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楊曉光 | 孤山:西湖之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2024-07-22辟謠

孤山,西湖碧波之中的一座小島,海拔僅數十米,不顯巍峨,面積亦不過三百余畝,僅及二十八個標準足球場之廣,但卻在這有限的空間內,匯聚了多個全國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深厚底蘊,承載著一所知名學府的前身榮光,更點綴著眾多歷史名勝,方寸天地之間,文化積澱之豐富,在浙江乃至全國均屬罕見,令人嘆為觀止。

孤山 作者供圖

下面,就讓我們輕輕揭開孤山神秘的面紗,穿越時空的隧道,深入探尋那些鑲嵌於青山綠水間的景點,它們不僅風光旖旎,更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從每一磚一瓦到一草一木,都訴說著過往的輝煌與滄桑,引領我們走進一段段鮮活的歷史篇章,感受孤山獨有的文化魅力與歲月沈澱。

早在唐代,白居易與孤山之間,就構建了一段跨越時空的深厚淵源。在他的筆下,孤山不僅僅是一座山,更是他情感寄托與靈感迸發的源泉。白居易曾以「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這樣精彩的詩句,描繪出孤山腳下的寧靜與美好。這句詩不僅展現了孤山寺與賈亭的地理位置,還透過「水面初平」與「雲腳低」的細膩描繪,勾勒出一幅早春西湖的動人畫卷。他的精彩詩句不僅是對孤山自然美景的贊美與描繪,更是他內心情感與人生感悟的真實寫照。這種深厚的淵源不僅豐富了孤山的歷史文化內涵,也為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

宋代詩人林和靖與孤山之間,也存在著一段深刻且充滿詩意的淵源。他選擇了孤山這片幽靜之地作為自己的隱居之所,在這裏,他遠離塵世的喧囂,與梅為伴,以鶴為友,過上了一種超凡脫俗的生活。這種生活方式不僅體現了他對自然之美的熱愛,更展現了他高潔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放鶴亭 作者供圖

在孤山的歲月裏,林和靖的詩歌創作達到了新的高度。他的詩作中,充滿了對孤山美景的細膩描繪和對自然之靈的深情寄托。其中,【山園小梅】一詩中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更是成為了詠梅的千古絕唱。這兩句詩以精煉的語言,勾勒出了梅花在月光下的綽約風姿,不僅展現了林和靖高超的藝術造詣,也表達了他對孤山美景的熱愛和贊美。

此外,林和靖還以詩人的情懷和畫家的眼光,對孤山進行了精心的裝點。他熱愛植樹造林,尤其鐘愛梅花,因此在孤山上種植了大量的梅花樹。每當梅花盛開之時,整個孤山都彌漫著淡淡的梅花香,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前來觀賞。林和靖的這一舉動,不僅為孤山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更使孤山成為了梅花文化的代表之地。

林和靖墓 作者供圖

林和靖最終的安息之地位於孤山北麓,與放鶴亭相鄰,兩處古跡共同訴說著他生前的詩意生活與身後的無盡懷念。 放鶴亭作為孤山的又一文化符號,雖非林和靖所建,卻因他養鶴放鶴的佳話而名揚四海,成為後人緬懷他、領略孤山美景的必訪之地。這兩處古跡,一墓一亭,相依相偎於孤山之上,共同見證了林和靖與孤山之間那份不可磨滅的詩意情緣。

清代時期,孤山南麓見證了皇家與西湖的深厚情緣,這裏曾是康熙皇帝南巡杭州的行宮所在地,被譽為杭州清行宮遺址。行宮規模宏大,布局典雅,囊括了楠木寢宮、鷲香庭、玉蘭館等遺址,其核心區域則涵蓋了文瀾閣、中山公園以及浙江圖書館孤山館舍等歷史建築。

浙江圖書館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經的清行宮的一部份。作者供圖

此行宮專為康熙、乾隆等帝王遊覽西湖而建,昔日輝煌壯麗,卻因歷史變遷,主體建築多已損毀,僅存遺跡供人憑吊。然而,禦花園內的西湖天下景、貯月泉等景致依舊保存完好,為遊客提供了一窺往昔皇家風範的視窗,讓人在漫步間感受歷史的沈澱與韻味。

