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北方魚龍——蘇俄巡洋艦發展史:金雕展翅:克列斯塔Ⅰ、Ⅱ(8)

2024-07-26軍事

1945年,美國從德國得到了不少的V1巡航導彈以及相關技術人員,美國對這種初代巡航導彈非常重視,打算繼續改進制成一種潛射巡航導彈,這種巡航導彈初步命名為「潛鳥」,用來對付太平洋上另一個負隅頑抗的國家,計劃把導彈裝上潛艇後潛航至目標水域,然後浮出水面發射導彈。不過「潛鳥」還沒有研制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戰就結束了,美國海軍在1947年實驗了「潛鳥」,雖然沒有正式列裝,但是由此拉開了美國乃至世界上第一代真正意義上的潛射巡航導彈「天獅星」的序幕。受制於當時的技術,無論是巡航導彈還是彈道導彈射程都不夠,無法實作從美國本土攻擊潛在對手的目的,於是從「潛鳥」計劃升級而來的新的研制計劃展開,這其中出現了多種多樣的設計,甚至還有活塞式螺旋槳的設計,不過最終勝利的是SSM-N-8「天獅星」。

潛鳥巡航導彈

潛鳥巡航導彈

1951年,LTV-N-2「潛鳥」導彈在美國海軍潛艇「單鰭鱈」號(USS Cusk)進行發射。

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世界上首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進入美國海軍現役,以核動力作為海軍艦艇動力系統的時代到來了。美國海軍透過建造和服役核動力潛艇,認為核動力能在占用空間小的條件下擁有強大的續航能力。1956年1月,美國海軍正式發文,開始核動力航母的初步設計。「企業」號開建之前,海軍將領們認為,既然打算在航母上使用核動力,那麽也應該為航母的伴隨護航艦艇搭載核動力,打造擁有強大續航能力的航母編隊。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海軍開始了新型核動力水面艦艇的設計工作。1957年,美國國會正式透過了核動力導彈巡洋艦的建造計劃。

企業號航母

天獅星I巡航導彈

天獅星I巡航導彈

長灘號原先計劃作為RGM-6天獅星I巡航導彈(SSM-N-8)的發射載台,但是天獅星導彈取消,又逢蘇聯全力發展從水面、空中、水下發射的各種大型長程反艦導彈以對付美國航空母艦,長灘號便改裝備區域防空導彈,作為企業號核動力航空母艦的護航艦。1959年開始,美國海軍經國會批準,海軍與伯利恒鋼鐵公司簽訂合約,按照萊希級原型換裝D2G型核反應堆建造一艘核動力驅逐領艦以驗證水面艦只采用核動力的可行性,並被命名為「班布裏奇」號。

長灘號巡洋艦

萊希級巡洋艦

班布裏奇號巡洋艦

隨著美國「長灘」級核動力巡洋艦、「班布裏奇」級核動力驅逐艦等一系列核動力遠洋戰艦的陸續服役,蘇聯海軍越來越感覺到,僅憑4000多噸重的58型巡洋艦必然無法滿足蘇聯國防部的競爭心理需求。此外,美國海軍並不是只有宏偉雄壯的水面航母特混艦隊,水下鬼魅的戰鬥力也是毫不遜色。為此,蘇聯新一級水面戰艦可以適當放松對反艦能力的要求,而反潛能力的門檻則被大大提高。

58型巡洋艦

克列斯塔I級巡洋艦:

1954年1月21日,鸚鵡螺號由時任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的夫人瑪米·艾森豪威爾擲瓶洗禮,人類第一艘核潛艇在上萬名觀眾的歡呼聲中下水駛入泰晤士河(Thames River)。1953年9月15日美國第二艘核潛艇「海狼」號也在通用動力公司電船分公司開工建造。兩艘核潛艇帶有濃厚的試驗性質,主要是解決反應堆上艇的關鍵技術問題,而艇體線型則是第二位的,從實際作戰使用角度來看,它們只能算是美國海軍名義上的第一批核潛艇。在這兩艘核潛艇尚未服役時,美國海軍艦船局便建議在1955和1956財政年度再建造4艘排水量較小且造價較低的新型攻擊核潛艇並獲得批準,這就是鰩魚級攻擊核潛艇。

鸚鵡螺號核潛艇

海狼號核潛艇

鰩魚級攻擊核潛艇

很快,世界上第一種采用水滴形殼體的核潛艇,美國第二代攻擊核潛艇鰹魚級攻擊核潛艇首艇於1956年5月29日開工建造,1958年5月26日下水,1959年4月15日服役。1958年1月,由於美國海軍打算盡快建造裝備北極星潛射彈道導彈的核潛艇,把正在船台上建造的鰹魚級2號艇「蠍子」號改成了彈道導彈核潛艇,艇名改為「喬治·華盛頓」號。美國的第一艘戰略導彈核潛艇服役。一下子改變了世界格局。它帶著16枚「北極星」A1彈道導彈,速度快、隱蔽性強,在水下長時間潛伏,生存能力極佳,是各種核威懾中最厲害的存在。美國開始派遣戰略核潛艇在地中海、挪威海域戰備巡邏。潛射導彈可以打擊蘇聯西南部區域,對國家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鰹魚級攻擊核潛艇

「喬治·華盛頓」號核潛艇

另一方面,冷戰早期蘇聯水面艦艇一直處於防守地位。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中,美國強大的航母編隊封鎖海域,攔截蘇聯貨船。蘇軍到達加勒比海的只有4艘狐步級潛艇,還被逼出水面3艘。這奇恥大辱,紅海軍也只能含著眼淚忍下去。面對美國龐大的航母編隊,以及快速發展的核潛艇艦隊,蘇聯的防空、,反潛面臨嚴峻挑戰。肯達級巡洋艦艦小、且只有4艘,力不從心。於是第二個十年造艦規劃中重點提升反潛力量。大大小小的警戒艦、驅逐艦到巡洋艦都以反潛為首要目標,兼顧防空和反艦,形成了大型反潛艦的新分類。

肯達級巡洋艦

作為訂貨方,蘇聯海軍深知58型導彈巡洋艦因平台尺寸限制所造成的適航性差和武器系統布置擁擠的問題,因此在58型首制艦「威嚴」號尚在位於列寧格勒的第190造船廠全速建造時,海軍造船總局委托58型的設計單位第53中央設計局(LK6-53,1966年更名為「北方」設計局)在其基礎之上開發一款防空-反潛用途的新型水面戰鬥艦。1961年12月30日,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頒布第1180-510號正式檔,賦予了這一型艦1134型的工程編號,設計代號為「金雕」。阿尼基耶夫被任命為總設計師,巴比奇、納圖斯和魯布佐夫三人被任命為副總設計師。海軍首席監督師為馬約羅夫海軍中校,後來換為薩夫羅諾夫海軍中校。

