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高考報誌願,為什麽越來越多人聽張雪峰的?|編輯部聊天室

2024-06-30辟謠

141期主持人 | 徐魯青

整理 | 實習記者 覃瑜曦

最近兩年,張雪峰在高考前後總能成為輿論焦點,其爆款金句「理科590分,學新聞一定後悔」、「孩子報新聞系就把他打暈」和今年建議農村學生做「鄉村醫生」都引起了網民們的激烈討論。從市場接受情況看,「張雪峰們」似乎借助互聯網創造出了新的商業熱點。今天想跟大家聊聊,在沒有張雪峰的時代是如何填報誌願的,大家又是如何看待張雪峰效應呢?

01 高考誌願填報折射社會變遷

林子人: 直到進入大學後,我才對「專業」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認識,但是我選擇英語系是完全出於自我意願。中學時英語是我最大的優勢,原因非常簡單,並且當時也沒有預想到現在外語系被diss成這個樣子。

尹清露: 我也是英語專業的,學英語的理由跟子人很像,自己擅長又喜歡。或許選擇自己喜歡、擅長且樂於去學的專業是有好處的,在大學能有時間去發展其他的技能或愛好。張雪峰自己也在強調「在大學要有一個愛好」,透過這個愛好去結交更多的人,以後就是你的人脈。

林子人: 我覺得英語系的相關話語以及就業環境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是2008年上的大學,彼時英語系算是文科裏挺不錯的一個專業,很多人普遍的感覺是:學好英語在職場裏是很大的優勢,外語能力對於外企求職很重要。

尹清露: 我認為這裏面還有一個微妙的時間差。我是13級的,當時的情況是:一半的人像子人說的,認為英語就業面比較廣,當你不知道選什麽專業時候,選英語應該不會錯;另一半可能更傾向於當時已經流行的「英語無用論」,其中最經典的一句話是「英語只是個工具」,言下之意是它沒有必要特地當作一個專業來學。

徐魯青: 清露說的時間變化一定程度反映了社會環境的變化。2008年時全民都想學英語,最好的企業就是外企;2013年時不是這樣了,現在的情況更不是這樣。我是15年入學的,那個時候土木和建築分非常高,但我發現這兩個專業如今已經進入提前批了,成為分最低的兩個專業。你好像永遠無法預測到底什麽專業未來好就業,4年之後環境已經完全變化。

潘文捷: 我的高考誌願是英語轉譯,當時還沒有張雪峰,但那個年代是有新浪微博的,在微博上有一個大V叫熊丙奇,好像直到現在也很活躍。報誌願的時候,我不知道自己的分數上哪個學校比較穩妥,就到微博上問他,告訴了他我的分數、想學的專業,問他我能去哪個學校,還給出了幾個學校作為備選。他說可以上這個,我說行,就去報了那個學校。

剛才你們說到那個很有意思的觀察,我想到一個朋友的親戚畢業於同濟大學建築學系,就業後富得流油。我這位朋友高考的分數非常高,聽從他爸媽的建議也報了同樣的誌願,當他讀完了本科和研究生,畢業後發現整個環境已經變化,過去的光景早就不復存在。就算是聽從家長的建議,考生其實也很難把握未來。

02 資訊鴻溝與心理焦慮

徐魯青: 張雪峰影片裏比較常提到的一點是,考生父母這一代經過了40年改革開放的紅利期,現在經濟發展變慢了,所以對於小孩的選擇,家長們要更加謹慎,因為你很難想象之後的就業環境是什麽樣。我覺得,他之所以這麽火,也反映了大眾對於當下經濟環境的焦慮,因為大家拿捏不住什麽專業未來發展更好,所以會求穩地去聽所謂專業人士的建議。

尹清露: 而且他很強調「我給你建議,但是最後決定是你自己來做」。有的老師也會更多地將自己形容為一種資訊服務,而不是咨詢服務,等於他提供的只是這個資訊差,而不是具體給你提供選項。

徐魯青: 「資訊差」這個詞張雪峰經常提起,大多數聽他的人會相信,張雪峰能夠為他們提供資訊壁壘的補充。他常常在影片裏強調,自己只用最直白、最簡單的話來告訴你某個專業是什麽。我覺得這完全可以理解,在我大學填專業的時候,我去百度上查某某專業是學什麽的,根本就看不懂,我不知道怎麽去接觸到簡單又可靠的資訊。

我記得有一個專業叫工業設計,聽起來還不錯,到處在網上查工業設計到底是什麽。我爸媽也不知道,他們說可能是設計一些工業的東西。沒有一個人可以給我答案,最後我沒有報那個專業,現在回想起來覺得當時要是學了可能會挺喜歡的。

林子人: 這其實是現在應試教育體制裏的一個弊端,沒有很好地做好中學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間的銜接。我認為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態,應該是每一個高中都配備高考填誌願或是專業選擇方面的顧問,有比較正規的向所有學生提供的咨詢服務,而不是所有人都圍著張雪峰這一個明星高考規劃師。

