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际

印度高铁全球招标,无一国去投标!网友:日本的教训还不够惨痛吗

2024-09-03国际

正文

众所周知,从事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非常盈利的行业,国内外情况都是如此。

在各种基础设施类型中,政府参与的建设项目尤其受到基建公司的青睐。

相较于企业和个人,政府的信用通常被认为更为可靠,但在印度,这一情况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此前,莫迪推出了基建3.0计划,旨在对印度的铁路进行大规模翻修。

一般来说,印度政府应该亲自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竞标团队理应毫不留情地冲进门槛,但最终却没有任何国家敢参与投标。

在亚洲,铁路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国家无疑是日本和中国。然而,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似乎都没有表现出参与竞标的意愿。

让人不禁思索,难道他们连赚钱的事情都不想做吗?

一、印度高铁,需求急剧增加

印度修建高铁实际上是历史发展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回顾过去的十年,莫迪确实为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付出了诸多努力。

印度是一个独特的宗教文化国,教育普及程度较低。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使其经济跻身世界前列显然并非易事。

在莫迪执政期间,2021年印度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大型经济体。

2023年,中国的GDP超过了英美,跻身全球第五大经济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甚至预言,印度在2024到2025年的GDP增长率可能接近7%的同比增速,这实在令人震惊。

那么莫迪是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呢?根据华尔街见闻的分析,主要依赖于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边际效应。

过去十年间,印度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包括公路、铁路、机场和水电站等多个领域发展迅速,且每一项的建设数量都相当可观。

以机场为例,在莫迪担任首相的两个任期内,印度的机场数量从70个增至140个,正好翻了一番,其它基础设施的发展情况也可想而知。

中国有一句谚语:要想致富,首先要修路。这反映了财富的基础在于完善的基础设施。

在过去的十年中,印度在莫迪的引领下大力发展基础设施,但这并未给印度带来财富,反而基建项目往往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一旦基础设施到位,投资就会相应增加,因此未来印度经济必然会迎来一个发展阶段。

因此,莫迪在刚树立政权的今年再次提出了3.0经济计划,旨在提升未来印度制造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

既然未来要涉足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必然不能中断,其中高铁建设作为关键组成部分,更应当被优先考虑。

不过,最近印度的高铁发展出现了一个重大失误。

传闻莫迪亲自发出了标书,为前来印度的施工企业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措施,这些包括但不限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及后续高铁项目的优先权等。

然而,从发布标书到现在,似乎没有哪个国家敢于参与竞标。

亚洲高铁最知名的国家无疑是中国和日本,而日本对此保持沉默,中国则选择视而不见。

令人困惑的是,为什么大家对赚钱的机会缺乏积极性,难道如今中国和日本已经富裕到这种程度了吗?

后来经过网友的指点,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在印度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其风险与股票投资不相上下。

二、前人的经验可以作为后来的借鉴。

光口头说是不够的,历史资料才是证据。

在2022年,环球网报道了日本前往印度修建高铁的事件,结果却引发了一场让人无奈的麻烦。

标题直接明了,便称之为「日本面临印度高铁的困境」。

印度当时计划建设的高铁线路旨在连接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商业中心孟买与古吉拉特邦的工业都市艾哈迈德巴德。

如前所述,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莫迪经济发展的关键部分,对此莫迪非常重视。

为了吸引日本的施工团队,莫迪于2016年亲自到访日本,与当时的首相安倍晋三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日本方面对此非常重视,专门邀请莫迪乘坐新干线。

双方心意相投,你情我愿,因此迅速在高铁项目上达成了合作。

结果,【日本经济新闻】于2022年6月14日发表文章,痛诉该高铁项目自2017年开始建设至今仅完成约十公里的工程。

整个高铁工程的总长度为508公里,如果按照这样的进展速度计算,完工至少要等到2028年。

要明白,整个高铁的建设中,印度方面不仅没有投入资金和人力,也没有提供任何技术支持。

资金来源于日本的低息贷款,施工团队则是由日本公司提供的,同时基础设施技术也是经过日本的研究。

日本之所以愿意这样做,主要是希望在铁路建设完成后能够获得一些收益。

越早完成施工,回报就会更丰厚;拖延了这么久,日本方面的热情可能已经减弱不少。

印度在施工方面面临诸多挑战,目前可以归结为三个主要原因:首先,土地征用存在困难;其次,工程费用不断上涨;最后,各方之间缺乏信任。

与公路相比,铁路的线路设计不能随意弯曲,这就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征用居民土地的问题。