1134型大型反潛艦

根據海軍批準的戰術技術任務書,1134型大型反潛艦的主要作戰使命包括:保障己方潛艇兵力在海上戰鬥行動中的安全;防禦敵方的空中、水上和水下兵力的攻擊;為在遠海區作戰的己方艦艇編隊提供反潛保障;確保己方海上交通線通暢。從上述作戰使命可以明顯看出,1134型大型反潛艦是以防空和反潛作為主要任務的。

1134型大型反潛艦

1134型巡洋艦與58型一樣為長艏樓船型,艏樓一直延延長到艦艉直升機機庫處。其船體被15道水密艙壁分為16個隔艙,設計生命力指標要求三個相鄰艙室進水時不沈。艦身細長,首部呈深V型,尾部呈圓形,首甲板末端明顯上翹且有外飄,顯示設計者在防止甲板上浪、保護武器裝備和提高適航性方面所做的努力,從艦體舯部到直升機甲板兩側有明顯的折角線。上層建築幾乎全部布置在首樓,整體上低矮的上層建築被一高聳的鈍頂金字塔式主桅和雙鍊結向艦舷兩側排煙的煙囪分隔成前後兩個部份,艦橋前的02甲板占據艦首大部份面積,且兩邊接舷,形成的平台專門用於安放艦空導彈系統。

1134型大型反潛艦

1134型巡洋艦艦長155.5米,型寬17米,吃水達6米,標準排水量5335~5375噸,滿載排水量7125~7160噸。由於可以采用了較高排水量大尺度、寬艦體的新設計,在動力器材體積未減小的情況下,內部空間仍然較「肯達」級大了30%左右。這30%的空間不僅能夠解決以前人員住宿難的問題,讓艦上人員更舒適地生活在這座海上小城中,還能讓燃料儲備提高到1690噸,在18節巡航速度下航程達到5000~5747海裏。

1134型大型反潛艦的主動力裝置和布局基本沿襲自58型導彈巡洋艦,主要區別是換用了經過改進的 KBH-98/64型自然迴圈立式水管高壓差鍋爐,並將兩個機爐艙的煙道匯集到一個塔桅中進行排煙,從而減小了上層建築的側影面積。由四台KVN-98/64型蒸汽輪機加兩台TV-12型汽輪機組成,總功率90000馬力(66150千瓦),另外還有四台總功率2000千瓦的ASDG-500/1型柴油發電機和兩台總功率1500千瓦的TD-750型渦輪發電機。采用雙軸推進方式,最高航速34.3節。

TV-12型汽輪機

作為一款專門為提高反潛能力而設計的水面艦艇,該級艦裝備了為數眾多、威力巨大的反潛武器,以及先進的水下目標搜尋器材。海軍設計局在克列斯塔I級艦艏下方上裝備了一部「武仙座」中頻被動聲吶,並裝備MG-312「泰坦」聲吶和MG-311「維切格達河」聲吶。該級艦裝備了蘇聯海軍最新的電子戰系統,包括一套功率極其強大的機載雷達電子幹擾器,5 部「鐘」系列電子對抗儀,2座雙聯裝幹擾火箭發射器以及8部「側球」電子對抗儀。

主桅兩側各有4個突出的球形天線罩,這就是MRP-150古爾祖夫A」型和MRP-152古爾祖夫B」型「側球」電子對抗儀

艦橋頂部有一部制導「波浪」導彈的「果皮群」雷達,另一部安放在兩門AK-725之間的平台上;主桅頂有一部「頭網C」MP-310「安加拉河-A」三座標對空對海雷達;煙囪頂有一部MR-500「三角帆」,這是一種工作在D/E頻段的大型遠端對空搜尋雷達,最初於1959年服役,采用橢圓形狀拋物面反射體結構,由架在桁梁上的懸掛式喇叭饋源照射,天線背後有兩塊平衡翼片,它對中空飛機的作用距離為185千米,對高空飛機的作用距離為370千米。

「果皮群」雷達

「頭網C」下面的小型前支平台上有一部MR-212/201「伏爾加河」導航雷達,這種雷達除導航外還用於監視近海情況,外形是鈍角形橢圓拋物面反射體,作用距離46.5千米,從1985年增加1 部「頓河K」導航雷達;「伏爾加河」再下是制導「萼片」的巨大「雙杓」;主桅側面各四個大型的圓形外凸式球形裝置是MR-403「邊球」主動雷達幹擾系統,其主要任務是幹擾敵方的機載搜尋雷達,保護載艦不受敵方飛機的攻擊;四個「邊球」中間的主桅側面平台上各布置有一部「柱網」對海雷達;主桅中部前置平台上上大下小的兩個底部相挨的長筒形物什是MRP-15-16「灣」電子幹擾裝置,「雙杓」雷達平台後部的主桅兩側是MRP-11-12電子幹擾裝置;主桅頂部「頭網C」雷達後面高細的小桅上,從上到下分別是「高桿」敵我辨識器1 部、「郁金香」、「石墨」、R-613通訊天線等。

主桅上的頭網-C

1134型巡洋艦本來是大型反潛艦,在20世紀60年代初規劃中的URPK-3反潛導彈系統(SS-N-14「石英」反潛導彈),以及卡-25nA反潛直升機尚未真正完成研制。配套的反潛導彈遲遲未能成功,因此只能搭載和肯達級一樣的P-35「進步」反艦導彈系統。有2座雙聯裝KT-72型發射筒,取消了再裝填裝置,共4枚4K44導彈,比肯達級(16枚)的反艦能力下降不少。KT-72型發射裝置要比58型導彈巡洋艦上所使用的CM-70型四聯裝發射裝置重量更輕,但不具有水平轉向和再裝填能力。其在航行狀態下的仰角為0°,在準備發射前會擡升至25°的固定仰角。與58型導彈巡洋艦不同的是,所有1134型大型反潛艦在服役之初就裝備了可從圖-95、卡-25等空中平台接收外部目標指示資訊的「成功-Y」型海上目標指示雷達系統。但身為「反潛艦」1134型居然沒有反潛導彈。

1134型巡洋艦填裝P-35「進步」反艦導彈

1134型巡洋艦武器

1134型艦相比58型導彈巡洋艦在武器配置上另一個被削弱的就是艦炮武器,該型艦用2座57毫米口徑的AK-725型雙聯裝57MM炮塔代替了58型上的2座AK-726型雙聯裝76毫米炮塔。AK-725全炮重12噸,身管長為80倍口徑,單管射速每分鐘120發,射程12千米,射高5000米,初速度每秒1000米,最大俯仰角85°,彈丸重2.7千克。雖然從口徑以及火力上來說,57mmAK-725型並不適合克列斯塔級巡洋艦,但是從技術角度上來講,AK-725型速射炮卻是蘇聯海軍第一種口徑超過50mm的自動火炮。

