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澤連斯基害怕了,色厲內荏求繞,德法兩國怒噴普京

2024-04-18國際

澤連斯基害怕了,色厲內荏求繞,德法兩國怒噴普京

在面對莫斯科的恐怖襲擊後,梅德韋傑夫,俄羅斯前總統兼現任俄羅斯國家安全委員會副主席,表態強硬,誓言將以同樣的武力還擊。他宣稱要以死亡還擊死亡,以恐怖回應恐怖,並直言威脅稱,如果基輔當權者涉及主謀,他們將付出生命的代價。

幾小時之後,四名恐怖分子和七名幫兇全部被抓獲。據稱,他們正試圖逃往烏克蘭。隨後,普京發表講話,明確表示將徹底查明真相,並對策劃和執行這一罪行的所有人進行懲處。

兩名被捕的恐怖分子的落網顯然讓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感到了巨大的壓力。

盡管俄烏戰爭已經進行了兩年多,但俄羅斯一直都希望透過談判來解決問題,並期望澤連斯基會在停火協定上簽字。因此,盡管戰線激烈,但澤連斯基本人一直表現得非常鎮定。

然而,一旦牽涉到恐怖主義問題,情況就截然不同了。澤連斯基立即意識到自己將會成為全球公敵,輿論上會處於劣勢。鑒於俄羅斯人可能會不擇手段地對待他,他的生命岌岌可危。

因此,這一次,澤連斯基確實感到了恐懼。烏克蘭國家通訊社迅速釋出文章澄清:此次恐襲與烏克蘭無關。

澤連斯基本人也在社交媒體上釋出了一段看似堅定的影片,實際上卻是軟弱的辯解,指責普京是個無能之輩,他自己找不到真兇,卻急於將責任推給烏克蘭。

或許出於對國際社會的不信任,烏克蘭戰略傳播和資訊保安中心也釋出了一份聲明,澄清稱俄羅斯官方指責烏克蘭參與莫斯科恐襲的說法完全毫無根據,純屬誣蔑。聲明中強調,烏克蘭及其附屬的抵抗組織只會采取常規手段對抗俄羅斯的侵略。

主要嫌疑人被指向普京本人,甚至聲稱自1999年車臣打擊以來,普京一直在實施類似行動。

文章還提及:一群揮舞著自動步槍、攜帶炸藥的槍手竟然能在如此重要的城市行動而無人察覺,這是否合理?

明顯地,普京的目的是抹黑烏克蘭,在俄羅斯國內煽動民眾對烏克蘭的歇斯底裏反對,然後在國際舞台上以「聯合反恐」的名義孤立烏克蘭。

坦率地說,普京僅提及恐怖分子可能逃往烏克蘭,並未指明烏克蘭是幕後主使者。澤連斯基的反應似乎過於激動了一些。

然而,澤連斯基受到欺負還要受委屈的形象,在德法等國得到了廣泛的信任和支持。

德國時代報的報道令人震驚,他們間接地暗示普京是恐襲的幕後,同時為恐怖分子辯護。並且以【影片顯示恐襲嫌犯被殘酷對待】為標題釋出了政治版頭條新聞,控訴俄羅斯人的殘忍行為,包括將一名恐怖分子推倒在樹林中,割下他的右耳部份塞入他的嘴中。

德國小編以一種同情的口吻寫道:這些人被強迫進入一支嚴防死守的車隊,他們都受到無期徒刑的威脅。

(難道這個小編沒看到這些人是殺害了一百多人的恐怖分子嗎?俄羅斯人對他們憤怒到了極點,讓他們受點苦頭難道不是理所當然的嗎?還要不要給他們一杯冰美式提提神?再來點馬卡朗解解饞?然後問問他們:你幸福嗎?

筆者小時候讀尼采、黑格爾和美術生的書,一直覺得德國人的精神狀態有點怪怪的,長大後,發現自己果然有名醫之才。)

德國公民也紛紛向恐怖分子表達了同情之情。有人說:俄羅斯的安全部門已經淪落到了恐怖分子的水平,或者說,恐怖分子在俄羅斯已經根深蒂固了。

在指責俄羅斯人不尊重人權時,有人認為在獨裁者統治下期望刺客遵守人權幾乎是不可能的。

還有一些猜測認為俄羅斯可能並未抓到真正的罪犯:這起事件令人震驚,被捕的是真正的恐怖分子嗎?還是隨便找了個外國人作為替罪羊?然後進行殘酷的刑訊逼供。

幾乎沒有人對恐怖分子提出指責,也鮮有人深入思考恐怖行為的根源及其動機。

法國媒體雖然也對普京進行譴責,但他們的報道更為客觀。

【費加羅報】透過直播俄羅斯全國哀悼日的活動,並特別強調了教皇為恐怖襲擊中的受害者祈禱的報道,展現了更加中立和平衡的態度。

【20分鐘】也專註報道了俄羅斯國內的哀悼日活動,並參照了法新社提供的資料,詳細解釋了俄羅斯和烏克蘭雙方的立場。

相比德國的網絡使用者,法國的網絡使用者顯得更加理性。一些人對遇難的平民表示哀悼,同時也對普京襲擊的三戰計劃提出指責,並預測這場戰爭將沒有贏家,而是所有人都將成為輸家。

有聲音指出,這種行為與入侵烏克蘭並導致16萬烏克蘭平民喪生一樣殘忍,質疑普京的做法,並提出反對派領袖納瓦爾尼的立場。

當然也有冷酷的聲音聲稱,在俄羅斯人跳舞和享受音樂會的時候,他們的導彈卻在撕裂烏克蘭的天空。與俄政府過去發動的戰爭相比,這次襲擊根本不算什麽。

法國媒體借機進行線上調查,向公眾詢問:在莫斯科發生恐怖襲擊後,您是否擔心ISIS可能在歐洲展開恐怖襲擊?

截至截稿時,共有170,179人參與了投票(包括我在內),其中81.08%表示感到擔憂,而只有18.92%的人表示不害怕。

觀察人士指出,由於法國多次遭受恐怖襲擊,因此對這次事件更加敏感。法國人天生對伊斯蘭族群存在恐懼心理,而伊斯蘭國宣稱對此次襲擊負責,進一步加深了法國人的擔憂。這也導致法國人在這次事件中保持相對中立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