西湖天下景,清行宮的花園。作者供圖

康熙與乾隆兩位皇帝對西湖情有獨鐘,多次南巡均駐蹕於此,不僅留下了眾多墨寶與佳話,更親自參與並推動了西湖景觀的整飭與弘揚。康熙帝在此欽定了著名的「西湖十景」,而乾隆帝則透過題詞等方式,進一步提升了西湖的文化地位與知名度,使得這片湖光山色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杭州清行宮及其背後的皇家故事,不僅是清代帝王巡遊史的重要篇章,也是杭州乃至中國歷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位於孤山山巔東北隅的敬一書院,其歷史淵源可追溯至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由當時浙江巡撫趙士麟親自主持建立。趙士麟,一位深諳儒家之道、崇尚敬畏之心的官員,將書院命名為「敬一」,意謂「一念不敬,心便放逸;一刻不敬,體便松懈;一言不敬,言便招尤;一事不敬,事便取悔」。強調無論是為人處事還是求學問道,都應保持一顆敬畏之心,方能成就大器。

敬一書院 作者供圖

書院之名「孤山一片雲」,則源自道光年間浙江布政使朱嶟的雅致題字。這五個字不僅描繪了孤山雲霧繚繞、宛若仙境的美景,更賦予了書院一種超凡脫俗、飄逸出塵的氣質。每當遊人漫步於孤山之巔,遠眺西湖碧波蕩漾,近觀書院古樸典雅,都不禁沈醉於這「孤山一片雲」的詩意之中。

走進書院,一股濃厚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院內珍藏著一塊刻有王冕墨梅圖的石碑,這幅作品以其簡練的筆墨、生動的形象和深刻的寓意,展現了王冕作為元代傑出畫家和詩人的藝術造詣和人格魅力。「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表達了自己鄙薄流俗、獨善其身、孤芳自賞的品格。

遊人漫步孤山,不經意間,秋瑾墓那莊重而肅穆的輪廓便映入眼簾。坐落於孤山西泠橋畔的秋瑾墓,是辛亥革命時期著名女革命家秋瑾的重要歷史遺跡。秋瑾(1875年—1907年)別署鑒湖女俠,浙江紹興人,是中國近代史上傑出的女革命家、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她自幼好詩文,善騎射,性格豪爽,立誌救國救民。在清末動蕩不安的社會背景下,秋瑾毅然投身革命,積極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倡導女權女學,為推翻清朝封建統治和爭取婦女解放做出了巨大貢獻。

秋瑾墓 作者供圖

秋瑾墓不僅莊重肅穆,墓前還矗立著一尊秋瑾的雕像。這尊雕像以精湛的工藝和生動的形象,展現了秋瑾英姿颯爽、堅毅不屈的革命風采。雕像中的秋瑾,身著傳統服飾,手持長劍,目光堅定而深邃,仿佛正凝視著遠方,思考著國家與民族的未來。她的身姿挺拔,透露出一種不可侵犯的威嚴與力量,讓人不由自主地肅然起敬。孤山,因秋瑾墓的矗立而愈發顯得歷史深沈,英雄氣概四溢,平添了幾分不凡與莊嚴。

坐落於孤山南麓的樓外樓,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歷史、深遠的影響以及在餐飲行業中的崇高地位,成為了杭州乃至中國的一張亮麗名片。

百年名樓一一樓外樓 作者供圖

這家餐館自1848年建立以來,已歷經超過170年的風雨洗禮,卻始終保持著其獨特的魅力和風味。樓外樓的名字寓意深遠,源自南宋詩人林升的「山外青山樓外樓」,不僅是對自然美景的描繪,也寓意著餐館追求卓越、不斷超越的精神。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樓外樓見證了杭州乃至中國歷史的變遷,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底蘊。它不僅是文人墨客筆下贊頌的物件,也是眾多名人前來就餐的勝地。這些名人包括國內外政要、文化名人和各界精英,他們的到來不僅提升了樓外樓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使得這裏成為了文化交流與碰撞的重要場所。

