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不消耗任何化學品,如何甘蔗汁變成優質白糖?

2024-07-23辟謠
只有「科技」,沒有「狠活」的白砂糖,不光品質更好、顏色更白,而且結晶完後的母液沒有任何添加,可以作為純天然的飲品。為了更好的將膜分離技術大規模推廣,科學家們直接把實驗室搬進了工廠…
出品:格致論道講壇
以下內容為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羅建泉演講實錄:
大家好,我是羅建泉,一名來自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的「膜術師」。不過抱歉,我不能像劉謙一樣給大家變個魔術,只是因為我是研究膜技術的老師,所以簡稱「膜術師」。
說到膜,大家比較熟悉的應該是細胞膜。中學生物老師教過,今天我陪大家復習一下。細胞膜是由磷脂雙分子層組成的,上面有很多轉運蛋白,具有選擇性遮蔽和透過的功能。
我研究的分離膜其實跟細胞膜有類似的功能。它能夠像篩子一樣,讓一些物質透過,讓一些物質不透過。因此,我們將膜定義為兩相之間具有選擇透過性的屏障。
那膜長什麽樣呢?大家可以看看。是不是就像A4紙一樣?如果拿一張A4紙和一張膜放一起,其實看不出區別,所以很容易買到假冒偽劣商品。
在顯微鏡下看,它其實是這樣子的。以反滲透和納濾膜為例。它具有三層的結構,最下面是聚酯的支撐層,中間是聚碸高分子層,它們都起到支撐的作用。
我們再用電子顯微鏡去看它們表面的超薄分離層。是不是什麽也看不到?因為它們的孔是奈米級的。
它的截面長這樣,制備方法不同,它的結構就會不一樣。
使用的時候膜是卷起來的,就像這樣。如果家裏的凈水器壞了,或者說要換膜,可以把它拆下來看一看,就是這個樣子。
相比於精餾、幹燥、蒸發、萃取這些分離技術,膜分離技術的能耗更低、效率更高,並且是一個純物理分離的技術,也就是說它不會改變物質本身的性質。因此在食品加工、藥物純化、廢水處理、海水淡化等領域,膜都有廣泛的套用。特別是大家喝的果汁、純凈水,都可以利用我們的膜技術來除雜。
我到佛山打醬油
我與膜技術的第一次接觸是在2006年,到現在已經十幾年了。我當時的碩士課題叫【醬油納濾脫鹽的研究】。
這個名字聽著是不是特別奇怪,所以很多人就會問我,為什麽要做醬油脫鹽?其實醬油中含有高達20%的鹽分,如果我們能在保持風味物質的同時將一部份鹽去掉,就可以讓一些需要控鹽的比如腎病的病人來享受美食了。簡單來說,這就是將醬油裏面的胺基酸和作為食鹽的氯化鈉分開。
醬油的主要風味物質是胺基酸態氮,它是醬油品級和價格的重要指標。大家去超市買醬油的時候,可以看一下這個指標,它通常是和價格相關的,這樣就不會被忽悠了。
這個課題其實在當時是一個非常小眾和冷門的課題。十幾年過去了,醬油還是這個醬油,但是納濾已經不是這個納濾了。為什麽要用納濾膜去做醬油脫鹽呢?我們的膜技術有非常多種類,今天我僅給大家介紹以膜孔徑來分類,一共有四種:微濾、超濾、納濾、反滲透。
微濾膜的孔大概是在0.1微米到10微米,可以用來去除細菌、懸浮顆粒,就跟我們戴的口罩起到的作用差不多。超濾膜大概是在100奈米以下的孔徑,可以去除病毒、蛋白質。
而納濾膜的孔徑在2奈米以下,它可以截留小分子有機物和二價離子,透過單價離子。這時候我們就可以選擇一張具有合適孔徑並且帶電荷的納濾膜,然後利用它尺寸的排斥作用以及靜電的排斥作用,讓胺基酸截留下來,讓食鹽透過,這樣就實作了醬油脫鹽。
而反滲透膜的孔徑更小,才零點幾個奈米,可以去除幾乎所有的鹽離子,透過純凈水。大家家裏的凈水器基本上用的都是反滲透膜,這也是目前中國海水淡化的一個主流技術。
課題有了,我們就在實驗室開始做起來。這個裝置看上去非常古老、非常簡單,我們的膜就只有插座大小,放在過濾器裏面,利用我們的壓力泵將進樣柱裏的醬油壓到過濾器裏面,出來的就是食鹽了。除去鹽水,裏面留下的就是低鹽醬油,是不是非常簡單?
