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19個國家級新區GDP已占全國5% 國家發改委部署今後3年重點工作

2024-03-20辟謠

編者按:

國家級新區高品質發展新使命

國家級新區迎來政策新機遇。

國家級新區以占全國0.2%左右的人口和面積,創造了占全國5%的經濟總量,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在高品質發展新階段,國家級新區將肩負起新的使命:增強科技和產業競爭力,擴需求促消費,深化重點領域改革。

在此過程中,國家級新區要透過改革試驗,引領區域高品質發展,賦能中國式現代化。

近日,國家發改委印發【促進國家級新區高品質建設行動計劃】(下稱【行動計劃】),為增強國家級新區先行探索、示範引領功能,打造帶動區域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增長極,部署今後3年重點工作任務。

【行動計劃】中提出,將推動新區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上更有作為,在激發經濟發展活力上精準施策,在重點領域改革上深化探索,努力打造高品質發展引領區、改革開放新高地、城市建設新標桿。

目前,全國19個國家級新區包括上海浦東、河北雄安新區和天津濱海、重慶兩江、浙江舟山群島、蘭州、廣州南沙、陜西西鹹、貴州貴安、青島西海岸、大連金普、四川天府、湖南湘江、南京江北、福州、雲南滇中、哈爾濱、長春、江西贛江新區。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同誌就【促進國家級新區高品質建設行動計劃】答記者問時指出,2023年,全國19個新區實作地區生產總值6.2萬億元,占全國總量的5%。其中,上海浦東、天津濱海新區地區生產總值占上海、天津的比重均超過30%。國家級新區體制活、創新多、動能強,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普遍快於所在省(市),集聚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千億元產業集群,具有較好發展基礎和潛力,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重要增長點。

自2017年4月河北雄安新區獲批以來,中國國家級新區數量一直沒有新增,但各地申報國家級新區的步伐並未放緩。目前,包括內蒙古、武漢、合肥、鄭州、宜賓、太原、南寧在內多地均在積極爭取、「以建促批」,希望躋身「國家隊」。

賦予新區更大改革自主權

在總體要求下,【行動計劃】從增強新區科技和產業競爭力、多措並舉擴大有效需求、支持新區深化重點領域改革三方面明確了多項重點任務。

在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方面,提出發揮科技創新資源集聚優勢,支持張江、南沙科學城等高水平承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任務,建成投運一批大科學裝置,研究「十五五」時期在有條件的新區建設新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可行性,支持區域科技創新資源和平台向具備條件的新區傾斜。

科技創新需賦能產業發展。【行動計劃】中提出,鞏固提升新區千億級及主導產業有利競爭。同時,支持新區最佳化重點產業布局,推動設在新區的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提質增效,支持有條件的地區以新區為重點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行動計劃】中還強調,研究支持在有條件的新區所在地方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先導區。

目前,部份國家級新區已經逐步形成了產業優勢和產業集群化發展的趨勢。例如,位於上海浦東新區的張江科學城錨定細胞和基因治療、AI+醫藥、合成生物學、現代中醫藥、醫藥機器人、健康養老、前沿診斷等未來賽道,形成產業集聚,成為上海相關產業的主要承載區。天津濱海新區2023年印發【濱海新區培育新賽道 打造未來產業創新高地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在生物制造、細胞和基因治療、腦科學與智慧醫學、自主信創等領域布局建設10個未來產業集聚區。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副理事長、研究員馮奎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產業當前處在萌芽階段,一旦發展起來又具有顛覆性。政府在支持新區發展未來產業方面,應將重點放在最佳化區域創新環境上,出台有效的「賽馬」機制。「當然,除國家級新區外還有許多省市開發區也在謀劃未來產業先導區,或會造成一定意義上的重復建設和投資,應減少由於政府過度推動造成的嚴重規劃投資浪費。」

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產業發展,【行動計劃】提出,支持中西部和東北的新區提升產業承接和培育能力。對蘭州、陜西西鹹、貴州貴安、哈爾濱、長春等新區,由所在省(市)制定產業培育提升專項方案,促進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集聚和集群化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強調了提升東北和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能力的重要性。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長江經濟帶智庫聯盟秘書長秦尊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國家提出戰略腹地建設、規劃重大生產力布局背景下,四川天府、重慶兩江、陜西西鹹等中西部新區能夠在產業備份、產業轉移等方面提升承接能力,在統籌國家發展和安全的角度做出一定貢獻。

【行動計劃】同時從投資、消費和開放合作等方面提出舉措,多措並舉擴大有效需求。例如在培育消費新業態上,提出支持上海浦東、天津濱海、重慶兩江、廣州南沙等新區積極打造國際消費中心重要承載地。深入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行動,順應消費理念轉變趨勢,發掘培育一批自主、新興、高端、小眾特色品牌,培育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