1134型巡洋艦

AK-725型雙聯裝炮

AK-725型雙聯裝炮

克列斯塔I級被賦予的主要任務是防空與反潛。因而該型戰艦重點強化了防空與反潛能力。其配備了兩套SA-N-1艦空導彈而非「肯達級」的一套。另外還改進了艦上的貯彈庫,使得全艦共攜帶64枚艦空導彈,之前的「肯達級」僅僅備有16枚。海軍最開始中意的並非SA-N-1,而是SA-N-3。只不過該型導彈研發嚴重滯後,因而「克列斯塔I級」上使用的仍是「肯達級」的SA-N-1艦空導彈。事實上,SA-N-3導彈一直到1969年才開始服役,這一年「克列斯塔I」級的末艦都已建成了。

SA-N-1艦空導彈

SA-N-1艦空導彈

至於其他反潛裝備,「克列斯塔I」除「肯達」級上的兩組RBU-6000型反潛深彈系統外,還裝備了兩組 RBU-1000型反潛深彈系統。此外,增加了魚雷發射管數量(克列斯塔I為2X5聯裝,肯達級為2X3聯裝),可以混合布置SET-65型反潛魚雷和53-65型反艦魚雷。還配備有一架卡-25型反潛直升機。增加了艦尾機庫,比以往只有起降平台的艦艇好很多。從武器裝備方面看,增加的防空導彈並減少反艦導彈,並且新增的RBU-1000型反潛火箭發射器,並將魚雷發射管增加到5聯裝並擁有了發射反潛魚雷的能力,也加強了部份反潛能力,使得1134型所有能力更加均衡。

沒有機庫的後甲板

RBU-6000型反潛深彈

RBU-1000型反潛火箭發射器

國家驗收試驗成功證明了1134型大型反潛艦的戰術技術指標和作戰能力達到了設計要求,艦上新研制的20項武器器材、無線電技術器材和機械裝置的首制樣機透過試驗證實列裝,其中包括「二項式」型射控系統、KT-35-1134型雙聯裝發射裝置、ZIF-102型防空導彈雙聯裝發射架、火箭深彈發射裝置的升降機構以及ASDG-500/1型柴油發電機等等。主要不足之處包括直升機甲板設計得過低、2座AK-725型火炮裝置和前甲板的防空導彈系統射界不滿足要求等,水聲站的效能也不盡理想,此外還缺裝了第2部「伏爾加河」型導航雷達。1134型的武器系統與初始目標的錯位,使其在蘇軍海軍艦艇分類中幾經更改。最初定義為大型導彈艦,體現反艦。1967年改制時又回歸到大型反潛艦,強調反潛。1977年最終定型為導彈巡洋艦,成為肯達級的繼承和發展者。

德洛茲德海軍中將號

佐祖利亞海軍上將號驗收

1961年12月,1134工程正式開始,首艦佐祖利亞海軍上將號於1965年10月17日在列寧格勒日丹諾夫造船廠下水,1967年10月8日加入紅旗北方艦隊服役。另外三艘同級艦,德羅茲德海軍中將號、符拉迪沃斯托克號以及塞瓦斯托波爾號也於60年代末70年代初服役。

佐祖利亞海軍上將號

佐祖利亞海軍上將號自1968年1月18日被編入北方艦隊第120導彈艦旅後,先後參加1968年北方68和北冰洋演習、1969年「科拉海岸」演習和「黎明2號」演習、1970年海洋70大演習、1984年大西洋84演習,結果由於勤務緊張再加上遠洋使用和保養經驗不足,到了1971年11月該艦就開始了長達2年零7個月的中修。1986年轉隸黑海艦隊,並於1993年退役。

佐祖利亞海軍上將號退役前

符拉迪沃斯托克號1969年服役於紅旗北方艦隊,短短1年後轉隸太平洋艦隊, 被編入太平洋艦隊175導彈艦旅,在從列林格勒的船廠駛往太平洋的漫長過程中,該艦與一艘61型大型反潛艦和一艘1171型坦克登陸艦編隊沿途存取各國,彰顯了新銳海洋大國的風範,1991年退役。

1970年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號

1972-1974年間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號

1991年中修中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號

德洛茲德海軍中將號於1969年5月5日調入了老大的相同的單位——北方艦隊第120導彈艦旅,由於在大西洋和地中海實施頻繁的演習、勤務和存取活動,到了1973年同樣開始了長達兩年的中期維修。1979年轉隸紅旗北方艦隊,並於1989年退役。

德洛茲德海軍中將號

德洛茲德海軍中將號

德洛茲德海軍中將號

1986年德洛茲德將軍號與基輔號航母組成編隊

塞瓦斯托波爾號也在1969年進入了120導彈艦旅,同樣因勞累過度於1975年12月開始中修,且維修時間長達4年,修完之後直接調入太平洋艦隊的第175導彈艦旅,到了80年代後期又被調到了勘察加區艦隊173旅結果不幸撞上了冰山,至1989年退役時一直保持維修狀態。

塞瓦斯托波爾號

1986年海軍節上的塞瓦斯托波爾號

作為蘇聯紅海軍裝備的第二代大型導彈戰艦,1134型相比於初代的58型,雖然在反艦火力上有所削弱,但4枚核裝藥的重型反艦導彈在60-70年代依舊擁有強大威懾力。而在防空方面,前者的火力比後者陡然提升了一倍,再配合新的綜合電子戰系統,使得1134型在面對美帝航母打擊群的艦載機突襲有了更多的底氣。值得一提的是1134型巡洋艦把反艦導彈發射裝置移到艦體兩側,這也是以後的蘇聯艦艇設計的標準布局。再就是該型艦第一次裝備了可供卡-25直升機起降的甲板和機庫,為反艦導彈提供中繼制導任務,從而使1134型巡洋艦可以獨立執行遠洋作戰任務,不再需要岸基飛機提供支援。

塞瓦斯托波爾號

艦長:156.2米

艦寬:16.8米

吃水:6.3米

排水量:標準排水量5375噸,滿載排水量7160噸

輸出功率:四台KVN-98/64型蒸汽輪機加兩台TV-12型汽輪機組成,總功率90000馬力(66150千瓦),另外還有四台總功率2000千瓦的ASDG-500/1型柴油發電機和兩台總功率1500千瓦的TD-750型渦輪發電機。采用雙軸推進方式

航速:34.3節;

自持力:15天

續航:5000海裏/18節,2400海裏/33節

武備:2座57毫米AK-725型多用途雙聯炮,2座雙聯裝P-35反艦導彈,2座雙聯SA-N-1 防空導彈發射架,兩座RBU-6000型「龍卷風-2」火箭深彈發射裝置,兩套RBU-1000「龍卷風-3」六聯裝火箭深彈發射架,兩座PTA-53-1134型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4座AK-630型30毫米近防炮。

