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龐大的軍工產能,竟無用武之地,俄軍被美國的穿透性打法克制

2024-06-12軍事

這些年,美國的制造業比例有所下降,但是不代表美國就此走向衰退。因為美國本身仍有很強的創造力,最前沿的科技仍誕生於美國。

因為去工業化本身這個概念就顯得很模糊,美國確實是轉移了不少低端的制造業出去,但在高端制造業領域還是很強,尤其在航空航天領域的先進制造業,依然獨步天下。

只要美國仍具備尖端的技術研發能力,美國的霸權就仍能維持。人們總是很容易總結過去的經驗,但是具有對未來趨勢的洞察能力的人卻不多見。法國對一戰經驗的總結,得出了修建堅固防線的結論,二十年後卻慘敗於德國的閃電戰。

而現在又到了一個戰爭變革的「閃電戰」時刻,如果只是固守過去的經驗,無疑會在未來遭遇慘重的代價。美國針對潛在對手的數量優勢,制定了一套穿透性戰法,又被稱之為第三次抵消戰略。

我們回顧一下前兩次抵消戰略的情況,第一次的抵消戰略出現在50年代初期,目的是用大規模核報復,抵消蘇聯在常規武器方面的數量優勢,防止蘇聯的鋼鐵洪流橫掃西歐。因此,蘇聯用百萬大軍進攻西歐的夢想破滅了,再多的常規部隊也挺不住核武器的打擊。

第二次抵消戰略,發生在70年代初期,經過越戰的煎熬後,美國認為,哪怕是和優勢兵力的敵人打局部戰爭也不值得,一個美國兵換10個越南兵依然吃虧。所以美國發起以資訊科技為核心的抵消戰略。

成果就在20年後的海灣戰爭,美國以死亡一百多個士兵的代價,打敗了薩達姆的百萬大軍,根本不會去和伊拉克士兵面對面的打,讓伊拉克士兵還沒看見敵人的時候,就已經被炸得東倒西歪,高速公路上的機械化部隊碎了一地。

正在發生的第三次抵消戰略,是以穿透性打擊為核心。美國覺得拿炸彈去炸前線的小兵小嘍啰都是浪費,應該直接炸指揮所、後勤中心等高價值目標,從而癱瘓敵軍的行動。

俄烏戰爭就是穿透性打法的一次預演,美國參謀充分在這次檢驗了自己的理論。在這次戰爭中,美國給烏克蘭的軍援是相當少的,甚至都不如給阿富汗政府軍大方。美國庫存的M1A1明明有4000多輛,卻只給了烏克蘭31輛,顯得非常小氣。

其實是美國有意識的延長戰爭,讓戰爭盡可能的長,美國才能充分找到打贏下一場戰爭的秘訣。但是在資訊共享方面,美國卻不遺余力,烏克蘭經常能斬首俄軍的指揮所、司令部,單靠自己的偵察是不可能的。

透過對指揮所、彈藥庫的打擊,烏克蘭成功的遲滯了俄軍的進攻。俄羅斯陸軍只能每日出動班排級的部隊,進行打卡式進攻。如果再調動更大的部隊,就需要集合更高級的指揮中心,這樣就會成為海馬斯的打擊物件。

美國只動用了很少一部份的智慧彈藥,就成功阻止了歐洲最強大陸軍的前進步伐,價效比是非常高的了。穿透性打擊比海灣戰爭時期的美軍更上了一層樓,越過前線的小士兵,直接打擊敵軍的首腦,從而讓龐大的地面部隊失去作用。

穿透性打法,就是讓美國無需進行戰爭動員,擴大軍工產能的情況下,瓦解敵軍的攻勢。在俄烏戰場上已經有了初步的成果,如果敵對一方不能對抗美國的穿透性打擊,那麽再龐大的軍工產能,也無法轉化為戰場上的優勢。

現在俄羅斯的軍工已經全面動員,炮彈一年的產能達到了450萬發,但是在俄烏戰爭上的進展依然非常困難,取勝更是遙遙無期,就是因為被穿透性戰法給克制了。

盲目自信於過時的經驗,而缺乏對未來戰爭技術的洞察力,就會輸掉明天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