景,使得它具有一定的象征性。
【登幽州台歌】的時代背景被沖淡使得詩人的悲憤情緒更容易引發眾多落魄的文人的共鳴,正是這些共通的感覺,使他們產生了一種更為普遍的,無法形容的迷惘與認同。
它突破了詩本身所具有的歷史性的限制,因此,它也就成了人們 生命與精神 的一種標誌。
這樣的雄心壯誌,卻沒有什麽成就,由於個人的價值沒有得到社會承認而產生了 孤獨感與迷惘感 ,這是一種易於昇華為群體悲劇性感受的普遍現象。
作品的內在視域是一種呈現生存體驗的力量,在這種力量的作用下,作品的存在最終得以實作。
總結:
作品的內部視域 是人類性靈的最高表現形式,是藝術想象的最高表現形式,它帶來了一種東西,一種幾乎無法形容的、非常真實的東西,是構造 「作品存在」 的東西。
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就是以其雄渾的境界、宏大的藝術圖景、悲涼的生命意識、莊嚴的宇宙意識、崇高的悲劇性,表現出一種 超越時間與空間 的超然存在的力量與價值。
詩句中,悲涼的生命意識與莊嚴的宇宙意識產生了激烈的碰撞,正是在這碰撞中凸顯了中國古代文學中的 「生不逢時」「壯誌難酬」 等主題,也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 經久不息的審美力量 ,從而使得閱讀和體味【登幽州台歌】成為一種經典的心理體驗,並在後世引起了普遍的共鳴。
參考文獻:
[1]陳子昂.陳子昂集[M].徐鵬,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
[2]董誥,等.全唐文·卷二[M].北京:中華書局,1983:27.
[3]曹旭.詩品箋註[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1.
[4]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出 版社,1987.
[5]王運熙.陳子昂和他的作品[J].文學遺產增刊,19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