輔助裝置:裝備MG-312「泰坦」聲吶和MG-311「維切格達河」聲吶。一套功率極其強大的機載雷達電子幹擾器,5 部「鐘」系列電子對抗儀,2座雙聯裝幹擾火箭發射器以及8部「側球」電子對抗儀。一部制導「波浪」導彈的「果皮群」雷達,一部MR-500「三角帆」,這是一種工作在D/E頻段的大型遠端對空搜尋雷達。一部MR-212/201「伏爾加河」導航雷達。兩部控制AK-725火炮的MR-103「皮手籠」射控雷達。

艦員:全艦編制312人

艦載機:1架Ka-25PL或Ka-25RTS反潛直升機。

服役:4艘: 佐祖利亞海軍上將號、符拉迪沃斯托克號、 德洛茲德海軍中將號、 塞瓦斯托波爾號

1134型巡洋艦

1134型巡洋艦

1134型巡洋艦

克列斯塔Ⅱ級巡洋艦:

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最新的AN/BQQ-2型綜合聲吶和「沙布洛克」遠端反潛火箭研制成功。為了給這種新型球形聲吶留出更多的空間,從長尾鯊級開始美國核潛艇把艇艏的魚雷發射管全都後移至潛艇的舯部,正式將潛艇的艏端空間全部讓給聲吶。1956年被美國海軍上將阿利·艾伯特·伯克提出新型核潛艇計劃,稱為「諾布斯卡計劃」,旨在發展出優秀的潛艇靜音、潛深以及偵測裝備等技術,使用於新一代的美國核潛艇上。1957年10月,長尾鯊級攻擊核潛艇的初始設計指標基本明確,1961年8月3日,長尾鯊號服役。

「沙布洛克」遠端反潛火箭

長尾鯊號攻擊核潛艇

在長尾鯊級核潛艇建造期間,美國海軍作戰部經充分論證,認為美國需要64艘攻擊核潛艇作為未來的水下反潛兵力,因此需要盡快建造更多的攻擊型核潛艇。但當時正在建造的長尾鯊級並沒有令美海軍十分滿意。因此1961年12月,對長尾鯊級進行了了修改設計,1963年8月10日,鱘魚級首艇「鱘魚」號在美國電船分公司開工建造。歷時12年共建造了37艘,其建造數量不僅在美國歷史上,在世界各國也沒有先例。

鱘魚級核潛艇

在1957年開始也著手研制第二代伊桑·艾倫級戰略核潛艇,這種核潛艇於1961年開始服役。整個1960年代是美蘇全方位爭霸全球的第二個十年,由於這期間蘇聯的科技實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強,力求在軍事方面,特別是核武器方面要與美國保持平衡,蘇聯在這個事情上也大力的發展戰略核潛艇,力求縮小美國在這個方面的優勢。在擁有喬治·華盛頓級戰略核潛艇和伊桑·艾倫級戰略核潛艇之後,美國的信心大增,開始了大規模的彈道導彈核潛艇發展計劃,從1960年開始,美國啟動第三代彈道導彈核潛艇的研發工作,即拉法耶特級戰略核潛艇開發計劃。至1967年,第31號艇「威爾·羅傑斯」號(SSBN659)投入使用,僅用數年時間,美國就完成了31艘戰略核潛艇的生產工作。

伊桑·艾倫級戰略核潛艇

拉法耶特級戰略核潛艇

同時期美國的B-52戰略轟炸機、洲際彈道導彈已經能夠毫不費力的深入蘇聯本土進行核打擊。在這種情況之下,美國海軍將龐大的航母混編艦隊改為二線突擊力量,而以水下核打擊力量為先鋒。這讓一貫以反航母為建設核心的蘇聯海軍水面艦隊無所適從。蘇聯水面艦隊似乎在突如其來的潛艇壓力面前變得「多余」。心急如焚而又氣急敗壞的各大水面艦艇設計局和造船廠一時拿不出一款全新的反潛主力艦,因此,幾乎所有的科研部門都把目光投到了最新的水面武器平台——1134型巡洋艦。

SS-N-14「石英」反潛/反艦導彈

1964年8月蘇聯部長會議下達了開始1134A計劃的命令。國家造船委員會和海軍造船局,將任務派給了第53中央設計局,得益於配套的所有新型電子器材、武器系統均準備完畢。待1968年,等待已久的URPK-3「暴風雪」(SS-N-14「石英」)反潛/反艦導彈系統終於成功,1134A成為了蘇聯紅海軍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大型反潛艦。北約代號克列斯塔II級巡洋艦。

克列斯塔II級巡洋艦

1134A型首艦喀朗施塔德號於1966年11月30日開工,1968年2月10日下水,1969年12月29日完工。在之後的8年間,列寧格勒第190造船廠(日丹諾夫造船廠)以極快的速度完成了另外9艘同型艦的建造工作,該級艦也因此成為蘇聯歷史上建造數量最多的一款大型反潛艦(或者導彈巡洋艦)。

喀朗施塔德號巡洋艦

1134A與1134基本型整體構型相似,動力系統一脈相承,仍舊是以4座KVN-98/64型蒸汽鍋爐供氣,驅動2台ТВ-12型蒸汽輪機,再以蒸汽機驅動雙軸雙槳傳動推進系工作。另外還有四台總功率2000千瓦ASDG-500型柴油發電機和兩台總功率1500千瓦的TD-750型渦輪發電機。采用雙軸推進方式。1134A型整體構型和噸位與1134型相當,具有相同復雜上層結構與當時相當流行的煙囪與主桅合一的煙道桅設計,全長由155.5米增為158.5米,標準排水量5600噸,滿載排水量7535噸。但因為主要武器的差異,1134級主要擔負反艦,1134A級則側重反潛。

克列斯塔II級巡洋艦

克列斯塔II級巡洋艦

克列斯塔II級巡洋艦

在反潛武器方面,原本1134基本型就應裝備的URPK-3暴風雪反潛導彈系統(北約代號SS-N-14)終於在1134A上得以顯露真容。2座URPK-3 「Метель/暴雪」四聯裝反潛導彈發射裝置,發射架型號為КТ-М-1134А (КТ-100),發射85R(85Р)型反潛導彈,射程55 km,每座配彈4枚,彈頭為AT-2UM(АТ-2УМ)型反潛魚雷(又名E53-72)。也有種說法彈頭為AT-1型,又名EA-45-70A。在射控雷達的指引下可以在飛行中不斷被修正航向,到達預定區域後,彈頭在定高度被火箭動力體投擲,利用降落傘「投水」。

85R(85Р)型反潛導彈

КТ-М-1134А (КТ-100)

КТ-М-1134А (КТ-100)

