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读友,如果喜欢海洋好文,请点击头像加「关注」,支持作者,你将收获有价值的观点和有意思的故事。
自2019年退出国际捕鲸委员会后,再无顾虑的日本,狂奔在商业捕鲸的康庄大道上。这次,日本人餐桌上的食谱,或将再添一道美味佳肴——爆炒长须鲸肉。
5月9日,日本水产厅宣布,已决定将长须鲸加入商业捕鲸名单,现有的可捕鲸鱼种类将增加到四种。
吃了很多年的小须鲸、布氏鲸、贝氏喙鲸,喜欢尝鲜的日本老饕们,怕是早已食指大动,对此充满期待。毕竟,食鲸,是这个岛国迄今仍在坚守的「优秀传统饮食文化」。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一向视「忠诚」为国之灵魂的日本,对于捕鲸与食鲸,展示出让他国往往无法理解的固执与坚守。
日本,为什么这么倔强?
麦克阿瑟如果还活着,或许会犹豫再三
日本食鲸,确实历史悠久。
不提远至绳文时代、弥生时代的古代遗迹中,就出土了大量鲸骨。那个时候的人类捕鲸能力弱,根本不可能出海猎杀鲸鱼,这些鲸骨只可能是鲸鱼搁浅海边后被人获取的。
自唐代佛教传入日本后,日本在食用兽肉上多有禁忌,而鲸肉被视为鱼肉的一种,可以自由食用。鲸肉,就成了日本沿海居民的肉食之一。在室町时代末期的烹饪书【四条流庖丁书】中,鲸肉被认为是最高等级的鱼类食材。据说,鲸肉和牛肉的口感差不多,较粗糙,也腥膻,想来味道不见得太好,也不知日本食客的味蕾是怎么长的。
但在当时,鲸肉被贵族、武士视为珍贵食材,成了「贡品」。战国时代的枭雄织田信长曾向日本天皇敬献鲸肉,他自己也曾得到部下送来的鲸肉。
日本捕鲸业的大发展,是在明治维新。从挪威人那里学来的近代捕鲸技术,让日本捕鲸业迎来大发展。然而,在需求端,除了关西地区和关东的部分沿海地区,日本民族的食鲸量并不大。真正的需求,来自军队。
近代以来,日本发动的几场对外战争,鲸肉在军队补给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早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时,鲸肉就已被列为战地食品。日本罐头制造商伊谷以二郎开发出用鲸肉做出的罐头,甲午战争爆发后,他向日本陆军捐献了2800罐,称之为「勇者大和煮」,颇受好评并得到大量订单。
日俄战争期间,日本陆军共向民间订购了价值251万日元的牛肉罐头和鲸肉罐头。
为了推广鲸肉,1939年,日本海军第一舰队甚至举办了一场鲸肉料理大赛,各舰艇都拿出了各不相同的鲸肉料理:鲸肉味噌煮、油炸鲸肉、鲸肉南蛮时雨煮、奶汁烤鲸肉、大鲸面、鲸肉肉片汤、鲸肉烤蛋饼……可谓色香味俱全,让人眼界大开。
二战后,日本遭遇的粮食危机,让重启捕鲸被提上日程。事实上,战后初期,粮食短缺问题影响的不只是日本,但唯有日本想出了捕鲸这一解决粮食危机的办法。
为日本重启捕鲸拍板的,正是时任驻日盟军总司令—— 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
当时的日本,满目疮痍,百业凋零,全国上下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牛肉和猪肉供给更是困难。为此,有人建议恢复战前的捕鲸活动,增加鲸肉供应,缓解食品供给紧张情况。
于是,捕鲸获得麦克阿瑟批准。今天看来,我们不能苛责当时的人,用现代的思维考量捕鲸活动,但看看如今日本愈演愈烈的捕鲸活动,麦克阿瑟如果还活着,或许会犹豫再三。
潘多拉的盒子,打开后,就很难再合上。
麦克阿瑟先是同意开放小笠原群岛海域进行捕鲸作业。1946年,两个月的捕鲸,日本就在此收获113头鲸鱼。1947年至1948年,日本又两次进行远洋捕鲸,加上此前的捕鲸,共捕获860头鲸鱼。
战后日本捕鲸业强力复苏,迅速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1958年,日本生产鲸肉13.8万吨,到1962年,日本生产鲸肉达到创纪录的22.6万吨。要知道,二战前的1939年,日本年产鲸肉也才4.5万吨。
吃不了鲸肉罐头被出口创汇,还曾闹出过以鲸肉冒充牛肉制作大和煮罐头的商业丑闻。可见,那时的鲸肉,已经多到日本民众根本吃不完。
鲸肉,从顶级鱼类食材,沦落为「便宜货」。日本的校园午餐,油炸鲸肉是学生们常吃的代表菜式。直到今天,在部分日本学校中仍然保留着提供鲸肉的传统。
【海底两万里】中的捕鲸手内德·兰德说: 「瞧,这条鲸鱼游得多快!逃了!有人说,鲸鱼十五天就能绕地球一周。」
如果他现在站在的太平洋捕鲸船上,一定会这么说: 「瞧,这条鲸鱼游得真慢!」
菊与刀的矛盾体
从远古时期的捡食鲸肉、幕府时期的鲸肉贡品,到近代以来的大规模商业捕鲸、二战后的应急捕鲸,再到现代社会的固执捕鲸。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那么多捕鲸国后来都不再捕鲸,唯独日本等少数国家,仍在执迷。
