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际

反美政治家丘吉尔,为何主动推动与美出卖英国霸权的「特殊关系」

2024-09-03国际

「丘吉尔是背叛英国的罪犯!」

尽管丘吉尔引领英国成功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但在谈论这位传奇首相时,仍有不少人对他表达出强烈的批评。

这些人批评丘吉尔的主要原因在于,他推动了使英国从世界霸主地位沦落为美国附属国的英美特殊关系。

然而,鲜有人了解的是,在公共场合对美国表现得热情似火、甚至被批评为过于谄媚的丘吉尔,在私下里却对美国怀有深深的疑虑、警惕和敌意。

那么,这位抱有「反美情绪」的英国政客,为什么会主动推动与美国之间出卖英国霸权的「特殊关系」?

「反美的政治家」丘吉尔

在各种公开场合,丘吉尔常常强调英美两国在血缘、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共同渊源,视其为天生的盟友。他表达了自己「喜欢想象英国人和美国人在辽阔的土地上自由交流,彼此之间毫无陌生感」。

尽管丘吉尔拥有一半的美国血统,然而他对美国却抱有警惕甚至仇恨的态度。

他敏锐的政治判断使他在1899年时,就已意识到美国的潜在威胁,那时欧洲对美国尚未给予足够重视。

在那一年,丘吉尔的母亲计划发行一本倡导英美友好的杂志。得知此事后,丘吉尔给母亲写信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态度。

在信中,丘吉尔提到,杂志宣传英美之间「血浓于水」的联系是一种愚蠢的想法,并且他认为英美联盟完全是天方夜谭。

对美国的警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愈发增强,甚至演变成了敌对情绪。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的实力普遍受到战争的削弱,而美国由于其远离战场的地理位置,初期选择了置身事外,并与参战双方开展贸易,从中获利颇丰,直到战争临近尾声时才参与收获胜利的果实。

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下,尽管英国凭借其传统强国的影响力维持了世界霸主的位置,但实际上,它在实力上已逊色于美国。

这种实力差距的变化让丘吉尔感到十分忧虑,他清楚地认识到美国人有意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为了避免这一局面出现,他甚至考虑过与美国进行战争。

他在备忘录中曾写道:「不论战争多么荒谬,损失有多严重,我们绝不愿把自己置于美国的控制之下……考虑到美国海军的强大,世界正面临巨大威胁。」

即便是在二战时期,丘吉尔因渴望美国的帮助而在公开场合极力迎合美国,但与他关系密切的人仍然能够时常察觉到他内心的「反美情绪」。

丘吉尔在对秘书提到美国人时,直言不讳地称他们为「该死的扬基佬」;而在与国王的秘密会谈中,他也频频表达对美国的不满和怨恨,尤其是在讨论战场形势时。

然而,这位被认为是「反美政客」的人物在正式进入英国政治领域后,在各种公开场合中却始终对美国赞不绝口,努力推动了曾经年轻时对其百般讥讽的英美联合。

促成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

1940年5月10日,德国对法国发动攻击,时任英国首相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彻底暴露其失败,张伯伦因此黯然辞职,坚定支持战争的丘吉尔在危急关头被 appointed 为新首相。

上任后,丘吉尔迅速前往法国,鼓励该国继续抵抗。然而,法国政府的立场显然不够坚定,这使得丘吉尔不得不提前为可能的战败与投降做准备。

回国后,丘吉尔一方面着手制定从法国撤军的计划,一方面向美国总统罗斯福发信,请求借用40至50艘老旧驱逐舰和数百架最新飞机。

尽管当时美国国内普遍存在孤立主义的风潮,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美国高层,尤其是罗斯福,已开始察觉到德国法西斯所带来的威胁。

经过一系列的宣传准备,1940年9月,美国与英国签订了协议,英国同意将8个海外基地租借给美国,以换取50艘军舰,这被认为是英美军事同盟建立的基础。

丘吉尔在向英国民众宣布这一消息时,对该协议给予了高度的赞赏,他表示:「这标志着两个以英语为母语的伟大民主国家——英国和美国,今后将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某些事务,实现互惠共赢,彼此相辅相成。」

1940年12月,英国外汇储备面临即将枯竭的困境,丘吉尔再次向美国请求支持,并告知美国:英国「无法再以现金支付的时刻即将到来」,期望美国能继续给予援助。

为应对英国所处的困境,1941年3月,美国推出了【租借法案】。在法案通过的同月,美国国会批准了高达70亿美元的租借预算,从而标志着英美之间实际上已经建立起联盟。

在美国因为珍珠港事件正式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英美两国召开了阿卡迪亚会议。这次会议被许多学者视为英美特殊关系的首次成立标志。