85P型飛航式反潛導彈由2個部份組成,上部是帶有固體火箭發動機、可折疊穩定翼面、彈載飛行控制器材和燃料的運載器,下部則是載有一枚AT-22V型主動聲自導反潛魚雷的彈頭,兩者的結合處左右各有一個固體火箭助推器。由於導彈的升力來源於彈翼的氣動面,飛行效率高於蘇聯第一代彈道式反潛導彈系統(如1123型反潛巡洋艦上裝備的勺82P型艦載反潛導彈和核潛艇上裝備的81P型潛射反潛導彈),使得其最大射程達到了55千米,這一數據遠超過當時世界各國的其他反潛導彈。其彈頭中配備的一顆5000噸當量的核彈頭,可以消滅最大深度400米的潛艇,殺傷半徑高達3000米,後期升級型號可達5000米。

85PY型導彈

根據1976年5月4日下達的蘇聯部長會議第302-116號決議要求,「彩虹」機械設計局又以URPK-3「雪暴」型反潛導彈系統為基礎,研制一型射程更遠、更先進的新型反潛導彈系統,代號為「喇叭口-B」(Pac Tpy6-Б)。在80年代以後,有4艘1134A型大型反潛艦(「伊薩科夫海軍上將」號、「伊薩欽科夫海軍上將」號、「馬卡羅夫海軍上將」號和「奧克佳布裏斯基海軍上將」號,「鐵木辛哥元帥」號在改裝期間因缺乏經費而中止改裝)在中修和現代化改裝期間換裝了更先進的YPK-5「喇叭口-6」型(Pacrpy6-6)通用導彈系統。

1134A型大型反潛艦

85PY型導彈

「喇叭口-B"系統所用的導彈為反潛反艦兩用的85PY型,發射裝置換成KT-100Y1型,無線電指令站也升級為「雷-P」型。當系統選定目標後,從準備到完成發射所需的時間僅為15秒。85PY型通用導彈的射程提升到了90千米,其所載的反潛魚雷改為了400毫米的AT-3型雙平面主動聲自導通用小型深水魚雷(YMFT)。AT-3型魚雷的重量減少到了690千克(彈頭重60千克),使用銀鎂蓄電池和海水作為動力介質。85PY導彈在攻擊潛艇目標時的攻擊流程與85P導彈基本相同,最高航速41節,航深增大到500米,自導頭的作用距離也增加到了1.5千米。

1134A型大型反潛艦

KT-100Y1型

85PY型導彈發射

2具ПТА-53-1134 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發射53-65型,53-65К型, СЭТ-53或者СЭТ-65型魚雷。2座RBU-6000(РБУ-6000)「Смерч-2/龍卷風-2」反潛火箭深彈發射裝置,配備144枚RGB-60(РГБ-60)213mm深彈。2座RBU-1000(РБУ-1000))「Смерч-3/龍卷風-3」反潛火箭深彈發射裝置,配備60枚RGB-10(РГБ-10)305mm深彈。作為反潛力量的補充。10艘艦上均裝備2座АК-725型57mm雙聯裝艦炮。後6艘裝備4座АК-630M型30mm近防炮。該型艦第一次裝備了可供卡-25直升機起降的甲板和機庫, 為反艦導彈提供中繼制導任務,從而使1134型巡洋艦可以獨立執行遠洋作戰任務,不再需要岸基飛機提供支援。

АК-725型57mm雙聯裝艦炮

尾部的甲板與機庫

卡-25直升機

АК-630M型30mm近防炮

АК-630M型30mm近防炮

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在防空武器方面,1134A型也配備了全新的裝備——M-11風暴防空導彈系統(北約代號SA-N-3)。M-11發射裝置為Б-187A型,導彈在彈倉記憶體放於一層儲備架內,分6枚彈鼓存放,每套系統備彈為24枚,數量上略少於1134基本型上M-1系統的32枚,發射間隔為50秒。加強了雙聯發射架的穩定性,新發射架可以從左右各兩個裝填口裝填導彈,最大限度省去了經常來回旋轉發射架帶來的麻煩和射擊延遲。

M-11風暴防空導彈系統

M-11風暴防空導彈系統

M-11風暴防空導彈系統

M-11型防空導彈系統,其導彈型號主要為B-611(4K60)型,彈頭尖細,彈體為極其粗壯的圓柱體外形,四個巨大主彈翼一直延伸到彈體中後部;彈徑0.6米,長度6.1米,彈體結構重540千克,發射重量1800千克。其彈頭重量達到120千克,采用無線電近炸引信,殺傷半徑達到40米。導彈使用單級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最大速度1200米/秒,均速為700~800米/秒,對典型中空大型非機動目標動力射程35千米,射高15000米。

M-11型防空導彈系統

B-611導彈

B-611(4K60)型導彈發射

1134A型大型反潛艦上裝備有主桅1部MR-600(МР-600)「Восход/日出」型三座標對空搜尋雷達(北約綽號「Top sail/頂帆」),D波段; MBY-202「根-1134A"型(KopeHb-1134A)作戰情報指揮系統(БИYC)。1部MR-310(МР-310)型「Ангара-А/安加拉河A」型三座標對空/對海搜尋雷達(北約綽號「Head net-C/頭網C」);2部「Дон-2/頓河-2」型導航雷達,I波段或者2部MR-201/MR-212「Волга/伏爾加河」型導航雷達(北約綽號「Palm Frond/棕櫚葉」),I波段;

日出」型三座標對空搜尋雷達

2部(Гром/雷鳴)型(北約綽號Head Lights-A/B/頭燈A型/B型)或4Р-60 (Гром-М/雷鳴-M)型(北約綽號Head Lights-C/頭燈C型)射控雷達,E/G/H波段;2部MR-103(МР-103)「Барс/雪豹」型射控雷達(北約綽號「Muff Cob/皮手籠」),G/H波段,用於АК-725型艦炮;後6艘裝備2部MR-123(МР-123)「Вымпел/三角旗」型射控雷達(北約綽號「Bass Tilt/低音帳篷),H/I波段,用於АК-630M型近防炮。

雷鳴頭燈-C雷達

經過現代化改裝的奧克佳布裏斯基上將號,註意加裝的2部MP-123三角旗射控雷達

雷-M跟蹤雷達

首艦裝備1座MG-332(МГ-332)「Титан-2/大力士-2」型艦殼聲納。後9艦裝備MG-332T(МГ-332Т)「Титан-2Т/大力士-2T」型,(北約綽號「Bull Nose/公牛鼻);1座MG-26(МГ-26)「Хост」水聲通訊系統。主桅兩側各有2座MRP-150(МРП-150)「Гурзуф/古爾祖夫」型和2座MRP-152(МРП-152)「Гурзуф-1/古爾祖夫- 1」型機械掃描式大功率幹擾機(北約綽號「Edge Ball/邊球」)。