在餐飲行業中,樓外樓更是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中華老字號企業和中國馳名商標,它以烹製杭幫菜而著稱,菜品口味清淡鮮美,以食材的原味為主。經典菜品如西湖醋魚、龍井蝦仁等深受食客們的喜愛,不僅美味可口,還蘊含著杭州的歷史和文化內涵。這些菜品不僅滿足了食客們的味蕾享受,更讓他們在品嘗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杭州的獨特韻味和文化魅力。

坐落於孤山南麓的文瀾閣,是清乾隆年間為珍藏【四庫全書】而精心建造的皇家藏書樓,位列全國七大書閣之一。這座建築不僅見證了清朝文化的輝煌,更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深邃與廣博。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一文瀾閣 作者供圖

文瀾閣,始建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其設計理念深受浙江寧波天一閣的啟發,采用了重檐歇山式的建築風格,這種設計巧妙地在外觀上呈現出兩層樓的視覺效果,實則內部構造為三層,既彰顯了江南園林特有的精致與柔美,又巧妙地融入了皇家建築的莊重與大氣。建築布局之精巧,令人贊嘆,三進院落錯落有致,門廳、廂房、假山、禦座坊、水池、軒廊、長廊、趣亭、禦碑亭等建築元素相互映襯,和諧共生,共同繪制出一幅動人心魄的江南山水畫卷。

作為藏書樓,文瀾閣最為人稱道的是其曾珍藏的【四庫全書】。這部由乾隆帝親自發起編纂的巨著,歷時十五年完成,共收書3461種,79039卷,總字數近十億,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文瀾閣所藏的【四庫全書】雖歷經戰亂與浩劫,但在一些仁人誌士的奮力搶救與補抄下,終得以部份保存,成為研究清代藏書文化及古代學術的珍貴資料。

如今,文瀾閣不僅是研究歷史文化的學術聖地,也是向公眾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視窗。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瀾閣得到了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重視與保護,其獨特的建築風貌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吸引著眾多遊客與學者前來參觀學習。在這裏,人們可以近距離感受古代皇家藏書樓的莊嚴與雅致,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獨特魅力。

孤山南麓的西泠印社,歷經滄桑,迄今已跨越百年光輝歷程,其首任社長乃藝術巨匠吳昌碩先生,以其書畫造詣聞名遐邇。作為中國文人藝術社團的璀璨明珠,西泠印社憑借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僅在國內享有盛譽,更在國際舞台上熠熠生輝。

百年名社一一西泠印社 作者供圖

該社秉承「保存金石精髓、深耕印學研究,並蓄書畫藝術」之宗旨,不僅專註於篆刻藝術的創作與學術探索,更廣泛涉足書法、繪畫、古典詩文、文物收藏與鑒定、考古研究及文字學等多個文化領域,構建起一座座知識的殿堂與藝術的高地。

在篆刻藝術領域,西泠印社無疑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匯聚了國內外眾多傑出的篆刻家、書法家及畫家,他們技藝超群,風格多樣,作品不僅展現了精湛的技藝,更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獨特的藝術個性,共同代表了當代篆刻藝術的巔峰水準。

西泠印社,不僅以「天下第一社」之譽聞名遐邇,更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古樸雅致的建築風貌及豐富多彩的藝術景致而令人心馳神往。它悠然坐落於湖光山色的懷抱之中,巧妙地將自然之秀美與人文之深邃融為一體,堪稱江南園林藝術的璀璨明珠。

社內珍藏的漢三老碑,作為中華碑刻藝術中的瑰寶,不僅是中國現存最為古老的碑刻之一,更是歷史滄桑與文化傳承的見證者,被視為西泠印社不可多得的鎮社之寶,承載著無盡的文化價值與歷史記憶。

四照閣則以它的開闊視野與濃郁的文化氣息,成為了遊人眺望西湖旖旎風光、領略文化深邃內涵的絕佳所在。站立於此,仿佛能穿越時空,與古人共賞這方山水之美,感受那份超脫塵世的寧靜與淡泊。

此外,西泠印社內柏堂、竹閣、印廊等園林景點錯落有致,各具特色,它們或古樸莊重,或清雅脫俗,共同編織了一幅幅動人的藝術畫卷,為遊人呈現了一個充滿詩意與哲思的藝術空間。而華嚴經塔作為西泠印社的標誌性建築,其獨特的密檐式石塔造型在杭州眾多古塔中獨樹一幟,更是承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歷史記憶,讓人在觀賞之余,不禁沈醉於那份超然物外的寧靜與美好之中。

