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硬核科技撐起萬億營收 新質生產力看上海張江

2024-08-14辟謠

位於張江科學城的「科學之門」雙子塔外景。 (新華社發)

位於張江科學城的晶泰科技「機器人工作站」場景。 (新華社發)

今年7月舉行的2024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人形機器人成為高光板塊。展館中最顯眼的「十八金剛」中,有四個來自上海張江的企業,包括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的「青龍」人形機器人,以及傅利葉、克卜勒和智元的最新產品

從以生產鹹菜、菱角為特色的普通小鎮,變身為如今的上海國際科創中心核心承載區,今年7月上海張江科學城迎來成立32周年。從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到國內首批科學城之一,張江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2023年,張江科學城企業總營收12500億元,積體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三大先導產業營收4300億元。截至今年5月底,張江企業總營收4602億元,其中三大先導產業營收1706億元。

近日,記者走進張江科學城,探訪其「活力四射」背後的新動能、新產業和新舉措。

從大裝置到大計劃

策源能力「上新」

從空中俯瞰張江科學城,可以看到一個「如麗螺」形狀的巨型建築坐落其中。這就是張江科學城的地標設施、中國大陸第一台第三代同步放射線光源——上海光源。兩個月前,上海光源迎來升級,其線站工程正式透過國家驗收。

大科學裝置是科學發現的引擎,也是支撐科技發展的利器。猶如一台「超級顯微鏡」,上海光源可以幫助科研人員「看清」微觀世界。第一個在美獲批上市的國產抗癌新藥、第一個在美獲批上市的國產創新生物藥、首台國產質子治療系統的誕生都與其有關。

「工程新建16條效能先進的光束線站,使上海光源的實驗研究能力實作跨越式提升。」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長邰仁忠說,試執行期間,新建線站已服務約8萬小時,使用者發表科學論文近500篇,並為35家國內領軍企業提供客製化技術解決方案。

記者采訪發現,科創策源是張江科學城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這一能力正進一步加強,大科學裝置、大科學計劃持續「上新」。

在海面下3500公尺打造天文望遠鏡,透過捕捉高能微中子解答宇宙射線起源等未解謎題。2023年底,中國前所未有的深海大工程「海鈴」計劃登上學術期刊【自然·天文】。

這一受到廣泛矚目的大科學計劃同樣源自張江科學城,由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李政道學者徐東蓮正式發起。該計劃不僅面向科學前沿,還將在集聚人才、推動深海精密儀器及探測技術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張江科學城已建、在建和規劃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達到12個,同時集聚了上海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李政道研究所等一批大院大所和大機構。

從生物醫藥到人工智慧

科技產業「逐新」

2024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晶泰科技將一個「同事」搬到了展會現場,它被稱作「機器人化學家」。只見四四方方的機器人工作站裏,一只靈活的機械臂正在瓶瓶罐罐中忙碌,在人工智慧大腦的指揮下演示研發實驗過程。

「常規模式下的藥物研發實驗室,科研人員通常站在操作台旁,完成各種化學合成和分析測試實驗。我們采取‘人機結合’模式,讓科研人員做人類更擅長的觀察、分析等創造性工作,簡單重復的操作則交給機器人,可以實作7×24小時不休息,達到1+1遠大於2的效果。」晶泰科技副總裁王明泰告訴記者,在智慧機器人助力下,某高難度抗腫瘤新藥計畫僅用原計劃50%時間即達成重要裏程碑。

在位於張江科學城的晶泰科技上海總部,這樣的「同事」還有很多,它們與科研人員相互配合,利用高通量實驗等優勢為研發提速,在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均有套用。基於智慧機器人創新研發平台積累的數據,晶泰科技加快構建垂直領域人工智慧模型,推動科研和產業領域向自動化、數位化、智慧化邁進。

作為始終競逐科技產業前沿的科學城,從積體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三大先導產業,到合成生物、人形機器人、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等未來產業,大量具有引領意義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方向在張江科學城誕生。

上海市張江科學城建設管理辦公室釋出的最新數據顯示,張江現有企業2.48萬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1930家,專精特新企業1065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7家。外資研發機構181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70家。

三大先導產業領域,張江企業的表現可圈可點:今年1-5月,張江積體電路產業總營收753億元,同比增長20%;今年以來,張江企業獲批國產1類新藥2個(上海全市共3個),目前累計獲批1類新藥20個、創新醫療器械23個;集聚人工智慧企業600余家,從業人員3.2萬人。圍繞算力、演算法和數據,初步形成人工智慧全產業鏈體系。

從試點到生態

不斷深化體制機制創新

今年上半年上海獲批3個國產1類新藥,上海倍而達藥業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1類創新藥甲磺酸瑞齊替尼膠囊就是其中之一。

「為了這款創新藥,我們投入了近10億元人民幣,和以往一款新藥需要投入10億美元相比,可以說是‘多快好省’。」倍而達藥業副總裁胡學勤說,這得益於上海自貿區張江片區在全國率先啟動的制度創新——藥品上市授權持有人試點。

記者采訪了解到,這項制度創新打破了藥品上市授權與生產授權的「捆綁式」管理體制,藥品上市授權持有人享有藥品的所有權,可自行生產或者委托給其他符合資質的生產企業生產,這使得創新藥企業得以「輕裝」上陣,大大加速產業化行程。

外資企業同樣受益於張江的制度創新。羅氏制藥是第一家入駐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的跨國企業,在浦東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計劃(GOI)的支持下,投資近3億元的羅氏中國加速器在2021年正式啟動。

羅氏中國加速器負責人唐秋嵩介紹,聚焦「顛覆式創新」,羅氏中國加速器為初創企業有針對性地提供資源,包括資金渠道、合作機會和先進實驗裝置等。截至2024年6月,已經有近20家本土初創企業從350多家申請者中脫穎而出,成為加速器成員企業。現有成員企業已與羅氏中國創新中心達成超過10項早期研發合作。

推動國家藥品審評長三角分中心、國家醫療器械審評長三角分中心落地張江,新藥、器械審評溝通零距離;建設全國首家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發明專利審查時間從3年縮短到3個月;建設張江跨境科創監管服務中心,物品通關時間從2-3個工作日縮短到6-10個小時……

不斷深化的體制機制創新,助力張江科學城執行「提速」,一個「熱帶雨林」式的創新生態正在形成:

——高端人才加速集聚,青年人才占比超80%,三大先導產業從業人員近21萬人;

——科技金融支撐作用持續提升,近5年公開披露的股權融資事件超千件,覆蓋企業近700家,融資總額近2000億元。2019年以來,張江新增上市企業71家,其中科創板43家,占全國1/12;

——高品質孵化載體加速培育,共有各類創新載體158家(在孵企業近3000家),是上海全市集聚度最高的區域;

——城市功能持續強化,商業、文體、教育、醫療等布局不斷完善,構建了多層次人才公寓供應體系,張江科學會堂等公共建築陸續投入使用,「張江之尚」等城市更新計畫加速建設。

張江科學城建設管理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立足國家戰略全域、發揮核心承載作用,未來張江科學城將加快建設「科學特征明顯、科技要素集聚、環境人文生態、充滿創新活力」的國際一流科學城。

記者 何欣榮 董雪 上海報道

來源: 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