此外,在支持新區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方面,【行動計劃】提出,賦予新區更大改革自主權。鼓勵省(市)采取清單管理、整合改革等模式,依照法定程式將能夠下放的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下放到新區,視情依規賦予具備條件的新區一定社會事務管理許可權。鼓勵有關省(市)采取負面清單管理等方式,擴大對新區的政府數據共享範圍。

馮奎表示,這意味著國家級新區改革步伐將大大提速,一些突破性改革、系統性整合改革能夠取得明顯效果。同時,這些改革也意味著科技創新、產業發展領域的生產關系變革與新質生產力發展將結合得更加緊密,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強大助力。

多地積極申報國家級新區

國家級新區是承擔國家重大發展和改革開放戰略任務的綜合功能區,被賦予體制機制改革、帶動區域發展等重任。同時,國家級新區擁有諸多政策上先行先試的機會,對其發展釋放一定紅利。

全國19個國家級新區2023年實作地區生產總值6.2萬億元,占全國總量的5%。其中,上海浦東新區GDP領先,是唯一GDP超過1.5萬億元的國家級新區,2023年實作地區生產總值16715.15億元,比上年增長4.8%。

盡管近年來全國各類新區、開發區、高新區、自貿區層出不窮,但擁有「國」字號的國家級新區已定格在19個多年。

1992年,上海浦東新區作為全國第一個國家級新區獲批;2006年至2012年間,天津濱海、重慶兩江、浙江舟山、蘭州、廣州南沙5個新區相繼獲得批復;2014年和2015年,國家級新區數量迎來增長高峰,兩年間共誕生10個新區。隨後,國家級新區批復建設逐步降溫,2016年,長春和江西贛江新區獲批;而在2017年河北雄安新區正式獲批以後,全國再無新的國家級新區出現,至今已近7年。

事實上,這段時間內,積極申報國家級新區的地區不在少數,例如武漢就為此做了一系列努力。2015年9月,武漢提出,擬申報國家級新區,計劃以「武漢長江新區」為名,但此方案當時未獲批復。2020年10月,國家發改委在一次政協提案答復中指出,武漢長江新區總體方案需要修改完善,補充有關申報要件。2021年4月,武漢組建「長江新區建設工作專班」,加快推進申報國家級新區相關工作。而在2022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將武漢長江新區批復設立為省級新區。目前來看,武漢長江新區距離「國家隊」還有一段路程要走。

不只是武漢,根據合肥濱湖科學城管委會官網釋出的【關於市十六屆人大第四次會議第047號代表建議的答復函】,2015年,安徽省政府向國務院報送了【關於設立國家級合肥濱湖新區的請示】以及新區總體方案。2020年,合肥市發改委、合肥濱湖科學城管委會、合肥市自規局等相關部門對【國家級合肥濱湖新區總體方案】進行了修改完善。最新訊息截至2021年6月,安徽省發改委將修改後的【國家級合肥濱湖新區總體方案】報送國家發改委。

此外,2020年,內蒙古印發的【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實施意見】中提出,推動和林格爾新區申報國家級新區;2021年10月,中共宜賓市第六次代表大會上提出,高品質建設三江新區,奮力建立國家級新區和共同富裕示範區;2023年9月,武漢東湖高新區對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第20230273號提案的答復中提到,關於申報國家級新區,東湖高新區將嚴格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積極推進相關工作。

國家級新區批復步伐為何放緩?2019年,國家發改委對「將武漢長江新區申報為國家級新區」建議的答復中表示「待條件成熟時,再統籌研究設立新的國家級新區事宜」。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支持國家級新區深化改革創新加快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新區建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不同程度地面臨規劃建設不夠集約節約、主導產業優勢不夠突出、管理體制機制不夠健全、改革創新和全方位開放不夠深化等問題。

「國家級新區已經達到一定數量,應該進入提質增效的階段。」秦尊文表示,如今各地的新區建設大多「以建促批」,按照國家級新區的標準建設,透過建設成果來爭取國家批復。下一步,國家級新區批復或重新開機,但不會像2014、2015年那樣大規模批復,而是契合高品質發展的思路,服務於國家重大戰略,例如中部地區目前國家級新區數量相對偏少,且武漢和鄭州是國家中心城市,未來或有一定機會。

馮奎指出,總體來看,中國已形成以國家級新區為龍頭,以國家級高新區、經開區為兩翼,以各類功能性新區新城為支撐的相對完整的國家新城新區體系。在進入高品質發展的新時代,資源要素進一步向優勢地區集中的趨勢更加突出,規劃建設的重點是要充分發揮出國家級新區和其他新區新城的引領性、戰略性作用。

「長江經濟帶是暢通國內國際雙迴圈的主動脈,也是引領經濟高品質發展主力軍。從布局來看,在長江經濟帶東中部或中西部相結合的區域如果規劃建設合肥或武漢國家級新區,或者允許這些地區參照國家級新區享有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將具有重大戰略意義。」馮奎表示。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