這個裏面科技含量最高的東西就是我們的納濾膜,要控制膜的孔徑和電荷其實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事。
當時是2006年,國產的膜基本上還不能用,所以我們寫信給國外的公司,讓他們給我們一些免費的樣品。他們非常大方,第二天就空運過來了。但是當我們再想買膜的時候,價格就非常貴了。現在十幾年過後,我們國產膜已經完全可以媲美進口產品了。
後來導師說:「小羅,你和師兄到廣東佛山的醬油廠做中試吧。」然後就帶我來到一個超大的箱子前面。當我看到這台龐然大物時非常蒙圈,完全不知道這是什麽東西。所以在南下廣東的綠皮火車上,我就拿著一本從展會上順來的「膜法寶典」,開始了我的「膜術師」速成學習。
但是,書本上的知識和現實總是有差距的。我們剛開始做中試的時候,裝置總是發熱停機,我們一群博士也束手無策。突然我想到我爸是電工,就打電話給我爸問這是什麽原因造成的。我爸非常簡單地說,就是壓力泵的零線和火線接反了,結果果然是這樣的。如果當時我爸在現場的話,我們肯定會對他頂禮膜拜。
就這樣,我的課題從實驗室到了廣東佛山高明區的醬油廠裏。這是全球最大的一個調味品工廠,裏面有永遠打不完的醬油。
但是在工廠我發現,我們原來在實驗室非常小心翼翼像神一樣供著的這個膜,在工人眼裏卻就像普通的篩網一樣。對他們來講,工廠裏面任何東西的發明都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能以低成本解決問題並且能穩定執行的技術,就是好技術。
所以這也讓我意識到,一項好技術的評判標準並不是說它的理論有多炫酷,效能有多好,而是有多穩定。
我們的膜技術也給醬油廠帶來很多改變。當時工廠只能做黑糊糊的醬油,但是我們的膜技術能夠讓醬油變得更清亮,沈澱更少,貨架期更長,還能制備出不同的顏色和不同的含鹽量的醬油,來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
我們當時為了做試驗,都推著小車從發酵罐裏打醬油,每天來回好幾趟。雖然當時醬油廠的飯菜非常好吃,醬油是永不限量的。但是因為當時周圍還剛開發,實在是太荒涼了。
所以過了半個月以後,我就像【甲方乙方】電影裏那個把村裏的雞都吃光的有錢人,每天在村口等著來接他的那個人,想著導師趕緊打電話叫我回去吧。
回到北京以後,吃了一兩周學校的食堂,我就開始懷念醬油廠的飯菜了。然後我就和師兄又一起南下廣西、北上內蒙古,去做補血劑的脫鹽、醫藥中間體的脫鹽試驗以及全氟辛酸廢水資源化的中試。這些中試的結果也成為我博士論文的一部份內容。
▲左:醬油精制
右:全氟辛酸廢水回收
中試的結果非常好,但是最後實作工業化執行的其實也就兩個計畫,一個是醬油精制,另一個是全氟辛酸廢水回收。
所以大家可以想象,一個實驗室的技術能走向工業化是非常非常困難的。我也非常遺憾地缺席了這個過程,因為我做完中試以後就出國了,去歐洲的法國和丹麥繼續學習膜技術。在歐洲待了5年多以後,我又回到了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身份從學生變成了老師。
在最甜的車間幹最苦的活
回國後,領導交給我的第一個大計畫,是做「膜」法綠色制糖。當時我心想,以前打醬油,現在做白糖,這樣「白+黑」好像有點不太「高大上」。
然後領導跟我說,中國的甘蔗產量是每年1.2億噸,其實這是一個千億級的市場。這麽一說,好像有點「高大上」了。
甘蔗制糖其實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行業,目前用到的亞硫酸法制糖有百余年的歷史。它是先采摘甘蔗,然後壓榨成汁,再往裏面添加石灰、磷酸、絮凝劑、硫磺等化學試劑,透過化學反應和物理沈澱將其清凈,最後蒸發、濃縮、結晶、分離、幹燥,制成白砂糖。
