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拜登突然被架空?美媒:美想要中東大戰,2 人已繞過拜登直接下令

2024-10-19國際

美國政壇最近不太平,一種「人未走茶已涼」的微妙氛圍籠罩著現任總統拜登。美國【政治】雜誌爆出一記猛料:美國政府內部對中東局勢意見不一,以色列和黎巴嫩的沖突像一塊巨石,在華盛頓政客的湖面激起千層浪。

一部份官員如坐針氈,生怕戰火蔓延,最終把美國拖進深淵。另一部份人卻力挺以色列的軍事行動,主張強硬應對。白宮嘴上說這是「多線並進」的外交策略,試圖淡化分歧,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支持以色列的聲音在白宮回響得更加響亮。

據說,白宮國家安全會議中東協調員布雷特·麥格克和拜登的能源安全高級顧問阿莫斯·霍克史坦是「鷹派」的代表人物。麥格克曾在小布希時期負責伊拉克和阿富汗事務,霍克史坦當過以色列國防軍士兵。

這兩位可不是等閑之輩,訊息人士透露,他們信奉「以戰止戰」,積極推動「透過戰爭重塑中東」的計劃,說白了就是要維護以色列的利益。

更令人不安的是,明知美國情報部門對局勢表示擔憂,這兩位高官依然給以色列吃定心丸,傳達美國支持其加強對黎巴嫩真主黨軍事壓力的立場。

訊息一出,輿論嘩然。許多人開始懷疑:以色列敢在行動前幾分鐘才通知美國,是不是因為美國內部早就被親以色列勢力「控制」了?

拜登現在成了眾矢之的,有人質疑他是不是已經失去了對政府的控制,淪為了內閣成員的傀儡。如果傳言屬實,那可是細思極恐的事情。這意味著美國高層內部潛藏著一股「暗流」,他們不顧國家利益,為外國勢力搖旗吶喊,充當著「代理人」的角色。

麥格克和霍克史坦等人的一意孤行,正在把美國推向中東戰爭的火山口。而美國一旦深陷中東泥潭,其全球戰略布局就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塊接一塊地倒塌。拜登政府一直強調的東歐戰略和亞太戰略也將化為泡影。

其實,拜登政府內部的分裂由來已久,內閣成員各自為政、內鬥不斷、繞過總統決策的訊息隔三差五就會登上新聞頭條。

早在2022年,拜登政府成立「中國事務協調辦公室」,本意是協調各方意見,統一步調。結果呢?該機構內部反而成了「戰場」,部門間的爭執不斷升級,讓人哭笑不得。

2023年的「氣球事件」更是給本就緊張的局勢火上澆油,加劇了內部份裂。時任副國務卿雪曼憤然離職,也從側面反映了白宮內部的「混亂」。

同樣是在2023年,「氣球事件」余波未平,美國又遭遇債務危機。耶倫領導的美國財政部頂住壓力,堅持訪華行程,與國務院唱起了反調。

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美國防長奧斯丁竟然玩起了「失蹤」,在未經任何通報的情況下「消失」了好多天,拜登內閣權力混亂可見一斑。

巴以沖突爆發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一年內9次存取以色列,試圖做和事佬,希望以方保持克制。然而,以色列不為所動,軍事行動步步升級。

與此同時,美國國務院內部也出現了明顯的分裂,對亞太地區和中東地區的戰略部署難以協調,與國防部之間的合作也亂作一團。最終導致2023年9月後亞太地區出現了「航母真空」,美國在該地區的威懾力一落千丈,「印太戰略」也遭遇了滑鐵盧。

作為美國最高領導人,拜登在這一系列事件中卻像個「隱形人」,他的真實影響力成謎。由於頻頻出現的認知問題,拜登很少與外界直接溝通,外界很難了解他在內閣中的真實想法。

拜登頻繁休假也引發了外界諸多猜測,甚至有人戲稱他是「度假總統」。據共和黨全國委員會統計,截至2023年9月,拜登在不到四年的任期內已經休假532天,占其任期的40%,這休假時間,比普通美國人48年的帶薪假期還要多。

更耐人尋味的是,一些權力鬥爭事件恰恰發生在拜登休假期間,很難不讓人浮想聯翩。今年7月,民主黨內部上演了一出「逼宮退選」的戲碼,更是將美國政壇的權力遊戲暴露無遺。

在第一輪總統候選人辯論前,民主黨內部大體支持拜登連任,拜登本人也信心滿滿。然而,辯論結束後風向突變,希拉蕊、佩洛西、歐巴馬等民主黨大佬紛紛表態,希望拜登「退位讓賢」。

不久後,劇情反轉,拜登宣布結束總統競選,並迅速淡出公眾視野。與此同時,民主黨媒體將資源迅速轉向副總統哈裏斯,使其影響力迅速超過拜登。這一系列的操作,讓人不禁懷疑:拜登真的只是個「傀儡」嗎?

種種跡象表明,拜登更像是一個「象征性」的人物,其內閣權力結構已經呈現出明顯的派系化特征,背後似乎有「影子操控者」。

一些親以色列的官員,其影響力之大,甚至讓民主黨內部的傳統左派精英都感到害怕。他們以自身意識形態左右著美國國策,將美國一步步拖入中東戰爭的泥潭。

距離拜登卸任只剩下短短幾個月時間,如果拜登政府無法彌合內部份歧、調整現行政策,美國將不可避免地滑向戰爭的深淵。而對於當前的美國內閣而言,這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民主黨傳統左派精英傾向於在不直接參戰的情況下支持以色列,為其提供武器裝備和政治支持,並希望以色列能夠控制對平民的傷害,以減輕美國在國際輿論上的壓力,從而集中精力推進其在東歐和亞太地區的戰略布局。

而拜登內閣中的親以色列官員則希望美國全力以赴,最好是透過戰爭徹底重塑中東安全域勢,使以色列成為主導力量。這種立場與共和黨右翼勢力對以色列的態度更加接近,主張美國調動大量軍事力量對抗伊朗領導的「抵抗之弧」,放棄其他戰略部署。

這種不可調和的矛盾,將拜登內閣的左派成員逼到了墻角:要麽與國內猶太勢力徹底決裂,要麽做出全面妥協。在當前形勢下,與猶太勢力決裂無異於「政治自殺」,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

拜登已經提前進入了「人未走茶已涼」的狀態,沙利文、布林肯、哈裏斯等政府核心成員都有著不同程度的猶太背景,其背後牽扯的利益關系錯綜復雜。因此,妥協似乎成為他們唯一的選擇。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在未來幾個月內很有可能繼續支持以色列對黎巴嫩的地面軍事行動。

當拜登在度假勝地享受陽光的時候,其背後的真正掌權者正在引導美國更加深入地卷入中東亂局。而伊朗已經透過大規模飛彈襲擊表明了立場,美國距離真正卷入戰爭只有一步之遙。一旦美國深陷中東戰爭,其全球霸權的衰落將成為必然。

在經濟尚未復蘇、軍事力量捉襟見肘的情況下,美國若將資源投入到另一場戰爭中,俄烏沖突和「印太戰略」的失敗將成為定局。而由這些戰略構築的美國全球戰略網路也將隨之崩潰,世界格局將迎來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