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道德經】:道自本自根,自己就是自己的根源,不會效法任何東西

2024-03-09國風

在我們悟道時,就是要讓我們看到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種對宇宙人生獨到的悟解和深刻的體察,這是源於他對自然界的細致入微的觀察和一種強烈的神秘主義直覺而至。

老子這種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著意關註,是構成老子哲學思想的基石。是源於一種生物學上的意義,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無論在精神上亦或在物質方面,從古迄今,都表現為一種近乎原始的依賴性,有如嬰兒之對母體。

天地的執行是最接近於「自然」的,魚在水裏遊,鳥在天空飛,花開了花落了……日月交替,四時執行……天地萬物似乎都接受一個力量的安排,一切都是井然有序。魚不會想,我為什麽不能在天上飛?鳥不會想,我為什麽不能在水裏遊?夏天不會跑到冬天後面去,秋天不會取代春天的位置…

大自然的本質規律是什麽?世間生靈,日月為母,氣靈為父,水土為精血,是有得成,是有離失,此謂之本,本者,根也。若要知其得成離失,自得期山川萬靈為師,是以知萬物生長收藏之理,是以明得成離失之由。

世間萬物生長的根本是自然界中的各種元素,要想弄懂「得成離失」的原因,就要明白「生長收藏」的自然規律。

所以,自然萬物有規律的生長,是因為它們懂得自然規律的根基是什麽,並能夠依此而行。但是,我們卻拋棄了這個根本。今之世人,皆以勢位功利為母,以假名巧取為父,以貪妄為氣血,以執念為精神。忘本而為,為而又為,不知何為。

在老子的思想體系中,道居於核心地位。成道是一種自私的找尋道的過程,是一種找尋道的性質和道的規律的過程,是一種探討道的執行,以及尋找人與道之間的關系的過程。

在老子的思想體系中,道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先驗存在,它寂靜而又空虛,不依靠任何力量,也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

在老子的邏輯思維中,道無所不在,但又看不見摸不著。在道的內部,蘊藉著無窮的力量,這種能量迴圈執行,永不止歇。

道孕育了萬物,推動萬物生長,是萬物的根本,世界的本源。所以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老子所說的「有物混成」既體現了道先天的混沌未分的狀態和性質,也體現了道與萬物的渾然一體,不可再分,是一個高妙的論斷。

道的渾然一體,有助於我們對道的理解和體悟,有助於讓我們理解和體悟道是萬物之母,是天地之母。

萬物當然包括天地,老子這是在強調,連我們以為無限大的天和地,也都是道的繁衍,我們可以想象道有多大,有多玄遠。

既然是這樣,那為什麽還說道要向自然學習,要臣服於自然呢?幽遠無邊,寬闊無限我們稱之為大,而細密無極,無限細微也是大。就像是數碼,有正數,還有負數,正數可以無窮大,負數也可以無窮大。無窮大由道而生,無限小也由道而生。

當然,老子所說的「自然」,並非我們今天所說的「大自然」,大自然是指人類世界之外的非人為的生命與物質世界,而「自然」是指自己如此。

老子的目的是在告訴我們最重要的是透過它最終去了解大自然,看懂大自然在啟示我們什麽。其實,所有的經典,都是在描述大自然,都在記錄大自然的智慧、法則、啟示。所以,我們必須要向大自然學習。

所以,人法地、法天、法道,老子告訴是我們首先要敬畏。天地人一體,有一個最終的根源,那就是道。人類千萬不能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而破壞天地的和諧秩序,如果天無以寧靜,地無以寧靜,受害的最終還是人類,道不會受任何損傷。