古爾祖夫電子戰裝置

1134A型巡洋艦艦全部由列寧格勒日丹諾夫造船廠建造,期間大量使用了自動化焊接及模組化制造工藝。總計10艘,分別是喀朗施塔德號、伊薩科夫海軍上將號、納西莫夫海軍上將號、馬卡羅夫海軍上將號、伏羅希洛夫元帥號、奧克加勃爾斯基海軍上將號、伊薩琴科夫海軍上將號、季莫申科號、瓦西裏·恰巴耶夫號、尤馬舍夫海軍上將號。各艦在建成後都經過了系泊試驗、工廠試航和國家驗收試驗,其中國家試驗專案包括:射擊6~8發防空導彈,AK-725型火炮開火10次,反潛武器射擊5~6次等。該級艦10艘艦上武器裝備基本相同,但也略有差別。將以往的反艦武器幾乎大部取消,同時,反潛火力、電子系統被一再加強,一些老式武器裝備也得到更換,大有和美國巡洋艦一爭高下的態勢。

喀朗施塔德號

伊薩科夫海軍上將號

馬卡羅夫海軍上將號

伏羅希洛夫元帥號

尤馬舍夫海軍上將號

瓦西裏·恰巴耶夫號

隨著蘇聯海軍在遠洋活動的時間和戰鬥勤務的頻度增加,考慮在海上由保障船接受行進間補給的重要性越來越大。因此,1134A型大型反潛艦上裝有4個粗150~180毫米的受油裝置,2個直徑為50~100毫米的鍋爐水接收裝置以及1個50毫米直徑的PC-51型飲用水接收裝置。艦上還設有4條吊運幹貨或液貨物資的索道,其中1號索道用於接收幹貨,吊運能力為30噸/小時;2、3、4號索道用於接收液貨,液貨的補給速度為100噸/小時。

1975年的1134A型大型反潛艦

1985年的1134A型大型反潛艦

另外,艦上還裝有3部由Л3C-10-2型電動絞車驅動的貨物起重臂和起重能力為250千克的起吊桿。而「馬卡羅夫海軍上將」號在1973年加裝了一套與1833型綜合補給艦的「弦」系列補給輸送門架相配套的新型接收裝置,可在12~18節航速和5級海況下從該艦獲得彈藥、食品物資、技術器材、油料以及淡水補給。此外,各艦均裝備有YPT-860或YPT-860M型消磁裝置(380伏、64千瓦、128安)。

1134A型大型反潛艦

1134A型大型反潛艦

1970年3月9日,「喀瑯施塔得」號大型反潛艦正式服役,被編入北方艦隊下轄的導彈艦第120支隊。同年7月1日至20日,該艦從波羅的海出發前往黑海。1971年5月15日,「喀瑯施塔得」號從塞瓦斯托波爾出航,在地中海展開了首次戰鬥勤務。7月22日,該艦駛抵北方艦隊主基地北莫爾斯克。同年9月17日至10月13日,該艦在北約舉行「鐵騎士」聯合演習期間對西方國家的海軍艦艇進行了偵察和監視視任務。

「喀瑯施塔得」號

「喀瑯施塔得」號

1972年2月28日至4月2日,「喀瑯施塔得」號與1123型反潛巡洋艦「列寧格勒」號(基輔級航母)、68-bis型輕巡洋艦「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號、1134型大型反潛艦「德羅茲德海軍中將」號、310型潛艇浮動基地「穆罕默德·加吉耶夫」號、532型救生船C6-38號以及532型潛艇救撈船「喀爾巴阡山」號一同趕赴北大西洋,並在飛行大隊長謝姆金的指揮下用艦載直升機對在謹亥海域發生事故的658型彈道導彈核潛艇K-19號上的艇員實施營救。同年12月13日,該艦根據蘇聯最最高蘇維埃第845號命令被授予了榮譽紀念章。

「喀瑯施塔得」號

「喀瑯施塔得」號

伏羅希洛夫元帥號1970年3月20日在列寧格勒日丹諾夫造船廠開工(生產編號725),1970年10月8日下水。1972年10月3日從退役的26型「基洛夫」級重巡洋艦(КР)伏羅希洛夫元帥號那裏繼承過艦名和軍旗。1973年9月15日服役,1973年10月26日被列入太平洋艦隊序列,在完成國家測試後於1973年年底從波羅的海啟程前往太平洋艦隊主基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中途在1974年3月2日至8日與油輪可怕號存取了非洲西海岸的赤道幾內亞首都馬拉博港,之後繞過好望角進入印度洋,於1974年4月3日至17日到訪島國毛里裘斯首都路易港和非洲東海岸國家索馬里的柏培拉港,最終抵達海參崴。

伏羅希洛夫元帥號

伏羅希洛夫元帥號

1980年2月20日對斯裏蘭卡首都哥林堡進行正式存取,3月14日該船返回太平洋艦隊主基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並被評為1980年度最佳艦船。1980年11月至1986年3月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軍修船廠進行了中修。1986年和1989年獲得海軍反潛演習獎勵。1991年1月24日因為對伏羅希洛夫元帥政治看法問題改變而更名為哈巴羅夫斯克號。1992年7月3日因為機件磨損和缺乏維修資金而被列入儲備艦,1992年10月29日解除武裝,從俄羅斯海軍退役,根據SARS裁軍協定應執行拆除並銷售。

伏羅希洛夫元帥號

伊薩科夫海軍上將號1968年1月15日在列寧格勒的日丹諾夫造船廠開工同年11月22日下水。1970年8月16日升掛蘇聯海軍旗,同年12月28日簽署驗收合格證書交付海軍,次年1月1 6日正式服役。1971年8月11日至9月21日,「伊薩科夫海軍上將號在巴倫支海和挪威海對美國航母編隊展開了跟蹤和偵察。同年12月31日,該艦首次前往地中海執行戰鬥勤務,並於次年2月12日至17日對阿爾及利亞港口阿納巴進行了事務性順訪。

伊薩科夫海軍上將號70年代狀態

伊薩科夫海軍上將號與杜布納河油船編隊

1975年4月,「伊薩科夫海軍上將"號大型反潛艦參加了「海洋-75」演習。同年6月1日至12月1日與1134型大型反潛艦「佐祖利亞海軍上將」號編成艦艇突擊群,在大西洋中部和地中海展開了戰鬥勤務。1977年6月至1980年4月,「伊薩科夫海軍上將」號在第35修船廠接受中修,同時對防空導彈庫進行了改進。