徐魯青: 對的,高中負責讓你把分考高,讓你會做題,但做完題之後,他們也不會告訴你接下來的事情是什麽樣的;大學負責錄取學生,但是他們沒有告訴學生每個專業負責教的是什麽,有時候你往大學打電話,行政人員根本就懶得接,接了也懶得跟你說。沒有一個公共資訊部門去彌補張雪峰說的所謂資訊差,所以很多人要去求助他。

潘文捷: 我覺得這跟學校的考核機制有關,高中對於校長和學校的考核就是一本線、清華北大錄取人數,並不關心你未來的就業,也不關心你考的是哪個專業,跟市場怎麽對口,考核機制裏面完全沒有這個部份,所以中學沒有任何動力去做這件事。

尹清露: 我覺得張雪峰報誌願這件事是有兩面性的。一方面,張雪峰像一個商人一樣割韭菜,這是成立的;但是他也給一些家庭提供了一些出路,很重要的還有提供了情緒價值。很多家庭缺的是安穩感,至少有一個人告訴了他們,選這些是相對比較穩的,我覺得也是有意義的。

潘文捷: 真的有意義。當時熊丙奇很堅定地說可以報這個的時候,我就報了,就是很踏實的感覺。

在社會當中任何資訊差都是可以用來賺錢的,這些資訊差是小鎮青年很難觸及的。這裏說的資訊差不僅是哪個崗位更好,即使他知道這個崗位更好、更賺錢,他也不一定能拿到,因為高薪崗位很多時候都需要布爾迪厄所說的文化資本和慣習。換言之,中上階層的人有一套自己的文化技巧,社會圈子高度同質。對於一部份人而言,可能需要很大的代價才能理解這些規則;但對另外一些人來說,他們天生就在這個規則裏,只需要承襲這個規則就好。所以我認為,即使按照張雪峰的建議報了這個專業,也不一定未來真的能與同一專業、相同分數的孩子是同樣的結果。

03 規避風險,也否認自主性

徐魯青: 你們看過張雪峰的影片嗎?有沒有對他印象比較深刻的地方呢?

潘文捷: 我在B站上看到過張雪峰直播的切片,當時直播間裏有一個人在咨詢,他是家境很好的北京人,家裏有很多表哥表姐都考上了很好的學校,這個人很焦慮自己未來要怎麽走,張雪峰對他說,「別人需要擔心,但你不用擔心,你報任何學校、任何專業都是可以的。」

尹清露: 對,張雪峰特別強調自己服務的是普通家庭。那些家境比較好的同學,首先不需要張雪峰的服務自己也可以得到資訊;家境一般或是更差的同學,或許根本沒有這樣的支付能力去買他的課或服務。所以他服務的是中間的百分之八十。

潘文捷: 張雪峰這種開直播指導誌願填報的方式,跟我在微博下面給人家留言三選一的方式,還是很不一樣,因為能透過即時互動感覺到螢幕對面的人是什麽樣的。看過張雪峰直播cut,當時對面是一個中學的小孩,說要考法律專業,在聊天過程中,張雪峰突然說了一句話,「如果你要考法律的話,你的口頭表達能力還是要鍛煉一下。」可能那個小孩說話過程中斷斷續續,get不到重點在哪裏,這時候張雪峰就能即時跟進,根據這個人的特質溝通對方的人生可能要往哪個方向去計劃。

徐魯青: 我最開始說到,公共教育機構裏需要一個部門服務學生,但剛剛有一點反駁我的想法,因為機構沒法這麽斬釘截鐵地判斷一個人說「我看你口頭表達能力那麽差,你還是別選法律了吧」。張雪峰平時在直播裏還會分析一些行業實際情況,比如學金融要掌握什麽資源、以後去陪酒在飯局上你要怎麽表現等等,我覺得官方機構很難和人說這些,這也是普通人找他的一個優勢。

林子人: 我其實有一點擔心「張雪峰熱」,大家對張雪峰的追捧有可能會讓一部份考生以為:只要按照張雪峰的指導選對一個專業,選對一個學校,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其實不是的。你進大學之後,還是需要自己去摸索大學這座迷宮如何走。

去年我訪談了【金榜題名之後】的作者鄭雅君,她研究的是進入大學後,不同背景的學生是如何摸索未來出路的。她發現,出身處於劣勢的學生,或者說是張雪峰口中的這些普通學生,就算進入了最好的大學、進入了985,在畢業出路與生涯前景方面還是存在很明顯的劣勢。

徐魯青: 如果說教育有兩個目的,一個是工具化目的,就是我們透過教育來獲得更高的學歷,在社會上混得更好,賺更多錢;另一個就是社會化的目的,即被教育之後我們變成一個更好的人。在現在的環境裏,工具化目的遠遠蓋過了社會化目的,張雪峰說建議你去讀哪個學校、哪個專業,更多考慮的是教育的工具化目的。

林子人: 還有一個危險在於,我認為他在完全地否定一個學生的自主性、主體性以及自我探索的能力。我的意思是,進入大學並選擇一個專業,並不意味著你就會走上某一條既定的道路,個人的未來出路如何,還是有很多探索余地的。

