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四川漢墓找到扁鵲醫書,為何讓「淡人」不淡定了?丨文化觀察

2024-05-07辟謠
封面新聞記者 閆雯雯 劉可欣 周琴
5月5日晚,CCTV-1播出【簡牘探中華】,聚焦天回醫簡,透過「實地探訪+實景戲劇+文化訪談」等多種方式,重現天回醫簡裏的故事場景,帶領觀眾一起探尋中華傳統醫學的發展歷程,感受中華醫者「極微極精,以觀死生」的審慎態度和仁愛之心。
「天回」是成都市金牛區的一個鎮。2012年,隨著一次石破天驚的考古發現,「天回」從此與一堆薄薄的竹簡緊密相連,組合成為一個專有名詞:天回醫簡。出土於天回鎮老官山漢墓的930支簡,超過2萬字,結整合8部經典醫學著作,涉及醫學理論、治法、成方制劑文獻等內容,構成了一個系統的醫學體系。其中,飽含著中國古代醫學工作者的集體智慧,也印證了傳說中扁鵲的真實存在。
特別令人驚奇的是,天回醫簡的8部醫書包含了一部內容較為完整的古方劑學專著——【治六十病和齊湯法】。書中所述的一百多個醫方表明漢代已經用上了「中藥復方」,其中部份藥物配伍,仍為現代醫家沿用,如治疝方與如今仍舊在使用的仲景桂枝湯,只有「谷」與「甘草」之別!
薄薄簡牘沒有想到,兩千多年之後竟能夠成為「明星」。從央視【焦點訪談】到各個新媒體、知識博主們,都不淡定了,【失傳2000多年的「扁鵲醫書」找到了!藥方子今天還能用!】【四川挖出醫神扁鵲墓葬,900多支醫書重見天日,專家:真乃神醫也】【扁鵲醫書被修復,網友的反應:扁鵲不是法師嗎?】【成都挖出扁鵲墓,失傳千年的上古扁鵲醫書重見天日?是炒作還是事實?】……一系列飽含熱情的探索,讓生活中保持冷靜、平糊,對外界刺激反應相對淡然的「淡人」們,開始集體考古。
天回醫簡出土(圖據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天回醫簡的出土,證明了名醫「扁鵲」的真實存在。關於扁鵲是否真實存在於歷史中,人們一直爭議不斷。而天回醫簡的出土,讓傳世奇醫的存在得到印證。天回醫簡究竟與扁鵲有何關系?在出土的醫簡中,共出現了六處「敝昔曰」的字樣。古時醫者多任職郎中、大夫,頭戴鷩冕,所以「鷩鵲」就成為了良醫的代稱。「敝昔」為「鷩鵲」的省寫。或許因為「鷩」字太復雜,後來人們便以音近的「扁」字來替代。經過專家論證,基本可以確定天回醫簡中的「敝昔」,指的就是歷史上的扁鵲。山東所發現的東漢畫像磚【扁鵲行醫圖】中,扁鵲便是如此形象。而這六處「敝昔曰」,或是為了強調醫簡的所有者為扁鵲學派的傳人。醫簡內容中所記載的「五色脈診」,也正是扁鵲所創的醫法,它奠定了後世中醫脈診學的理論基石。
四川古代醫學有多發達?光是漢代,就出了多位名醫:李柱國,被史家認為是中國校勘醫書第一人;涪翁,繼扁鵲、倉公後又一見於正史文獻記載的醫學家;郭玉,漢代醫療系統最高級官員太醫丞……據文獻記載,從漢代至明清,見諸文獻的四川醫家有1000余人,影響醫壇2000年,歷久不衰。
他們的成才,很有可能與曾被深埋在老官山漢墓中的天回醫簡有關。
2012年,扁鵲逝世兩千多年後,考古工作者從成都地鐵3號線的施工現場,發現了一些不同尋常的黑色「濕面條」。經過清理後更讓人驚喜的是,這些「濕面條」竟是失傳已久的扁鵲學派醫書。原來,此「濕面條」非彼面條,而是從老官山漢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簡。人們稱之為「天回醫簡」。與之配套的,還有一個完整的髹(xiū)漆經脈人像,是迄今中國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人體經穴醫學模型,證明兩千多年前的醫學已經有較為完整的理論和臨床體系。考古工作者推測,這或許是中醫教學中所用的「教具」。
髹漆經脈人像(圖據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經過紅外掃描可以看到,這件僅14厘米高的髹漆經脈人像,身上分布著縱橫復雜的經絡和百余個穴位點,背部還標有「心」「肺」「腎」「肝」「胃」等文字。漆人身上所描繪的經絡,與天回醫簡中的內容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這為研究上古時期針灸學術源流提供了極為難得的物證。
2012年之後,研究人員用了10年時間,解決了編連、識文等重難點問題,整理出【天回醫簡】一書,於2023年正式出版。
為什麽這樣專業的書籍會出現在成都?這並非偶然。
戰國秦昭王派李冰入蜀,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成都平原便成為沃野千裏的天府之國。而早在秦惠文王時,就開始「移秦民萬家實之」。這樣的「實蜀」政策一直延續到西漢晚期,為蜀地帶來了大量的人才。且秦、西漢時期蜀地社會安定,幾無戰亂。於是,蜀地自古以來就成為移民遷徙的重要目的地。除了從外地引進人才,西漢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建立「石室精舍」,開中國地方官辦學堂之先河,讓蜀地成為了堪比齊魯的文化高地。
