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辟谣

冲上全国第一!雪雨风霜,阻挡不了河南人回家团圆的脚步

2024-02-07辟谣

2月3日

农历腊月二十四

当天的央视新闻节目【朝闻天下】报道

春运大幕拉开的一周时间里

跨城市出行人流量呈上升趋势

其中

返乡热门城市第一名是河南周口

排名前5的城市

还有我省的驻马店和信阳

以及省外的安徽阜阳和江西上饶

央视【朝闻天下】报道截图

央视报道提到,上述5个城市都是外出务工人员的重要来源城市。

2月4日,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在返乡排名第一的周口市采访获悉,2023年,周口市省外劳务输出达170多万人、省内转移就业110多万人,形成了项城防水工人、西华胡辣汤师傅、西华的哥、沈丘货运司机等全国全省知名的劳务输出品牌。而这些庞大的在外务工和工作人员,构成了每年春节的返乡客流,从而把老家周口推向热榜第一名。

现场直击

四面八方的人们踏上过年团圆的归途

高铁周口东站,冒着风雪赶回来的人们

2月3日,一连几天的降雪天气仍在持续,纷纷扬扬的白雪时大时小。周口高铁东站,出站口大厅和站前广场布置了大红的灯笼,过年的味道越发浓烈。

傍晚时分,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赶到这里时,一趟又一趟列车不断靠站,一波又一波人群接踵而至。他们中有在外工作的知识分子,但更多的是传统劳务输出的群体。他们扛着行囊,拎着包裹,从不同的远方汇集而来,共同踏上返回老家的归途。

李先生一家走出高铁周口东站

今年36岁的李先生是云南一所高校的老师,老家在周口市商水县。今年春节,他和娘家在甘肃的妻子张女士商量,带着3岁半的女儿回到周口老家。2月3日一大早,全家3口就从云南搭乘高铁出发,经郑州站中转,晚上8时许到达周口东站。

此时的夜色很浓,李先生夫妇长长松了口气,整个白天的辗转奔波,终于换来了离家越来越近的距离。「天气预报说这两天还有雪,我们暂时在周口市区亲友家小住,待天晴好就回乡下老家。」李先生夫妇充满期待地说。

家住周口诚和家园的苏先生,是常年在杭州工作的一名货车司机。2月3日这天,他也购买了返回老家的高铁票。晚上7时多一点,从杭州驶来的列车缓缓靠站,苏先生背着行囊一路小跑,与等候在外面的妻儿团聚。

高铁周口东站,走在出站口的人群

「我是从福建回来的。」「我是从大连回来的。」「我们是从上海回来的。」……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采访的两个多小时里,一群群在外务工的乡亲们从高铁东站走出,踏上回家过年的「最后一公里」。

郑州铁路公安处周口高铁东站派出所民警熊志涛告诉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随着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这几天周口高铁东站出站人群也越来越多,从前几日的每天1万人、1.6万人,逐步达到每天出站2万人左右。

外出务工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传统

拖着行囊赶路的人们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一大批沿海城市率先崛起,成为经济建设发展的样本。90年代初期,「打工」一词叫响天南海北,成为内地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以豫东南周口一个小村庄为例,村子里第一批外出务工的人们现在都50多岁了,他们当初背着装有被褥衣物的编织袋从小村上路,踏上外出打工的征程。「最早的时候,全村出去务工的只有七八个年轻孩子,有到省内煤矿的,有到浙江温州蹬人力车的,还有到东北搞建筑的。」据一位村民介绍,那个时候在外打工很辛苦,但是也确实比在家种地收入高。渐渐地,村子里外出务工的人们越来越多,进而像大多数乡村一样,村子里只留下老人和孩子。

早期外出务工的人们相对文化水平较低、技术能力欠缺,完全靠河南人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打拼立足。90年代中后期或者说2000年前后,外出务工的人群中就有了一些有技术的工种了。那个时候,各类电子组装、服装裁剪培训班兴起,掌握了一技之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沿海可以进厂当工人,不用太出苦力也能挣钱了。

这之中,还有一批靠「祖传技艺」在外打拼的周口人。比如,会熬西华胡辣汤的师傅们,靠着祖辈们留下的手艺,奔波在全国各地以经营早餐店为生,每年带来的综合收入不菲。项城市贾岭镇,一大批乡亲们靠着防水技术,在全国各地从最初的打工人,变成了公司老总。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项城市拥有建筑防水工人30多万人,年产值近千亿元,撑起了全国建筑防水施工市场的「半壁江山」。

夜色下,踏着积雪行走在高铁周口东站的乘客

目前,周口全市户籍人口有1259万人,拥有富余劳动力大约300万人。最新的统计信息显示,2023年,周口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96万余人,其中省外劳务输出176万余人、省内转移就业119万余人。

「大约300万人的外出务工规模,集中在春节前夕返乡过年,因此,周口成为全国返乡排名第一的城市也就很好理解了。」周口师范学院从事创业就业研究的马东普老师说。

家乡情怀

不管身在何处,也要回家过年

高铁周口东站,风雪夜归人

从辽宁大连,到河南周口,全程大约1600公里,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之前,李先生就和儿子互相换班,自驾返回周口老家。

李先生老家在周口市商水县和项城市交界处的一个村子,90年代初期,他成为村里第一批外出打工的人。「最早干建筑工靠苦力挣钱,后来贩菜,再后来承接学校食堂的蔬菜副食供应,成立自己的公司,带领自己的团队。」李先生回忆说。

实际上,第一批外出打工的群体,基本上现在都迈入了知天命的阶段,而他们当年靠着一股拼劲儿,纷纷在各自领域小有成就,有些成为行业翘楚,进入了各地商会。然而,不管变化多大、身在何处,他们共同的家乡情怀始终未变。

喜庆的大红灯笼下,走出高铁东站的乘客

春节的脚步近了,大家返乡的脚步也就近了。车流不息的高速上,高铁穿梭的铁轨上,承载着他们关于团圆的亲情期盼。也许,这正是天南海北的周口人,把家乡推向「全国第一」的幸福动力。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李玉坤 实习生 郭磊

来源: 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