「伊薩科夫海軍上將"號

1981年5月27日,「伊薩科夫海軍上將」號大型反潛艦在巴倫支海上與英國皇家海軍的42型導彈驅逐艦 D88「格拉斯哥」相撞,不得不再次進廠修理。同年7月9日至10日,「伊薩科夫海軍上將」號與「基洛夫」號重型核動力導彈巡洋艦、姊妹艦「喀瑯施塔得"號、「伶俐」號以及「整齊」號大型反潛艦參加了「北方-81」演習。次年2月12日,該艦被調入北方艦隊下轄的第170反潛艦支隊。1983年2月21日,「伊薩科夫海軍上將"號返回北莫莫爾斯克。同年10月,該艦與956型驅逐艦「拼命」號、1155型大型反潛艦「無畏」號以及「亨裏希·哈桑諾夫」號油船一同護送1143型重型載機巡洋艦「新羅西斯克」號透過直布羅陀海峽。

「伊薩科夫海軍上將"號

1991年10月1日,「伊薩科夫海軍上將「號大型反潛春艦被調入北方艦隊第7戰役分艦隊下轄的第44反潛艦總隊。隨後根據俄聯邦海軍總司令部在1993年6月30日下達的第055號命令,「伊薩科夫海軍上將」號結束海軍戰鬥序列。同年12月31日,該艦的艦員編制被解散。1994年1月14日,在艦上舉行了隆重的降旗儀式。1994年年中,「伊薩科夫海軍上將」號被作為廢金屬出售給印度拆解,但在拖航途中因故沈沒。

「伊薩科夫海軍上將"號

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1968年1月15日在列寧格勒的日丹諾夫造船廠開二工, 1969年4月15日下水,1971年7月8日升掛蘇聯海軍旗,當年11月29日竣工,12月13日根據海軍總參謀部的命令進入北方艦隊下轄的反潛艦第170支隊服役。1972年6月24日,「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大型反潛艦駛抵北莫爾斯克軍港。同年10月19日至24日,該艦與1134型大型反潛艦「塞瓦斯托波爾」號以及56ПЛO型驅逐艦「老練」號參加了「二重奏」和「拉多加湖」反潛演練。

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

1984年3月31日至4月8日,「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參加了「大西洋-84」首長司令部演習。1986年2月14日,「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在戰鬥訓練中與671PTM型核潛艇K-255發生碰撞,造成水線以下的船殼受損,被緊急移入船塢接受修理。1989年3月1日,「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進入摩爾曼斯克的第35修船廠進行修理和實施現代化改裝工作,但由於缺乏經費中途停止改裝。1991年1月31日,「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開始解除武裝並結束海軍戰鬥序列。

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

馬卡羅夫海軍上將號1969年2月23日在列寧格勒的日丹諾夫造船廠開工,1970年11月22日下水。1971年10月25日交付海軍使用。當年11月,該艦停靠在波羅的斯克,並在進行航渡至北方的航行準備期間受到了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和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的視察。1973年1月22日,「馬卡羅夫海軍上將」號大型反潛艦被編入北方艦隊第7戰役分艦隊下轄的反潛艦第170支隊,同年3月28日啟程前往北莫爾斯克基地。

「馬卡羅夫海軍上將"號

「馬卡羅夫海軍上將"號

1974年5月27日,「馬卡羅夫海軍上將"號在參加北方艦隊組織的「訊號-74」演習期間再次得到了戈爾什科夫總司令的視察。1977年12月26日,「馬卡羅夫海軍上將"號被調入北方艦隊下轄的導彈艦第120支隊。在1979年4月5日至12日由戈爾什科夫海軍總司令直接指揮的「助跑-79」(Pa36er-79)演習中,「馬卡羅夫海軍上將」號與「基輔」號重型載機巡洋艦、同型艦「鐵木辛哥元帥」號組成第1艦艇搜尋突擊群。此次演習過程中,「馬卡羅夫海軍上將」號還成功對艦上新裝備的「穗-K75」型非聲學探潛系統的效能進行了實戰檢驗。

「馬卡羅夫海軍上將"號

「馬卡羅夫海軍上將"號

1982年2月12日,「馬卡羅夫海軍上將」號大型反潛艦又被調回反潛艦第170支隊。次年3月23日,該艦進入摩爾曼斯克的第35修船廠接受中修和現代化改裝,廠修期間被暫編入獨立潛艇第48支隊。1991年10月1日,「馬卡羅夫海軍上將"號被編入北方艦隊第7戰役分艦隊下轄的反潛艦第44總隊。次年7月3日,該艦從海軍作戰序列中除名。同年12月31日艦員隊伍被解散,1994年作為廢金屬出售給印度拆船廠進行拆解。

1990年的「馬卡羅夫海軍上將"號

「馬卡羅夫海軍上將"號

奧克佳布裏斯基海軍上將號1969年6月2日在列寧格勒的日丹諾夫造船廠開工, 1971年5月21日下水,1974年2月7日,奧克佳布裏斯基海軍上將號大型反潛艦升掛海軍旗,被編入太平洋艦隊第10戰役分艦隊下轄的反潛艦第201支隊服役。1982年12月19日至1986年10月10日,奧克佳有布裏斯基海軍上將號大型反潛艦在遠東造船機械廠進行中修。1990年8月至1991年2月,該艦在波斯灣和南中國海展開了長時間的戰鬥勤務。不過到了蘇聯解體後的1993年6月30日,該艦與同型艦一樣很快結束海軍作戰序列並出售拆解,次年3月10日解散艦員隊伍。

奧克佳布裏斯基海軍上將號下水時狀況

奧克佳布裏斯基海軍上將號

鐵木辛哥元帥號1972年11月2日在列寧格勒的日丹諾夫造船廠開工。1973年10月21日下水,1975年8月3日升掛蘇聯海軍旗,12月25日正式服役。1976年4月22日,「鐵木辛哥元帥」號大型反潛艦抵達北莫爾斯克,被編入北方艦隊第7戰役分艦隊下轄的導彈艦第120支隊。1977年4月17日至22日,鐵木辛哥元帥號參加了「北方-77」首長司令部演習和「接力棒-77」防空演習。1977年12月26日,該艦被調入第7戰役分艦隊下轄的反潛艦第170支隊,並在該年年底被評為海軍中的「優秀」艦。

鐵木辛哥元帥號

鐵木辛哥元帥號

鐵木辛哥元帥號

1986年3月24日至28日,「鐵木辛哥元帥」號大型反潛艦參加了由北方艦隊司令卡皮塔涅茨海軍上將指揮的首長司令部演習。同年7月,該艦在靠岸時與「整齊」號大型反反潛艦相撞,造成裝填有戰雷頭C3T-65型反潛魚雷的右舷魚雷發射裝置嚴重受損。1987年6月12日至30日,鐵木辛哥元帥號進入喀瑯施塔得海軍船廠進行中修和現代化改裝,廠修期間被臨時編入列寧格勒海軍基地下轄的獨立在修艦艇第95大隊。然而由於經費不足,該艦中止改裝並於1992年7月3日提前結束海軍現役,99月23日降下海軍旗。同年10月29日解散艦員隊伍,1994年作為廢鋼鐵被出售給印度公司拆解。

