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儒家代表人物,我們能夠說出許多,畢竟明它面上統治了中國兩千多年!
若將範圍縮小到先秦,我們主要認識的只有三人——孔子、孟子、荀子。
孔孟自不用說,在後世,二者之名一定程度上能替代儒家之名,可見他們在儒家的地位高低。
然而同樣作為先秦儒家巨子的荀子,後世境遇卻截然不同,甚至於明朝嘉靖年間一度被請出孔廟。
荀子究竟做了什麽,讓部份儒家學者如此忌諱?以至於不承認其為儒家傳承。
荀子
另外也有人稱荀子為儒家思想集大成者,小編認為此形容並不準確,完整描述應當是:百家爭鳴的集大成者!
不可否認,戰國後期的儒家,身份極為尷尬,導致不少儒生在政治思想上向法家靠攏,荀子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更為激進者,甚至改換門庭,直接投入法家懷抱,李斯與韓非子為典型。
百家爭鳴是華夏文明最特殊的一段歷史,各種思想在碰撞中受到裨益,在批判與反批判裏逐漸完善。
荀子批評諸子後,難得認可的只有孔子與子弓,即便是同門的孟子與子遊,同樣被罵得體無完膚。
而對待其他學派巨子,就更沒有好言語,
那讓小編截取部份荀子對諸子得看法。
1.批評 孟子、子思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然而猶材劇誌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世俗之溝猶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傳之,以為仲尼、子遊為茲厚於後世。是則子思、孟軻之罪也。
——【荀子非十二子】
譯文:大致上效法古代聖明的帝王而不知道他們的要領,然而還是自以為才氣橫溢、誌向遠大、見聞豐富廣博。根據往古舊說來建立新說,把它稱為「五行」,非常乖僻背理而不合禮法,幽深隱微而難以講說,晦澀纏結而無從解釋,卻還粉飾他們的言論而鄭重其事地說:「這真正是先師孔子的言論啊。」子思倡導,孟軻附和,社會上那些愚昧無知的儒生七嘴八舌地不知道他們的錯誤,於是就接受了這種學說而傳授它,以為是孔子、子弓立此學說來嘉惠於後代。這就是子思、孟軻的罪過了。
孟軻
2.批評 子遊、子夏
弟佗其冠,衶襌其辭,禹行而舜趨,是子張氏之賤儒也。正其衣冠,齊其顏色,嗛然而終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賤儒也。偷儒憚事,無廉恥而耆飲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遊氏之賤儒也。
——【荀子非十二子】
譯文:帽子戴得歪斜欲墜,話說得平淡無味,學禹的跛行,學舜的快走,這是子張一派的賤儒。衣冠整齊,面色嚴肅,口裏像含著什麽東西似地整天不說話,這是子夏一派的賤儒。茍且偷懶怕事,沒有廉恥之心而熱衷於吃喝,總是說「君子本來就不用從事體力勞動」,這是子遊一派的賤儒。
3.批評 莊子、墨子、宋子 等
昔賓孟之蔽者,亂家是也。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宋子蔽於欲而不知得,慎子蔽於法而不知賢,申子蔽於勢而不知知,惠子蔽於辭而不知實,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 ——【荀子解蔽】
譯文:從前遊士中有被蒙蔽的,搞亂學派的學者就是。墨子蒙蔽於只重實用而不知文飾,宋子蒙蔽於只見人有寡欲的一面而不知人有貪得的一面,慎子蒙蔽於只求法治而不知任用賢人,申子蒙蔽於只知權勢的作用而不知才智的作用,惠子蒙蔽於只務名辯而不知實際,莊子蒙蔽於只知自然的作用而不知人的力量。
莊周夢蝶
荀子在批判幾人的思想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轉譯成白話文:從實用的角度來談道,就全談功利了;從欲望的角度來談道,就全談滿足了;從法治的角度來談道,就全談法律條文了;從權勢的角度來談道,就全談權勢的便利了;從名辯的角度來談道,就全談些不切實際的理論了;從自然的角度來談道,就全談些因循依順了。這幾種說法,都是道的一個方面。道,本體經久不變而又能窮盡所有的變化,一個角度是不能夠用來概括它的。一知半解的人,只看到道的一個方面而沒有能夠真正認識它,所以把這一個方面當作為完整的道而研究它,於是內擾亂了自己學派的思想,外迷惑了別人,上被臣民所蒙蔽,下被君主所蒙蔽,這就是蒙蔽的禍害啊。
墨子
孔子仁德明智而且不被蒙蔽,所以多方學習,集其大成而足以用來輔助古代聖王的政治原則。只有孔子這一派掌握了周備全面的道,推崇並運用它,而不被成見舊習所蒙蔽。所以他的德行與周公相等同,名聲和三代開國之王相並列,這就是不被蒙蔽的幸福。
【荀子】一書,幾乎得罪了天下讀書人,由此也能夠理解,老人家為何會被移出文廟。
實在是殺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