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李光耀談美國衰落條件:這三大優勢還在一天,美國就不會倒下

2024-08-28國際

6月3日,中美國防部代表團在新加坡舉行會晤,這次的會晤,雙方雖然依舊針鋒相對,劍拔弩張,但兩個大國能夠見面會談,打破此前互相「冷戰」的傳言,已經是極大的外交進步,不少國家見狀都松了口氣。

這並不是中美第一次選擇新加坡作為會面地點,坐落於馬六甲海峽要道的新加坡,不僅在地理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政治與經濟上同樣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力。

特別是在中美兩個劍拔弩張的大國當中,新加坡能夠如魚得水,同時得到雙方的認可,在當今局勢下,也算非常難得。

新加坡能夠處理好與大國之間的交往,還要得益於領導層長期以來的高瞻遠矚,對於中美之間的關系,身為新加坡國父的李光耀就看得很明白:美國作為長期領先全球的西方霸主,其他國家短時間內勢必無法將其取代。

李光耀在2013年釋出的新書【李光耀觀天下】中,單獨對中國和美國進行了分析,關於美國,他這樣寫到:

這幾年,雖然美國因為金融危機以及阿富汗戰場上的的失利,其世界霸主地位有所動搖,但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裏,美國依舊會保持國際領先地位。

其他國家雖然在經濟方面能夠追上美國,但這只能說明美國經濟上的領先開始動搖,然而除了經濟之外,相比其他國家,美國還有獨特的三大優勢,只有這三大優勢還在一天,美國就不會倒下。

【1、軍事優勢根基深厚,武器裝備一流,軍事基地遍布全球】

美國的軍事優勢,基礎是從二戰開始打下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軍雖表現英勇,但在武器裝備上並沒有領先協約國太多,當時正值火箭彈、坦克、飛機等軍事技術迅猛發展,意識到武器重要性的美國,開始大肆搜刮德國科學家和技術人員。

二戰末期,美國戰略情報局發動了一個秘密行動—— 回形針計劃,專門發掘並帶走德國的技術人才,正是在這種搜刮並帶走德國技術成果的思想指導下,美國開始有意識的尋找相關人員以及論文。

這項行動最為知名的成果,莫過於德國火箭科學家馮·布萊恩了,作為V2飛彈的設計者,馮·布萊恩及其設計團隊幫助美國實作了火箭技術的突飛猛進,馮·布萊恩後來還參與並領導了土星五號火箭的研發,成功幫助美國實作了人類首次登上月球的壯舉。

嘗到甜頭的美國在此之後,加大了掠奪德國與歐洲科學家的力度,並且一直延續到戰後——對科學家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遭受戰火的美國,無疑比滿目瘡痍的歐洲更適合生活和研究。

郎有情妾有意,在美國的不斷勸說和誘惑下,又有大批歐洲科學家前往美國,據統計,光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美國就吸納了超過1600名原德國的科學家、工程師,可以說是悶聲發了一波大財。

二戰後,隨著冷戰開始,財大氣粗的美國投入了大量資金用於軍事裝備研發,美國軍事技術開始爆發式增長,從飛彈潛艇,到坦克飛機,再到個人作戰,國力空前膨脹的美國實作了武器裝備上的斷代領先。

1997年服役的B2轟炸機,是世界上唯一一款隱形戰略轟炸機,其重量單位價格比服役時值的黃金還要貴兩至三倍,至今難尋敵手。

近20年前服役的F22戰鬥機,如今依舊是世界最強戰鬥機之一,放眼全球,也只有我們的殲20可以抗衡.......

