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健康周刊 | 腿麻、腿痛、腿涼?可能是下肢動脈在「呼救」

2024-07-22辟謠

■ 海南日報記者 侯賽 通訊員 馮瓊

老年人時常感覺腿部酸脹疼痛,以為是年紀大了,關節功能退化導致,可用了很長時間的膏藥卻收效甚微?除了骨骼、關節的問題,你有沒有想過,可能是血管病變導致的「腿梗」?

大家都知道「心梗」「腦梗」是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一旦發生會威脅生命安全,須立即緊急就醫。但同樣由血管病變導致的「腿梗」卻鮮為人知。臨床上,「腿梗」的專業名詞叫做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海南省人民醫院血管外科負責人戚悠飛提醒,「腿梗」的發病率和危害程度並不亞於心梗和腦梗,在中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發病率已經高達12%~20%。如果患者放任不管,治療不及時,也可能危及生命。

腿腳疼麻涼,當心「腿梗」

「最近一段時間,總感覺右側腿部,特別是膝蓋以下的小腿部位有些不舒服,時不時就感覺發冷,稍微走幾步就酸脹難忍,只能停下來休息。」60歲的徐女士講述,自己患有糖尿病七八年,透過飲食控制和藥物治療,病情控制得還不錯。但近一段時間以來,自己出現了腿部疼痛發冷的癥狀,起初還以為是自己年紀大了,關節出現了問題,於是就連續用了一些消腫止痛的膏藥。但用了一段時間後,癥狀不僅沒有任何好轉,反而越來越嚴重。最後在周圍人的勸說下,才來到海南省人民醫院就診。

經仔細檢查,醫生發現徐女士右側下肢皮溫明顯比左側要低,而且右下肢踝部動脈搏動微弱。進一步的檢查,證實了醫生的判斷:困擾徐女士的並非骨骼或關節類疾病,而是右側下肢的動脈狹窄。徐女士的右側股動脈中遠段出現了99%的狹窄,下肢供血幾乎完全中斷。如果久拖不治,可能會面臨截肢的風險。好在發現及時,徐女士接受了下肢動脈球囊擴張和支架植入術治療,最終消除了隱患。

戚悠飛介紹,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指由於下肢動脈的硬化,引起內膜的增生,導致管腔的狹窄或者閉塞,出現下肢肌肉的缺血,引起下肢間歇性跛行、疼痛、潰瘍、壞死等臨床表現的慢性進展性疾病,它是全身血管動脈硬化在下肢的一個表現,跟腦梗和心梗是一樣的發病機理。

「腿梗」的多發人群年齡往往在45歲以上,男性多見,常同時伴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腦梗、高脂血癥等疾病。若出現腿疼、腿麻、腿涼等慢性下肢缺血癥狀,應高度懷疑此類疾病。

海南省人民醫院超聲科副主任醫師、超聲科血管組組長張潔介紹,下肢血管彩超是一種常用的下肢血管疾病檢查方法,在大多數醫院被套用。透過檢查可見動脈硬化範圍、管腔狹窄和閉塞部位,以及對血流速度進行評估等。該方法無創、簡便、成本低,診斷準確率高。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患者,有怎樣的表現呢?

戚悠飛表示,該疾病的臨床表現,可分為四期:患者早期表現為腿腳發涼、麻木,腿部肌肉會出現痙攣;隨著疾病發展出現的典型癥狀是間歇性跛行,表現為行走一段距離後,出現小腿疼痛、乏力、酸脹,休息幾分鐘後可以緩解,再次行走一段路程後出現規律疼痛;如果繼續發展,變為「坐著什麽都不做」就腿疼,為靜息痛期,夜晚疼痛明顯;晚期患者,表現為下肢疼痛、缺血性壞死,出現足部壞死潰爛,甚至面臨截肢風險。

控制好基礎病,及早就醫

「值得註意的是,很多中年人在肢體出現發涼、麻木、疼痛時,要麽忽視,要麽認為是關節炎或老寒腿,貼幾劑膏藥,有所好轉就認為自己這樣處理對了。殊不知,一旦延誤診斷和治療,會導致肢體缺血加重、壞死甚至截肢,嚴重時危及生命。」戚悠飛表示,大家要提高對「腿梗」的認識,在早期出現癥狀時,及時到醫院就診,以早日擺脫病魔纏結的痛苦,提高治療成功率。目前,隨著血管腔內介入技術的發展,醫生可以采取球囊擴張術、支架植入術、經皮斑塊旋切術等微創的方法,來改善下肢血運、緩解疼痛、避免截肢。

如何預防此類疾病呢?

戚悠飛表示,首先要做到飲食有度。要保持低膽固醇、低糖、低鹽的良好飲食習慣,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其次,要想不被「腿梗」盯上,就要嚴格戒煙,同時也要避免二手煙。煙草中的有害物質可導致血管痙攣、損傷血管內皮,進一步加速動脈狹窄閉塞。

第三,適當的行走鍛煉可有效減少「腿梗」的發生。堅持每日散步,可有效增加患肢側支迴圈的形成,改善內皮細胞功能,最佳化肌肉能力,減輕間歇性跛行癥狀。

第四,註意足部護理,加強保暖。高危人群要選擇合適鞋襪以減少肢體外傷機會。溫水泡腳可以加速血液迴圈,減輕下肢發涼癥狀。

最後,積極治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基礎疾病,定期體檢,及時發現下肢動脈狹窄或閉塞的潛在風險,及時就醫。

五步辨識「腿梗」

看一看 看看雙側大腿、小腿及足部的顏色,有沒有變白、變紫或變暗,有沒有皮膚破潰、皸裂,足趾間、足底、足跟容易被忽視,應仔細觀察。

摸一摸 摸一下雙下肢的溫度,兩側下肢同一水平位置互相比較,缺血一側皮膚溫度會降低。

搭一搭 用手搭一搭足背動脈和脛後動脈,動脈狹窄閉塞的一側,搏動會減弱或消失。

走一走 以正常速度行走,感覺下肢酸脹無力時停止,並記錄行走距離。

量一量 利用血壓計量一量上肢和下肢血壓,以收縮壓(俗稱高壓)為參考值,如果下肢動脈收縮壓低於上肢動脈收縮壓(取上肢血壓較高的一側為對比值)需警惕。

(侯賽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