現在的人們以功、名、利、祿為根本,任由自己的貪妄、執念之心肆意妄為。這種忘記根本,胡作非為,必定造成不好的結果。

世事繁亂者,世人忘本而行,棄師而為,一己獨尊,然細水難長,獨木不支,忘本棄師,道混界亂,終為潰也。

失去根本,胡作非為,自以為是的結果就是潰敗。因為失去根本就沒有了支撐,就像細水不能長流,獨木難支。

如果我們能夠向大自然學習,懂得按照規律做事,就會一切順利。

有一句名言這樣說道:「事情如果和我們想象的一樣,就是上天在鼓勵我們。」這種心想事成的完美結局的得來,就是因為順應了規律而已。

大自然的規律是什麽呢?比如:每逢春至,山花嫣然,淺草相映,蘭若繁星,連綿山間,數月不敗,然花不越季,草不越冬,此為應期。知期而至,此謂逢時,知期而隱,此謂之得養。養者,和美之綱也,山川花草者,皆知逢時得養,和美之道。

春天花草生發,繁花似錦,草木茂盛。但是到了冬天花草就退卻了,但是,來年春天花草會依舊繁茂,所以,花草的這種現象這不是死亡,而是潛藏。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大自然的規律,正因為花草按照大自然時節的規律生長,懂得應冬天的時節而修養,才能在每次的春天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蓄勢待發,生生不息。這也是和美之道。

但是,我們卻不懂得這個道理。於是老子就在【道德經】中說:「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這句話就是在提醒我們:人總是貪得無厭,得到了還想要得到更多。

山者,逢高必靜,人則躁矣,不躁不足以顯其位。水者,遇低則就,人則讓矣,不讓不足以得其方。花者,得果則退,人則進矣,不進不足以據其功。草者,近冬則隱,人則顯矣,不顯不足以得其利。

山越高越顯安靜,人卻不一樣,人在高位會比較躁動,因為要顯示出自己的地位,得到別人的尊敬。水越是在低處越能停留,人在低處就是推讓,因為人總想著離開低位奔向高位。

花得到了果實,花朵就會褪去,人卻不一樣,人取得了成果,會當做功勞,自我彰顯。草快到冬天就會隱藏起來,人卻不一樣,人哪怕在逐漸進入低谷的時候,依然會把持著,顯示著自己曾經的優勢,試圖繼續獲得利益。

我們人類的這些種種違背規律的行為,是因為人的內心存在虛妄,不知曉自然的本質的規律。

就這樣,老子在【道德經】告訴了我們宇宙的真理,告訴了我們生命的實相,老子故而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是效法於地的規律,地是效法於天的規律,天是效法於道的規律,而道則效法於自然的規律。

「道法自然」是說,道取法的是自己如此的狀態。道自本自根,自己就是自己的根源,不需要取法任何東西。道也沒有什麽可取法的物件,因為萬物都在道裏面。

老子之道,被道家學派所尊崇但不能代表諸子百家,是因為老子重自然而不因人為事。此自然不是指世間萬物之自然,而是作自然而然之意。天、地、人皆有其本性,順其本性而不造作,道初生萬物,但卻不主宰其命運,不幹涉其過程,不指導其結果,順其自然,聽任自然,自由發展。

道常無為,道不約束事物按照規律發展。天地無己欲,道法自然與其說的是天地人,其根本還是在於對人生命真之理解。道之不可言語,但人依然要依道而行,道法自然。

無為即可理解為老子對於生命活動的一種指引,希望人們以無為的方式去有所為。這種為是對事物自己本身的健康發展,做出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也就是行無為之事,享無為之德。老子又提出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德與樸是道之上德的旨意,對應道家關於無為的解讀,即除卻人為,以自然為然的自然而然。這些都表達出德與樸對人的生命的理解與詮釋,將無為這一概念歸附與道法自然之境界中去。

道法自然本就是要效仿自然之道,因為道的至高無上地位,使得外界不能隨意去改變並且不能違背道的本態。道與自然無為的態度相互襯托,如果事物的本性是堅硬,那麽就不要讓它柔弱,反之也不要改變其本來面目。

道法自然的目的是無為,並使得萬物能夠在自然中依托自己的力量,從而變得自正、自樸。老子意圖透過道法自然來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順應自然,以自然為法則,實作人的自身與自然特性相統一,並因人與自然的和諧使得自身修成自然之道。最終將己之德推廣向全部人類,實作人們和諧相處,社會團結穩定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