我法語系的一個同學(我還采訪過她),也是我的好朋友,她就選擇了一條非常小眾的道路:她在本科畢業後去學習了葡萄酒專業,現在已經成長為法國最權威的葡萄酒品鑒師之一。當然,這與她的家庭背景、個人性格也有著很大關系,我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很多時候出路可能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這是張雪峰這樣的職業規劃師是沒有辦法規劃的,只能靠自己去發現,根據自己的情況去做出判斷和選擇。

即使如今就業環境確實在變得惡劣,但我們仍需要保持一定的獨立自主意識,要相信,自己總會在一些旁枝逸出的地方找到有趣的機會,我不覺得這些機會完全不存在了。不得不承認的是,做出這樣的選擇確實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而我們又處於一個風險規避的時代。

徐魯青: 我覺得這對大多數人來說很難。比如葡萄酒品鑒師,首先要喝過葡萄酒,喜歡這個東西,還要知道世界上可以有一個工種叫葡萄酒品鑒師。我之前采訪上海紐約大學社會學助理教授姜以琳,她在研究中發現,中國最精英的大學裏有著大城市精英高中畢業的學生和小鎮做題家,小鎮做題家會把自己未來能夠達到的成就看得更低一些,很多人可能就直接回老家了,一方面是融入不了大城市的圈子,另一方面是有一些職位對人的文化技巧有隱形的要求,特別是這類和文化與品味掛鉤的職業。

林子人: 鄭雅君的研究發現了兩種類別的大學生。一種是遵循直覺依賴模式的學生,這類學生的典型特征是:我要遵循好學生這條路要走下去,不能太急功近利,上課就是好好上課,老師、學校要求我做什麽我就把它完成。到了大學第四年的時候,他們才會發現這樣不行,因為沒有找到他們的出口,這類學生往往和出身劣勢的學生群體重合度比較高。

與之相反,另外一類是目標掌控型的學生,這類學生在大學迷宮中通常手握地圖,也是中產甚至更高階層家庭出身的孩子。在整個成長過程中,他們培養出了一種獨立思考能力和自我意識,也有一種權利感,這個權利感就在於他們認為老師的工作就是為了幫助自己,個人需求被滿足是天經地義的。所以他們會找到一些所謂的捷徑,去玩轉學校的這套遊戲規則,讓學校為自己的出路服務。

與此同時,鄭雅君也認為,中國的大學和國外的大學還是有一些不同之處。例如,中國的大學能夠給所謂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提供一些機會,包括工作。像是直覺依賴型的學生就很喜歡體制內的工作,因為這些學生比較穩重、妥帖和聽話,容易滿足組織對他的期待,並且這一類的工作也對家庭背景沒有太多的要求,所以普通家庭的學生還是能夠獲得一定機會,比如一些985學校會有定向委培的專案,或是提供留校服務的一些就業機會,甚至是考公務員之類的路徑。並且按照鄭雅君的研究,確實有很多普通家庭的學生選擇了這條道路,獲得了自我提升。

尹清露: 但是我們剛剛聊的這些人其實還是學習比較好的學生,他們雖然家境普通,但仍然有著較強的主觀能動性,他們可能會去聽張雪峰說的東西,但聽過之後,有可能仍依照自己的心願或者想法做事情。但張雪峰服務的大部份學生群體另一方面可能學習還很差,考二三百分,同時還沒有太多個人想法。

前陣子,有一個偏遠窮困地區的女生想學醫學,到大城市去,她問張雪峰意見時,張雪峰給她總結的結論是:不要去大城市,去當鄉鎮醫生,即使是鄉鎮醫生,也比那位女生父母的工作要好太多了,最後那個女生非常同意並感激張雪峰的建議。所以,盡管我對張雪峰「漢語言文學能夠考公考編就選」、「選對專業就能穩定」這樣的思考方式感到非常不適,但我的疑惑也在於:相比於可以「旁枝逸出」的復合型人才,很多達不到這樣程度的人,是不是還不如找一個確定感強的專業,即使這個確定感是其實是不確定的,因為這個專業可能過兩年也不吃香了。

林子人: 學一門你真正喜歡的東西,至少你在大學四年裏是快樂的,如果你學習的東西又是你擅長的,那你還有更高的機率在這個小小領域裏脫穎而出,再怎麽樣也比你違心地去學一個內心並不喜歡也並不擅長,只是有著所謂「更好前景」的專業強。

保持一定的主體性、自主意識是很重要的。大學四年還是需要不斷地去發現自己,更加地了解自己真正的興趣和誌向在哪裏,而不是人雲亦雲地聽別人告訴你應該做什麽,我認為這一點無論在什麽時代、何種經濟環境下,都是成立的。就像張雪峰那樣說的,別人的建議可以作為參考,但最後做那個決定的還是你自己,所以得為自己負責。而為自己負責最好的方法就是,睜開眼睛,努力地了解這個世界到底在發生什麽,以及你在這個世界的位置。

(本文圖片均來自圖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