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西泠印社,正是以其深厚的歷史底蘊、豐富的文化底蘊、卓越的藝術成就、鮮明的建築特色以及廣泛的社會影響力,成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和傳承者。

坐落於孤山東麓的浙江西湖美術館,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內涵,它正是中國首所高等美術學府——國立藝術院的舊址所在。國立藝術院,這一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於1928年親手創立的殿堂,不僅是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搖籃,更是「美育代宗教」理念的實踐地。選址於風景旖旎的孤山,蔡元培先生深諳自然環境對藝術創作與靈感激發的重要性,使得這所學府自創立之初便浸潤於濃厚的藝術氛圍與文化氣息之中。

浙江西湖美術館 國立藝術館舊址 作者供圖

隨著歲月的流轉,國立藝術院歷經多次更名與調整,其辦學層次與規模不斷擴大,但始終堅守著對美的追求與傳承。直至1993年,這所歷史悠久的藝術學府正式定名為中國美術學院,繼續在中國藝術教育領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續寫著屬於它的輝煌篇章。

中國美術學院與孤山之間,歷經漫長歲月的洗禮,編織了一段難以割舍的情緣,這份聯系既深邃又恒久,它深深地烙印在學院的歷史脈絡、文化基因及當代發展軌跡之中。盡管學院的名字在歷史長河中幾經變換,校址也可能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遷移,但孤山,作為國美靈魂的棲息地與精神的源頭活水,始終在學院的歷史長卷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獨特地位。

白蘇二公祠 作者供圖

林社 作者供圖

中國印學博物館 作者供圖

除此之外,孤山還有眾多文化景觀點綴其中。始建於嘉慶三年(1798年)的白蘇二公祠,不僅是對唐代文豪白居易與宋代大詩人蘇東坡的深切緬懷,更是杭州悠久歷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篇章。而林社,作為對清代光緒年間杭州知府林啟的崇高致敬,這裏不僅銘記著他推動杭州現代教育事業的非凡成就,如創辦求是學院(後演進為浙江大學)、浙江蠶學館及養正書塾等,更是對他教育興國理念的頌揚。中國印學博物館,不僅是國內首個集文獻典藏、文物展覽、學術交流功能於一體的印學殿堂,更是傳承與弘揚中華印學文化的重要基地。浙江博物館孤山館區,則以豐富的歷史文物與藝術品展覽,為世人開啟了一扇通往浙江乃至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輝煌之門,成為了了解與探索這片土地深厚文化底蘊的絕佳平台。而清末著名學者俞樾的舊居俞樓,見證了俞樾及其弟子們在學術上的卓越成就,也承載了杭州豐富的歷史文化記憶。這些文化景觀交相輝映,共同編織了孤山獨特而迷人的文化氛圍。

俞樓 作者供圖

孤山,遠非僅僅山川之屬或西湖中的孤島,它是杭州這座城市的文化圖騰,是歷史深邃與現代活力交織的獨特瑰寶。在這片土地上,白居易的詩意、林和靖的高潔、文瀾閣的墨香、樓外樓的佳肴、西泠印社的篆刻藝術,更有巾幗英雄秋瑾之墓的凜然正氣,以及與中國美術學院的前身所承載的學術與藝術精神,共同繪制了一幅跨越時空、絢麗多彩的文化畫卷。

當我們踏上孤山之巔,眼前豁然開朗,西湖的美景如同精心布置的畫卷,緩緩鋪展在眼前,那一刻,心靈被一種難以名狀的情感深深觸動,仿佛與這片土地上的歷史與文化產生了共鳴。孤山,這座承載著千年歷史與文化底蘊的名山,已遠遠超越了其地理上的界限,它如同西湖上的一顆璀璨明珠,閃耀著耀眼而柔和的光芒,吸引著無數遊人與學者前來探尋與品味。在這裏,人們不僅可以領略到自然風光的秀麗,更能深刻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獨特魅力。(作者 楊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