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步行距離是骨質健康「風向標」:走不完1公裏的人小心了……

2024-01-25辟謠

受訪專家: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創傷骨科主任醫師 徐海林

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郭詩穎

老年人體力差,如果走不遠、走不久,似乎也沒什麽好奇怪的。但1月23日【美國醫學會雜誌·網絡開放】上刊發的一項新研究顯示,走不完一公裏的人,骨折風險更高。

澳洲悉尼加文醫學研究所的研究者納入了26.7萬名45歲以上成年人的相關數據,透過「你的健康是否限制你行走一公裏」等問題調查參試者的行走能力,選項包括「完全沒有限制」「有點限制」和「很多限制」三種。研究人員使用Cox比例風險模型分析了行走障礙與5年骨折風險的關系。結果發現,骨折風險隨著行走障礙程度的增加而顯著上升。相比能順利步行一公裏的女性,自稱受到「很大限制」的女性骨折風險高出60%。

對此,「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采訪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創傷骨科主任醫師徐海林。他表示:「上述研究結論具有一定參考價值,步行距離確實是骨質健康的一個‘風向標’,但具體原因還需進一步探討。」一般情況下,步行能力可直接反映肌肉力量。走不遠不是「病」,但能反映身體的大概狀況。因此,若存在走不遠、走不久問題,應積極排查原因,及時糾正。臨床上,步行距離受限的常見原因有以下三種。

中樞神經病變。 患有腦梗、帕金森病、脊髓型頸椎病等中樞神經疾病會引起雙腿沒勁、走路不穩、兩腿發飄等下肢癥狀。如果脊神經根受到壓迫,造成微迴圈受阻,就會表現為間歇性跛行(即走一會兒腿就酸痛得不行,必須停下來休息),常見病因有腰椎椎管狹窄癥、腰椎滑脫、腰椎間盤突出癥等。

關節病變。 骨關節炎是一種老化、磨損、退變性疾病,可導致患者出現關節疼痛,無法長時間走路。骨關節處的軟骨原本能起到保護和緩沖作用,避免骨關節間的直接摩擦,但超重、運動不當等原因會加劇關節摩擦,膝、髖等負重較多的關節更易受傷。

骨質疏松。 骨質疏松常出現在老年群體或絕經後女性身上,可導致腰酸腿疼,增加骨折風險。臨床上,腰椎或股骨頸任何一個部位的骨密度T值小於等於-2.5,可定義為嚴重骨質疏松,需要積極幹預。

「這是一個惡性迴圈。」徐海林總結,走路時步態不穩、彎腰駝背、肌肉無力的人容易摔倒;與此同時,腰酸腿疼使得人們不願鍛煉身體,又會導致肌肉不斷萎縮、減少,進一步加劇骨折風險。

徐海林強調,如果行走障礙與衰老、缺乏鍛煉或具體疾病有關,只要積極治療原發病、加強鍛煉,這種步行困難就是可逆的。對健康人群來說,從以下幾方面改變生活方式,也能起到預防作用。

改變不良姿勢。 對於久坐人群來說,調整坐姿是重中之重。「建議大家工作學習時,坐姿可以稍微往後靠著點椅背,避免前屈,特別是避免長時間固定同一姿勢,隔段時間起來活動一下。」徐海林建議,看電腦時脖子應輕微後仰,如果需要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可借助頸托支撐。

鍛煉要適度。 很多人存在認知誤區,覺得自己腿腳靈便,走路步數越多越好。殊不知,若行走距離過長、沒控制好時間和強度,反而讓加重關節磨損和退行性病變。徐海林指出,根據近年來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的研究,每天走6000-8000步是中老年人較為適宜的「度」,有益於心腦血管等重要臟器,再多的話也不會增加受益,還可能會傷關節。

進行負重的地面運動。 定期進行負重的地面運動,如走路、跑步、打羽毛球、跳舞、跳繩等,可借助人體自身重量給骨骼加壓,使肌肉和骨骼在抵抗重力中得到鍛煉,有助增加骨密度,減少骨質疏松的患病風險。

註意補鈣。 攝入充足的鈣對獲得理想骨峰值、減緩骨遺失、改善骨礦化和維護骨骼健康大有裨益,牛奶、大豆、堅果、深色蔬菜等食物都富含鈣。此外,充足的維生素D可促進鈣吸收,建議大家多進行戶外運動,多曬太陽能促進體內維D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