美軍能夠稱霸全球,除了武器裝備上的領先,大量海外軍事基地也是關鍵所在。

美國是一個海上貿易大國,建立海外軍事基地的歷史由來已久。

19世紀中期,各國都在用鳥糞作為原料制作化肥,美國為了搶奪鳥糞,便開始占領大量偏遠海島。

當時世界海盜橫行,海島占下來之後,自然需要軍事保護,美國的第一批海外軍事基地,就順理成章的建立起來。

二戰後,美國開始在歐洲大量部署軍事基地,當時西歐正籠罩在蘇聯鋼鐵洪流的陰影當中,不少國家都主動要求美軍駐紮,美國也由此將歐洲納入自己的勢力版圖。

隨著時間的發展,美國海外基地也越來越多。原本,美國的海外基地只部署於西歐以及東亞,目的是為了保護和監視下屬國和盟友。

然而,在世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美國對於推行美元以及獲取石油的需求不斷膨脹,開始頻繁介入地區局勢,制造局部戰爭,美國的軍事基地也借此將觸角伸向了更多地區。

時至今日,靠著巧取豪奪,連哄帶騙,美國已經在全球各個角落設立了500多個海外軍事基地,遍布五大洋四大洲。

客觀地說,我們雖然能夠在家門口做到拒敵於門外,但就全球範圍而言,我們依舊無法與美軍相抗衡。

【2、科研先發優勢明顯,虹吸全球人才,始終保持領先】

美國之所以能夠取得軍事上的獨家領先,很大程度就是依靠全球科學家與技術人員的發力,而美國,正是當今全球科學中心。

什麽是科學中心?由於科學需要交流碰撞,因此科學家總會往最適合他們發展的地方遷徙,英國學者貝爾納由此提出了「科學中心」的概念,用以描述這種科學家集體遷徙轉移現象。

後來日本學者湯淺光朝在貝爾納的理論基礎上進一步量化定義了科學中心,根據定義,科學成果數量超過同時期內全球科學成果25%的國家,就被稱為世界科學中心。

世界歷史上,曾有過5次世界科技中心大轉移。

第一次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思想激發了人類探索世界的熱情,哥白尼、伽利略等人先後赴湯蹈火,為現代科學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在英國,16-17世紀,英國開始湧現牛頓、虎克、哈雷、阿代爾、哈維等各領域內的大師,成為第二次世界科技中心;

第三次在法國,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給科學造就了「黃金時代」,代表人物是數學家拉格朗日、拉普拉斯,物理學家庫侖、安培和化學家拉瓦節等;

第四次在德國,德國在進行了徹底的大學教育制度改革後,吸引了歐洲最優秀的科學家匯聚到德國,其中最為知名的,莫過於愛因史坦;

第五次就是美國,靠著二戰之後接收大量歐洲科學家,美國短短數年時間就成功取代歐洲,成為新一代世界科學中心。

成為科學中心的好處是毋庸置疑的,二戰之前,美國科學家共獲得了15次諾貝爾獎,得而同一時期英國是21次,德國是31次,就在二戰結束的1945年之後,美國諾貝爾將得獎數激增,幾乎每次都有獎項收入囊中,可以說是立竿見影。

時至今日,美國在大部份科學領域上都取得領先發展,我們常說德國的汽車,日本的機械,很少突出去說美國的某一項科技,這是因為美國科技幾乎在大部份領域都取得了領先,不論是機械制造、航空航天、能源電力還是生物醫療、基礎物理,美國都是繞不過去的大山。

現代商業復雜交錯,幾乎所有工業化產品,背後都涉及到大量的科技成果,以及各種與之相關的專利,想要用到這些技術,就繞不開美國,這也是為什麽,美國可以肆無忌憚的實施制裁打擊,說禁你就禁你。

當然,世界局勢風雲變幻,美國的科技優勢不再是那麽的遙不可及,就在過去短短的10年間,中國的科研成果正高速追趕美國。

以頂級期刊的高品質論文為標準,目前中美兩國占比都在30%左右,大幅領先其他國家。

在過去的歷史上,世界科學中心每80年就會發生一次變遷,未來科學技術如何發展,仍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3、文化優勢深入人心,潛移默化,悄無聲息】

