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德媒:在華德企員工為何日益在地化?

2024-06-14辟謠

參考訊息網6月13日報道 德國【商報】網站6月11日刊發題為【為什麽在華企業雇用的德國人越來越少】的文章,作者是馬丁·本寧霍夫和達娜·海德。全文摘編如下:

西門子能源(中國)正在這樣做,巴斯夫(中國)也在這樣做,其他在華企業均如是:德國大公司和中小企業正在將員工「在地化」。這意味著它們從本國向中國派遣的技術工人越來越少,轉而雇用中國人從事生產、行政和管理工作。

這一趨勢已出現多年。德國海外商會聯盟駐上海的馬克西米利安·布特克說:「高級管理層的關鍵職位也越來越多地由本地人擔任。」

從商業角度看,在地化有許多優勢。人員成本更低,更了解中國客戶需求。

這種趨勢正在改變德企在華分支機構,使它們更具中國特色。其他國家的企業在華分支機構也是如此。

新冠疫情期間,許多外籍員工回國後不再返回中國,大大加速了這一在地化行程。根據【商報】提前獲得的德國經濟研究所的最新分析,早在2022年,從中國返回的德國人數量就幾乎是赴華人數的兩倍。

德國大陸集團一名發言人稱,該集團的外派員工人數持續下降。這家汽車供應商在中國的生產基地有約1.8萬名員工,並希望越來越多地依靠當地勞動力。

德國海外商會聯盟一項調查顯示,2023年,只有69.5%的在華德企會雇用外國員工。反過來,這意味著有30.5%的德企只雇用中國員工。而2016年,還有83%的在華德企會雇用外國員工。

對企業來說,在地化有諸多好處,首先是提高了「中國業務能力」。大陸集團將這種做法稱為「在市場,為市場」。大眾汽車稱之為「在中國,為中國」。這些公司都希望自己的產品能更好滿足中國客戶的需求,確保供應鏈安全,降低地緣政治風險。

大眾汽車集團(中國)一名發言人說,大眾汽車依靠「當地的開發和決策能力,同時提升集團的全球競爭力」。盡管如此,大眾汽車並不希望脫鉤,透過外派職位進行專業技術交流仍然「至關重要」。

來自巴登-符滕堡州的依必安派特風機公司在中國幾乎不雇用外國人。該公司1996年進入中國市場,目前在中國多個辦公地點擁有約1900名員工。中國區負責人湯瑪斯·尼恩貝格爾表示,當地員工說漢語,更熟悉市場環境、商業慣例和「細微的文化差別」。這些都會提高客戶滿意度。

尼恩貝格爾說,此外還可以降低成本。對於外派員工,除薪資外,還需向他們支付房租和搬遷費用,其子女的學費通常也由雇主承擔。

他表示,為設在中國農村地區的工廠尋找外國員工並不容易。其他公司也面臨相同問題,在中國歐盟商會的最新調查中,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企業表示很難吸引國際技術工人來華工作。

但外國人的離開也帶來巨大風險。中國歐盟商會指出,由於溝通困難和文化差異,中國分支機構與歐洲總部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

專家有何建議?他們建議組建中外混合的員工團隊。在上海和成都高校擔任經濟學講師的克里斯汀·格特克說:「我認為需要國際化的管理團隊,同時必須得到德國管理層的高度信任。」(編譯/焦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