實際上,在文翁入川的數年前,四川已經出了個司馬相如,除了同樣文采出眾的卓文君外,來自大理的張叔等人,也追隨司馬相如到了成都。【華陽國誌·蜀誌】中也不由感嘆:「漢征八士,蜀有四焉。」蜀地才俊能夠在朝廷征召之中,占據半壁江山。
社會穩定,文化發達,為蜀地吸納各類人才,包括醫學人才奠定了基礎。
天回醫簡的主人或也是順應了潮流,千裏迢迢,從齊魯來到蜀地。他攜帶的這些醫書和經穴漆人,代表了當時的主流醫學。有專家認為,正是天回醫簡主人的到來,讓蜀地的醫學人才「上桌吃飯」。
天回醫簡(圖據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除具有吸重力的人才政策外,四川豐富的中藥資源同樣功不可沒。
四川,被譽為「中藥之庫」,在中醫學界有著「無川藥不成方」的美譽。地跨中國地勢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海拔落差達到了驚人的7000多米,復雜的地形地貌和多樣的氣候條件,孕育了四川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中藥資源。
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數據顯示,四川擁有豐富的中藥資源,絕大多數為植物藥,種類多達9035種,其中86種被確認為川產道地藥材。這些藥材中,不乏以川、蜀、巴等命名的珍品,如川芎、川貝、蜀椒等。
部份藥材在漢代已經獲得了認可,如「蜀椒」不僅在天回醫簡中出現18次之多,在其他著名漢簡,如居延漢簡、敦煌醫簡也曾多次出現,說明當時已有道地藥材的概念。道地藥材是指經過中醫臨床長期套用優選出來的,產在特定地域,與其他地區所產同種中藥材相比,品質和療效更好,且質素穩定,具有較高知名度的中藥材。能夠使用道地藥材,對於醫生更具吸重力。
中醫藥是診療方式,也是歷史、文化的一部份。那麽我們應當如何傳承好、發展好中醫藥文化?
科學傳承中醫藥文化。中醫有「通理不通方」的說法,【天回醫簡】也是如此。古方的「理」還在,而「方」早已隨著社會的發展,得到了不斷的完善,從而在精細化、科學化上日益精進。「古方今病,不相能也。」哪能照搬古方而用呢?中醫藥始終都在不斷地與時俱進,適應自然與社會的變化。
積極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2016年裏約奧運會上,遊泳運動員菲爾普斯的背上驚現拔過火罐的痕跡。自此之後,拔火罐成為世界體壇的標配,足球明星C羅、內馬爾、本澤馬紛紛為拔火罐「代言」;前重量級拳王約書亞更是在拳王爭霸戰之前,選擇了拔罐作為主要的緩解和放松手段。不僅如此,針灸也得到了國際友人的認可。碧咸就曾嘗試過。中醫藥在疾病預防、治療、康復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是一種向世界傳遞中華民族生命智慧和哲學思想的方式,不論在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能對人們的健康作出巨大貢獻。
成都大運會期間,在大運村體驗中醫文化的外國朋友 圖據人民網
中醫是一種診療方式,更是一種代表了中華民族思想的哲學思維方式。中醫認為,人的病癥來源於內外因,內因即「喜怒憂思悲恐驚」,外因為飲食起居。內外兼調,才引出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概念:「養生」。而如何養生?【黃帝內經·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有記載:「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宦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 如此安然淡泊,不慕名利,也是中華民族歷代賢士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中醫藥的發展,絕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從一開始就有獨特的思想和體系,並且經過歷史長河的淬煉,傳承至今。堅定中醫藥文化自信,是歷史發展之必然,也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必然。
由此可知,天回醫簡的發現和利用只是一個開始。2021年12月,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名單出爐,四川成為西部地區唯一入選的省份,中醫藥文化正在不斷建設之中。藥香縷縷,歷久彌新。如何以古方之「理」帶動四川中醫藥發展?且看四川之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