尽管印度未来或许会迎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这一切仍然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实际上,印度有众多依赖土地为生的普通百姓,他们对征用土地持有强烈的反对态度。

根据环球网的报道,到2018年,古吉拉特邦仅有96%的土地征用完成。

之所以强调「只有」,是因为尽管仅剩4%的意见,可如果他们不同意,整个铁路线将会受到牵连。

马哈拉施特拉邦的情况相对不佳,截至2021年9月,仅征用了31%的土地。

工程费用的上涨确实是一个实际存在的问题,双方约定铁路建设的时间是2016年。

铁路建设的费用同样是根据2016年的物价和人工成本进行估算的。

施工进度的延迟导致项目拖延至疫情爆发,全球受到波及,材料和人工成本急剧上涨,因此费用必然需要重新进行调整。

据【朝日新闻】报道,日本与印度两国目前正在洽谈工程费用的相关事宜。

遗憾的是,直到2022年环球网发表文章,人们依然不明白讨论的结论为何。

互不信任的情况实际上是工程造价上涨问题的衍生。

日本方面认为,费用上涨的问题源于印度。

如果不是因为印度为了避免高铁与牛羊等家畜发生碰撞而修改线路的架设设计,成本就不会增加,因此这笔费用应由印度来承担。

印度方面认为,日本为了降低施工成本,竟然将最初的日本施工队全部替换为印度施工队。

这充分表明,早期日本施工队的进场并非必需,这样一来,费用的增加自然需要由日本来承担。

当时,这一事件引发了日本民众的广泛愤慨,而印度方面也不断表达不满。

总而言之,双方的关系相当紧张,但由于合同已经签署,日本方面只能无奈地吞下苦果,感到十分委屈。

鉴于日本的经验教训,当前印度再次进行高铁招标时出现竞标冷场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三、信用下降,经济危机

这起高铁冷场事件对印度的经济并不是什么积极的信号。

经济发展的基础在于诚信,常言道,人无信则立不稳。如果一个国家在信用方面存在缺陷,也很难取得良好的发展。

中国的改革开放在短短几十年内仿佛经历了百年的光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便在于改革开放中「开放」这两个字。

开放意味着其他国家的人可以与中国进行商业合作,而愿意与中国人交易的根本原因依然是中国人的诚信。

当时参与竞标印度铁路项目的除了日本公司,还有一家中国企业。

只是日本凭借一系列优惠政策赢得了印度的欢迎。

可以看出,至少在2016年左右,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基建强国都视印度为一个值得合作的伙伴。

反观如今,中国、日本以及其他国家都不太愿意与印度进行商业往来,这表明对印度的印象确实有所下降。

如果印度不增加预算,恐怕很难找到愿意与其合作的伙伴,甚至即使印度加大投入,也可能不会有人参加竞标。

莫迪提出的3.0经济计划,类似于中国过去几十年发展的复制品,依靠国家庞大的劳动力大力发展制造业。

中国曾建设了大量高铁,这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印度也计划修建许多高铁,期待未来能够实现类似的经济腾飞。

东施虽能模仿,但仅靠模仿难以领悟真谛。

如果诚信的形象分没有提升,即便印度建设了大量的公路和高铁,又有谁会愿意来这里投资做生意呢?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印度对其制造业充满信心,但国际上也有许多人认为印度可能会成为下一个中国。

但实际上,印度要追赶上中国并不太可能,即使最终能够实现,也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国家的诚信与否,实际上关系到全国人民的思想观念、教育水平和宗教信仰等方面。

任何单独的问题都很难得到解决。

因此,印度方面希望提升信任度,想要实现招标时百人争抢的场景,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总结

对于中国而言,印度无人竞标的情况不应仅仅成为茶余饭后的笑料,而应该认真对待。

印度在国家规模和人口数量上与中国相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中国的一个映照。

由于镜子的作用,理论上印度存在的问题在中国也有可能出现。

为了防止重蹈印度的旧路,我们应该吸取教训。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无则加勉,有则改之」,正是表达了这个道理。

内容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