这就不能用有些文章所称的日本捕鲸业获利颇丰、日本政客谋求政治选票等观点来解释了。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日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上去探寻。
一部捕鲸和食鲸史,背后是日本赓续千年的「文化自信」,是日本对「等级制」的信仰与遵从。
日本的文化,是矛盾的结合体。二战要结束之前,为服务于战后如何统治日本,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创作了【菊与刀】一书,用「菊」与「刀」二词生动概括了日本人的两种矛盾性格:
好战而祥和,黩武而好美,傲慢而尚礼,呆板而善变,驯服而倔强,忠贞而叛逆,勇敢而懦弱,保守而喜新。
令人不寒而栗的武士刀和让人心情怡然的秋菊,毫无冲突地共同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作。这就是日本民族性格真实的写照。
日本人认为,现在的世界因为各国拥有绝对的主权,而处于一种世界性的无政府状态,只要主权国家依然存在,这种状态就会持续。所以日本就应该为建立世界性的等级秩序而战斗。在世界各国中,日本当仁不让将成为世界的领导者,为的是建立自上而下的等级制,让各国「各得其所」。
日本为此发动的战争,其实是为了帮助其他国家「各得其所」,不再受西方的奴役。比如,日本在战败之后,仍然认为他们的「大东亚」梦想不应该被否定,至少道德上不应该把「大东亚」拆开。
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前陆军大臣荒本大将在他的一本名叫【告日本国民书】的宣传册中写道:日本的真正使命是「四海之内弘扬皇道,虽力量悬殊,但无需担忧。吾等臣民于物质何惧!」
这套荒诞至极「等级制」的理论,在皇权始终屹立不倒的日本,成为影响至今的文化思想,渗透到方方面面。日本捕鲸,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你杀了一条鲸鱼,没人会找你赔偿
这些年,对于反捕鲸,日本往往旗帜鲜明地表达反对立场,并我行我素不受其干扰。日本常常说,我们可以被形容为「反对反捕鲸」的国家,但不可以被称之为「支持捕鲸」的国家。
在这里,日本的逻辑是:捕鲸是其数千年形成的文化传统,不需要特别声明支持,只需要反对那些反对其延续文化传统的声音和行为。
否定之否定表示肯定。这两个词,在日本看来,并不一样。强调前者,是为了体现日本不屈的民族自豪感。而反对捕鲸,属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对日本文化上的偏见。
换言之,别看日本现在是美国的小弟,在文化传统上,仍然要保留其最后的「骄傲和坚守」。
往深了说,日本在捕鲸上的坚守,就来自「等级制」渗透产生的「自然资源观」。
作为资源小国的日本,很早就将国家发展的自然资源支撑放在了海外。无论是发动战争,还是对外开展援助,攫取资源都是其自带的重要目的。在思想观念上,日本更是将全球资源视为「无政府状态」,认为能者居之,才能「各得其所」,也就是谁有能力就应该由谁来占有和获取。
过去的140年,日本均声称自己对全球的自然资源享有不受限制的开采权,并以此作为国家安全和核心以及外交政策的基石。
曾有经济学者这么评价日本捕鲸,如果你杀了一只鸡,那么很快就有人找上门来让你赔偿。但如果你杀了一条鲸鱼,就没人找你赔偿。原因是鲸鱼没有产权,属于「无主物」。
日本的逻辑,就在于此。与损失的那些经济利益相比,日本更在乎的是,作为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粮食不能自给的岛国,如果禁止捕鲸,日本就不能保持本国先进娴熟的捕鲸技术,国民就会只吃牛肉而忘了吃鲸肉的习惯,久而久之,当日本再次遭遇粮食危机时,日本就会再次陷入困境。
大家注意到没有,2019年,日本退出国际捕鲸委员会,宣布重启商业捕鲸后,以往激烈的反捕鲸的声音反而更弱了?这是因为日本选择不在南大洋捕鲸,转而只在其专属经济区捕鲸。这样一来,国际反捕鲸力量就鞭长莫及,想要雇船在日本管辖海域冲击日本捕鲸船队,也就变得不可能。
以前南大洋的鲸鱼,属于「无主物」,你们不认可,不让我捕。那现在,我在家门口捕鲸,你们还敢再阻挡?
喜欢否定之否定的日本,一定想说:岂有此理!反正不管怎么样,捕鲸不能变。
占着钓鱼岛不还、哭着要北方四岛、睁眼说瞎话排放核废水,这次,又加上了肆无忌惮扩大商业捕鲸。
期待成为世界领导者的日本,自欺欺人固守陋习的日本,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日本?或者,两个都是。
——END——
部分参考资料:
1. 【菊与刀】,本尼迪克特,新世界出版社。
2. 【战士的餐桌:二战各国战地饮食传奇】,从丕,等,北京联合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