在此次协调两国军事战略的会议中,英美双方成立了多个联合机构,以部分 relinquish 军队的控制权,从而增强双边的军事合作能力。这显然超过了一般国家间军事合作的常规水平。

这一「特殊关系」在二战结束后因共同抵御苏联的需要而得以延续。

在这一过程中,已经因选举失败而辞职的丘吉尔竟然再次充当了推动者的角色。

1946年3月,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了名为「和平的支柱」的演讲(铁幕演讲),这使得二战结束后本就因缺乏共同敌人而变得脆弱的美苏关系更加紧张,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在这次演讲中,丘吉尔首次正式阐述了「英美特殊关系」这一概念,这一理念随后成为英国在接下来五十多年里所坚守的外交重点。

在这段被丘吉尔及历届英国政府极为重视的「特殊关系」中,英国的霸主地位逐渐转移给了美国,甚至有时还会因为这个「特殊关系」而受到束缚,不得不做出与自身利益相悖的决策。

许多英国人因此对丘吉尔感到不满,认为他背叛了国家。实际情况是,在「英美特殊关系」中,英国确实常常处于受损的一方。

然而,若从丘吉尔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人们便能理解,丘吉尔做出这种表面上损害自身利益却有利于他人的决定,其实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

丘吉尔的无奈感

一战结束后,英国的经济实力和工业水平已不如美国,继续作为全球霸主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上已有些名不副实。凭借多年积累的威望及庞大的殖民地体系,英国虽然努力维持这一地位,但将霸权交给美国几乎是迟早会发生的事情。

从英国的视角出发,这一时间无疑越晚越好。正因如此,英国对德国法西斯采取了绥靖政策,以尽量降低自身实力的损失。

然而,英国的绥靖政策最终以失败告终,这一失败反而增强了敌人的实力。

法国战役的爆发及英法联军在法国战场上的失利,使英国深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为时已晚,英国已经身处极度危险之中。

尽管通过发电机计划,英国从敦刻尔克成功撤回了超过30万人,但这些人几乎没有携带任何武器装备,全都被遗留在法国海滩上,无法产生战斗力。如果德军顺利登陆,英国恐怕将面临灭亡的危险。

在这种情形下,英国必须竭尽全力将德军阻挡在英吉利海峡之外。因此,即使明知用50艘老旧战舰换取英国的海外基地对其极为不利,英国也只能选择接受这一安排。

在1941年至1945年期间,尽管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英国提供了大量的支援,但这些支持的条件往往十分苛刻,有些还直接威胁到英国的霸权根基,透出一种趁机捞取利益的感觉。

然而,此刻的英国本土因遭受德国轰炸而遭到严重的破坏,与其殖民地之间的联系也被德国潜艇力量干扰,凭借自身的生产能力,英国已难以支持战争,因此只能选择忍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实力进一步减弱,战后已完全失去维持其霸权地位的能力。

然而,习惯于霸权并享受其红利的英国,显然不愿如此轻易地退出历史舞台。为了保持自身的影响力,英国唯一能做的就是与新的世界领袖——美国紧密结合,通过影响美国来延续自己的霸权。

作为一个年轻的国家,美国在政治经验方面明显不如英国,这为英国构想的实现创造了机会。

然而,如果美国的孤立主义思想再次盛行,英国的霸权延续计划将无计可施,最终难以实现。

为防止这种情况出现,英国应当利用美苏之间的矛盾,制造对立,从而破坏两国原本可能达成的战后合作,使其关系转变为敌对。丘吉尔只是这一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一名参与者。

然而,英国的此举使欧洲再次成为对抗的前线,而西欧国家的军事实力普遍不敌苏联,这导致他们只能依靠美国提供保护。

当一个国家的国防安全依赖他国时,它在政治上必然会向保护国妥协。

尽管美国的政治经验相对较少,但它并不会轻易为他人牺牲自身利益。与英国的合作初衷是希望通过英国控制欧洲,从而增强自己的霸权地位。在英美之间出现利益冲突时,美国向来不会对英国手下留情。

在这段关系中,英国显然处于被动地位,难以表现出强硬态度。更何况,英国的实力已经不足以维持其霸权,因此对于美国要求接手霸权的事宜,只能随大流。

毫无疑问,英国的霸权逐渐转移给了美国,这一过程是在「英美特殊关系」的框架下进行的,但这种转移本身是不可避免的。

丘吉尔之所以能够克制心中对美国的敌视,正是因为他早已洞察了这一现实,从而积极推动英美同盟,以尽最大努力为英国谋求利益!

信息来源于

「反美的政治家」丘吉尔:「吐槽」背后是落寞与无奈 中国新闻网

探讨英美「特殊关系」的内涵、实质及未来发展 林利民 美国研究

探讨二战后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 曾健敏

探讨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 孙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