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海基1000公裏內中段反導,為何多年不見動靜?

2024-06-12軍事

作為21世紀藍星的絕對頂尖高手,什麽功夫是必須掌握的?中段反導是絕對必選項之一。那麽什麽是中段反導呢?簡單來說,就是對手準備襲擊本方的彈道飛彈,已經完成了初始爬升段,已經突破到大氣層卡門線之外;如果是全程都不超過大氣層160公裏彈道的新式飛彈,那麽標準可以降低到助推高度超過60公裏。此時飛彈的彈頭分配器已經完成了基本的瞄準動作,開始釋放單個或者多個彈頭,以及配套的有速誘餌。然後這些彈頭與誘餌,會在慣性的作用下繼續爬升,很快越過彈道最高點;然後繼續純慣性或者在大氣層上層打水漂飛行,直到彈道開始下降,到再入大氣層之前的這段,就被稱為中段。而在這一段內作為防禦方完成攔截的所有動作,就是中段反導。那麽為何頂級大國,

都特別強調中段反導呢?本質上就是末端反導已經屬於一錘子買賣!萬一攔截失敗,只需要十幾秒彈頭就會成功再入,在預定位置爆炸了。如果這些彈頭是核彈或者其他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危害可想而知。因此末端反導即使有9成以上的把握,也屬於賭一把的性質。雖然必須,但是卻不會被鼓勵。而來襲飛彈進入中段以前的階段,也就是從把飛彈樹立起來,一直到發射出去,再到完成爬升,釋放彈頭的整個爬升段,就屬於早期攔截。對彈道飛彈的早期攔截是最理想化的,甚至可以把飛彈直接在發射者自家的頭頂上引爆。即使不當即放射性汙染發射者自家的國土,那麽大量的有害碎片的紛紛墜落,也會對飛彈的發射方產生嚴重的戰略性心理打擊。但問題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早期或者上升段反導,即使有全球最強的全套天基偵察體系,再加大量預警機的反復貼近偵察,也很難百分百的預判到發射者儲存在縱深的彈道飛彈群;如果這些飛彈都是車載機動發射,甚至是大型飛機空射的,那就更難提前判斷!不能提前預判發射方的位置,就基本不可能在上升段的不到10分鐘的時間內,在環球範圍內完成從辨識判斷再到發動早期攔截的全過程。在現實中,比如半島北方僅僅有十來萬平方公裏的土地,還被超級大國與其所謂的東亞盟友幾十年如一日的24小時不間斷的監視,但是半島北方仍然可以隨時隱蔽發射彈道飛彈甚至是洲際飛彈。而超級大國一次也不敢真正去進行上升段攔截!除了擔心早期攔截會馬上激怒對方以外,更怕一旦攔截失敗,就在全球現大眼了,

直接打擊超級大國的戰略威信,所有的所謂盟友也不會再相信超級大國許下的虛假安全承諾。對一個小國都如此,就更不用指望對面積上千萬的頂級大國的早期攔截。總之,對彈道飛彈的上升段不容易搞定,而末端攔截又是在以命相搏。於是最靠譜的就剩中段攔截。因為中段飛行時間較長,對洲際飛彈來說超過20分鐘;對中程彈道飛彈來說也有5到10分鐘。一次攔截失敗,還有第二次、第三次攔截機會,所以頂級大國都要發展自家的中段反導能力。不過中段反導也有天然內建的困難!那就是此時對手來襲飛彈的速度已經起來了;而且高度也普遍在60到800公裏的驚人高度差上;如果是多彈頭還有很多有速誘餌,那麽僅僅準確分辨真假彈頭也足夠有挑戰性。不過技術難度再高也要搞,

目前全球2大國比較成熟的中段反導手段,都以陸基為主。而未來的發展,反倒應該更重視海基攔截。因為海基反導平台更容易全球機動性部署。對比陸基攔截的範圍更大,攔截彈道的夾角也會調整到最優。超級大國海軍最早開始開發中段兼末端攔截能力,以標準3型海基攔截彈為基本支柱,配合基線系列,為此專門發展了十幾艘提康與伯克具備海基攔截能力。比如多年前,就讓伊利湖號發射標準3飛彈,成功攔截過一顆報廢的衛星,攔截高度在220公裏左右。實際上標準3的最大攔截高度還能再高一點。但是如果用標準3僅僅只有幾十公斤的KKV攔截器去硬剛中段或者末端再入狀態的洲際飛彈彈頭,總是過於單薄的。而超級大國最近十幾年,在這項關鍵技術上做出的新投入並不明顯,

一定程度上屬於得過且過、裹足不前。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就在於蘇聯的繼承方根本無力發展這種頂級能力。而東方大國在這方面一貫的藏著掖著。並不急於公開到底有多少主力神盾已經具備了海基中段反導能力。其實該方所有的大盾都是有源體制,都有4500公裏以上的天基視野,屬於50多艘都可以升級到類似伊利湖號的水平,甚至完全超越。總的來看,似乎就是在等待射程2500到3000公裏級的超級防空飛彈的最終定型。這個射程與潛在的射高,明顯屬於從中程飛彈、洲際飛彈的中段攔截,一直到對空天飛機的全包線軌跡一起通殺!屬於要麽不搞,要搞就上天入地,無所不能!標準3與之對比,瞬間啥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