聽到這種方法,有同學會發出感嘆,這麽多化學品加進去,是不是有點像「科技與狠活」?其實化學法確實是有很多問題,比如我們的白糖品質不高或者品質不穩定,並且由於鈣的加入會導致後續蒸發罐結垢,導致傳熱的下降,從而導致能耗的增加,並且還會產生大量的廢糖蜜,有20%以上的糖被浪費掉了。
而膜技術是純物理分離,可以實作「綠色」分離。實際上,國內外對這個技術已經研究了30余年,但仍處於中試階段,沒有實作產業化。
▲膜孔堵塞 效率降低
原因是大家都覺得糖太便宜了,所以都希望能用一張膜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甘蔗汁成分非常復雜,各種成分之間會發生各種交互作用,容易把膜的孔給堵住,造成整體的效率下降,需要頻繁地清洗,這樣又進一步增加了它的成本。所以我們就想到另一個辦法,能不能用多張膜把甘蔗汁裏面的不同成分分開,避免它們之間的交互作用,從而提高它的整體效率。
我們透過三張不同孔徑大小的膜,從大到小,逐步把懸浮物、天然色素、無機鹽和還原糖去掉,在最後一級的濃縮液獲得蔗糖,也就是白砂糖。這裏第一級的截留液可以用作有機肥,各級的透過液則可以進行復配,獲得紅糖、液體糖、黃糖、黑糖、各種天然糖產品。最後一級的水裏面因為含有無機鹽,我們還可以做成電解質水。並且生產線在非榨季還可以用於糖蜜的煉制,增加的一部份收入可以抵消三張膜帶來的成本增加。
這麽一看,好像能賺錢了。我們在實驗室經過驗證以後,前往祖國大陸的最南端,也就是湛江市的遂溪縣,去進行中試實驗。
這個車間裏面非常甜,彌漫著糖的甜味,但車間的條件非常差,而且白糖畢竟不能像醬油一樣下飯,吃多了還「上火」。但是我們的實驗結果非常好。
我們可以把黑糊糊的甘蔗汁變成金黃色的甘蔗清汁,還能獲得無色的具有甘蔗香味的甘蔗水。
我們還順手在膜領域最好的雜誌上發了一篇SCI論文。
成功工業生產「膜法白糖」
成功以後,我們就去遂溪縣另外一家更大的糖廠做示範工程。
所謂示範工程就是從中試到工業裝置中間的階段,其實是一個縮小版的工業裝置。它的自控系統、流程都跟工業是一樣的,是我們產業化前的臨門一腳。這對我而言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所以遇到了很多挑戰。
我們一開始覺得應該很容易,結果在偵錯的第一天這個系統就崩潰了。我們第一級的大孔膜的膜管堵了將近一大半,幾萬塊就這麽打水漂了。當時都不敢跟領導匯報,不過今天說完可能領導就知道了。
我們就找原因,為什麽會這樣呢?其實我們在中試的時候,是小榨汁機慢慢榨,雖然比較黑,但相對還是比較幹凈。
而在這種示範工程的大車間裏面是這樣的:卡車拉了一車的甘蔗,往車間壓榨機上倒,裏面泥沙、大自然的各種產物都會在裏面,不斷地壓榨、不斷地浸提,因為要把裏面的糖全部提出來。所以會有很多的這種細小的纖維進來,導致我們膜系統的預處理系統超負荷執行。
▲從左至右:無紡布濾袋、保安過濾器、蝶式過濾器、振動篩
之前我們僅僅用了一個無紡布濾袋和保安過濾器,完全不能承受這些負擔,導致這些汙染物都跑到膜裏面去。
▲左上:離心機
右上:磁性分離器
左下:旋液分離器
右下:膜前保護濾網
所以我們又嘗試了各種各樣的過濾器。當時我其實完全不認識這些過濾器,因為在實驗室裏,任何東西都可以用高速離心機或微濾膜把它去掉。但是在工業化時就不能這麽「任性」,必須要考慮成本和連續化執行。
▲從左至右:甘蔗清汁、蒸發濃縮糖結晶、白砂糖
解決了預處理問題以後,我們的系統終於穩定執行了。我們獲得了品質非常好的甘蔗清汁,做出來的白砂糖比傳統的方法要白很多。