美國之所以能吸引這麽多科學家,成為科學中心,其文化優勢功不可沒。

早在18世紀電影剛發明的時候,美國人就認識到了文化產品對於國際貿易的促進作用,美國電影協會一篇19世紀初的報道顯示,關於中國市場,美國電影協會認為,「如果美國電影在中國放映,讓中國人喜歡上美國生活,就會幫助美國產品更好的開啟中國市場。」

就在報告釋出的不久之後,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成功完成整合的好萊塢大制片廠開始四處出擊,在海外設立分部,以直接僱用員工經營的方式在海外發行電影。

當時,好萊塢八大制片廠先後在上海、北京等地設立了辦事機構,甚至在西安也有長駐的代表。

這些地方辦事處,源源不斷地將好萊塢電影輸出到各地市場,除了常規的安排放映日程、運輸電影底片、監督影院票房、收集賬款等任務之外,這些地方辦事處還會在當地對影片以及美國文化進行宣傳推廣,比如定期舉辦酒會、邀請社會名流進行電影試播等。

靠著這些拓荒者將業務一步步鋪向海外,好萊塢在全世界範圍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美國電影借此實作了全球大流行。

手握如此好牌的美國政府自然也沒有閑著,開始在電影中加入大量意識形態內容,從二戰時的保衛盟友,再到反恐維和,再到超級英雄拯救人類,美國始終以救世者身份出現在電影當中,無形之中強調著自己的領導地位。

除了文化產品之外,消費品也是美國文化傳播的重要推手。

十九世紀二十到三十年代,可樂開始向海外推廣,後來可口可樂向美國軍隊提供飲料,這使得它的品牌影響力更進一步,經過幾十年的經營,可口可樂暢銷全球,成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快樂飲品,原本屬於美國的可樂文化,也成功借此走向世界。

美國產品暢銷全球,除了可樂之外,還有強生的沐浴露、蘋果的手機、耐吉的鞋子,以及麥當勞的漢堡、星巴克的咖啡等等,相比之下,中國制造雖然同樣暢銷全球,但在品牌形象上,與美國企業還是有不小差距。

而且,相比軍事和科技上的優勢,美國在文化上的領先才是更難以追趕的。

一方面,美國文化主要依靠文化產品與消費品傳播,就算可以切斷文化產品,消費品的潛移默化才更加難以根除,畢竟,我們可以不看美國電影不聽美國音樂,但很難不喝美國飲料,不用美國沐浴露。

另一方面,美國文化優勢表面看上去人畜無害,並沒有什麽攻擊性,叫人很難防備,實則如同水下冰山,一不註意就很容易讓人粉身碎骨。

美國也正是靠著文化優勢,長期從世界範圍虹吸人才,用以保持自己科技與金融上的優勢,從而維持軍事霸權地位。

【4、正視差距 虛心追趕】

近二十年世界,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績,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且與第一名的差距越來越小。

說實話,這樣的成績,即便是我們自己,也很難想象。

2005年的時候,天涯曾有個預言貼,認為中國和日本的真實差距太大,即便2030年GDP也不會超過日本,當時,這個貼文下面還有不少人支持這種觀點。

誰知就在5年之後,2010年,中國便以40萬億GDP的成績,正式超過日本,再過8年,中國又在原先的高基礎上,實作了翻倍增長,達到了80萬億GDP。

如此迅速的發展,讓我們對於美國的看法也越來越輕薄,特別近幾年在成為對手之後,大批國民開始輕視美國,認為美國也不過如此。

然而美國畢竟稱霸地球七十余載,在軍事、科技、文化等領域都有著難以超越的優勢。在這一點上,很多領導人對此其實看得更清楚,李光耀所說的三大優勢,也不過是其中之一。

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不短的一段時間內,美國不會衰弱,依舊會保持強大,我們要做的,是保持謙遜,正視差距,努力奮鬥,做到比對手更快的進步,此消彼長之下,相信我們終有一日可以實作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