鐵木辛哥元帥號

鐵木辛哥元帥號

瓦西裏·夏伯陽號(瓦西裏·恰巴耶夫號)1973年11月22日在列寧格勒的日丹諾夫造船廠開工。1974年11月28日該艦下水,1976年12月瓦西裏·夏伯陽號大型反潛艦被編入波羅的海艦隊下轄的導彈艦第12總隊服役。1977年,「瓦西裏·夏伯陽」號與同型艦「奧克佳布裏斯基海軍上將」號經印度洋抵達符拉迪沃斯托克,沿途對非洲西海岸和亞洲部份國家的港口城市進行了友好存取。根據太平洋艦隊司令部第0131號於1978年3月31日釋出的命令,瓦西裏·夏伯陽號被編入第10戰役分艦隊下轄的反潛艦第201支隊。

瓦西裏·夏伯陽號與基輔級航母

1985年10月15日至17日,「瓦西裏·夏伯陽」號在北韓領海與北韓人民軍海軍東海艦隊共同舉行了抗登陸演習。1992年5月3日,「瓦西裏·夏伯陽」號大型反潛艦從海軍艦艇名錄中除名,次年12月31日解散艦員隊伍。

瓦西裏·夏伯陽號

尤馬舍夫海軍上將號1975年4月17日在列寧格勒的日丹諾夫造船廠開工。1976年9月30日下水。1977年10月10日至11月25日在波羅的海透過海試,12月30日簽署驗收合格證書交付海軍。1978年2月17日,「尤馬舍夫海軍上將」號大型反潛艦正式進入北方艦隊服役,被編入第7戰役分艦隊下轄的反潛艦第170支隊。同年3月5日,該艦在波羅的斯克接受了戈爾什科夫總司令的視察,隨後於4月24日駛抵北方艦隊基地北莫爾斯克。

尤馬舍夫海軍上將號

尤馬舍夫海軍上將號

1991年10月1日,「尤馬舍夫海軍上將」號大型反潛艦被編入北方艦隊第7戰役分艦隊下轄的反潛艦第44總隊。 在1992年2月23日「尤馬舍夫海軍上將」號因為機械器材故障和缺少修理資金降下了艦旗。同年7月3日正式宣告結束現役,退役時的艦齡僅有14年。1994年作為廢金屬出售給印度私營船廠拆解。

尤馬舍夫海軍上將號

1134型/1134A型,是蘇聯海軍的第二類導彈巡洋艦,其建造的年代,正好是蘇聯國力從衛國戰爭後逐漸恢復到頂峰的時期,也是蘇聯歷史上同期經濟增長率最高的年代。因此蘇聯才得以在克列斯塔上安裝當時前蘇聯乃至世界最先進的武器裝備和電子系統。蘇聯在20世紀60-70年代的電腦水平糊電子科技與美國不相上下 。1134型/1134A型的 出現,使蘇聯海軍的作戰範圍擴大到了全世界的各個海域,不僅能阻止蘇聯商船在台灣海域被抓捕,還能確保蘇聯漁船在大西洋南部的安全。除了大西洋,北方艦隊的1134型/1134A型還頻繁出入加勒比海和墨西哥灣,明確表明了蘇聯對古巴的支持,成為威懾美國這一主要假想敵的力量之一。

尤馬舍夫海軍上將號

1134型/1134A型尚存在許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從造船技術發展角度看,它們只能算作是過渡時期的類別。比如,57毫米AK-725型雙聯裝炮的戰鬥價值極低,經常給使用者帶來諸多煩惱。另外,30毫米AK-630型炮的效能雖然無可挑剔,但卻很難與射控裝置相匹配,命中率明顯低於美國海軍的「密集陣」。 該型艦也沒有足夠的反潛能力。比如,在執行任務時,1艘1134A型通常要搭配1-2艘61型卡辛級驅逐艦,組成攻擊部隊後聯合行動。

尤馬舍夫海軍上將號

作為首次引進「艦機戰鬥系統」 的蘇聯巡洋艦,1134型/1134A型在蘇聯艦艇史上留下了難以抹滅的一頁。正像前面提到的,雖然該級艦裝備的「泰坦」2T型聲吶發現目標的距離並不理想,但直升機的聲吶彌補了這一不足。事實上, 在該系統投入套用後不久,型「 塞瓦斯托波爾」 號的艦載機就成功捕捉到了美海軍「 北極星」 導彈核潛艇的蹤跡。另外, 能夠引導反潛反艦導彈襲擊地平線以外的目標,也是直升機的一大優勢。負責動力系統的軍官們回憶說,對1134型/1134A型的主機,基本都是正面的評價,但令人遺憾的是,輔機的壽命短,自動化水平低。總之,不可否認的是,該級艦除了執行作戰任務和戰鬥任務以外,還積極參加各種級別的演習和訓練,在蘇聯海軍行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134A型巡洋艦

艦長:158.8米

艦寬:16.8米

吃水:6.1米

排水量:標準排水量5600噸,滿載排水量7535噸

輸出功率:2台ТВ-12 型蒸汽輪機,4座KVN-98/64(КВН-98/64)型蒸汽鍋爐,總功率90000馬力,另外還有四台總功率2000千瓦ASDG-500型柴油發電機和兩台總功率1500千瓦的TD-750型渦輪發電機。采用雙軸推進方式

航速:34.3節;

自持力:15天

續航:5200海裏/18節,10500海裏/14節 ,1893海裏/32節

武備:2座АК-725型57mm雙聯裝艦炮,4座АК-630M型30mm近防炮。2座四聯裝SS-N-14反潛導彈, 2座М-11「Шторм /風暴」雙聯裝艦空導彈發射裝置。2具ПТА-53-1134 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2座RBU-6000(РБУ-6000)「Смерч-2/龍卷風-2」反潛火箭深彈發射裝置,2座RBU-1000(РБУ-1000))「Смерч-3/龍卷風-3」反潛火箭深彈發射裝置。

輔助裝置:MR-500型和MR-310型防空雷達。「伏爾加河」航海雷達。MRP-11-12/13-14/15-16型、MP-150/152或R-740K/R743KV型電子戰系統。1部MG-312M(I)型、1部MG-311型聲吶

艦員:全艦編制380人

艦載機:1架Ka-25PL或Ka-25RTS反潛直升機。

服役:10艘: 喀朗施塔德號、伊薩科夫海軍上將號、納西莫夫海軍上將號、馬卡羅夫海軍上將號、伏羅希洛夫元帥號、奧克加勃爾斯基海軍上將號、伊薩琴科夫海軍上將號、季莫申科號、瓦西裏·恰巴耶夫號(夏伯陽號)、尤馬舍夫海軍上將號

1134A型巡洋艦

1134A型巡洋艦

1134A型巡洋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