當時我們非常高興,到處送我們制造的白砂糖,我們叫它「膜法白糖」。甚至我在從湛江回北京的路上,遇到一個去修潛艇的俄羅斯友人,我還送了一包白砂糖給他,說這是我們最新研發的一個高科技產品,他就回送了一盒俄羅斯的巧克力,實作了「膜法白糖」的第一次「出口創匯」。
▲結晶母液-糖蜜
並且結晶完以後的母液還是非常幹凈的,它可以作為天然的飲品,沒有任何的添加。
但是隨著執行時間的增加,又出現了新的問題。我們發現這個系統執行效率越來越慢,也不知道是什麽原因,百思不得其解。於是我們拆開了前面預處理的一個振動篩,發現了不可思議的一幕。
大家看到的這個,學名是葡聚糖,俗稱「蔗飯」。大家可以想象,這麽黏糊糊的東西在裏面,這些球完全無法振動了,所以說就失效了。於是,這些汙染物全部進入到我們後續的膜系統中。
那葡聚糖是怎麽來的呢?原來不僅是我們人喜歡吃糖,細菌也喜歡吃。甘蔗本身就內建一種乳酸菌,叫腸膜明串珠菌,它就可以吃糖並產生葡聚糖,最後就汙染到膜,並且用我們的清洗劑還洗不掉。
其實,我們之前就會調一下pH值,使其中性偏堿,讓細菌停止生長。但是細菌會前進演化,提高耐受pH值的能力,並且產生有機酸,來喚醒其他的「小夥伴」一起繁殖。這樣的話,它生成的葡聚糖就把我們的膜覆蓋了,還讓清洗劑無法進入。
知道它們的這種行為方式以後,我們就利用生物酶來特異性地降解這種葡聚糖,待其溶解以後,我們的清洗劑可以進入到膜孔當中去除汙染物,也是利用生物技術解決了我們生物汙染的問題。當然,我們要用很多種方法去控制細菌的生長,因為畢竟用生物技術還是非常貴的。
上面問題其實只是冰山一角,但是我們「膜術師」的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們這個計畫歷經8年,從實驗室幾毫升的實驗放大到萬噸級的工業裝置,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難,解決了很多問題,也發表了很多論文和專利,做到了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我們的科研做在生產實踐中。
但這項技術要實作大規模推廣,還需要降低成本,還要突破很多技術問題。除了制糖,我們還在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比如研制用於生物醫藥制備的膜分離材料和技術。
因為我們的生物醫藥產品比如疫苗、抗體,從生物反應器中制備出來後還需要經過非常多的過濾和除雜,才能作為註射的藥物。但是這裏面所用的膜大部份都還是進口,所以我們希望和產業界共同努力,能夠早日實作國產化。
作為科研工作者,我覺得既要能上得了講台,跟國際同行分享我們的最新進展,給大家傳播知識和科學家精神,今天和大家的交流其實也是一種科研工作。
同時還要能下得了車間,能夠深入一線,為我們的產業技術升級添磚加瓦。
這是示範工程期間,我的學生和當地工人們的合影。其實我們中國科技的發展,不能僅僅是待在實驗室和辦公室,不能只寫論文、申請計畫;我們一定要深入生產一線,從一線中發現問題,到一線中解決問題。這句話不僅送給我自己,也送給未來的你們。
謝謝大家!
「格致論道」,原稱「SELF格致論道」,致力於非凡思想的跨界傳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由中國科學院電腦網路資訊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網路安全與資訊化辦公室主辦,中國科普博覽(中國科學院科普雲平台)提供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