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笛奏龍吟水,簫嗚鳳下空

2024-07-24辟謠

明唐寅【吹簫仕女圖】圖片由作者提供

【談文繹史】

如果要找出一種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植物,人們大概會在梅蘭竹菊和松柏牡丹等植物中爭論一番。如果要求這種植物同時還具有較高的實用性,那麽恐怕非竹子莫屬了。從竹簡、竹筆、竹杖、竹席、竹排、竹筍等物品,到箸、箕、笠、籠、篾、籃、笛、箭等帶竹字頭的字,在生活中竹簡直無處不在。可以想象,一位古代文人,在一個春雨天,於竹籬茅舍中吃過新鮮的竹筍,戴上鬥笠,拄著竹杖,走進細雨蒙蒙的竹林,聽聽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一個竹字,就可以涵蓋古人的衣食住行。難怪科學史家李約瑟認為,以中國文明為代表的東亞文明是「竹子的文明」。

在先秦典籍中,我們不難看到竹子搖曳的身姿。上古時最早的民謠之一【彈歌】說:「斷竹續竹,飛土逐肉。」上古時人們就用竹子做重要的狩獵工具。【尚書】說:「惟殷先人,有典有冊。」竹在商代就被用作竹簡,把寫字的竹簡穿在一起制成書,就是「冊」。殷商時用竹簡寫的書稱「竹書」,用竹簡寫的信稱「竹報」。在【詩經】中,直接或間接提到竹子的詩有十幾首。後來,竹子還被做成毛筆和紙。這些文明史上的大事,都有竹子參與的身影。

文人喜歡竹,因為它生而有節,主幹挺拔,寧折不屈。喜歡竹的文人甚至組團出現,魏晉有「竹林七賢」,唐代有以李白領銜的「竹溪六逸」。在宋代以後,以竹子喻君子成為人們的共識。蘇軾就是非常喜歡竹的一位大文人。他用大量詩文表達了對竹子的君子之風的傾慕。

竹子具有獨特的清幽之氣,人們還將它與佛教和道教關聯起來。佛教早期的寺院之一就被稱為「竹林精舍」。禪寺和道觀往往有竹。唐代的不少禪詩都愛描寫竹。如白居易的【北窗閑坐】:「虛窗兩叢竹,靜室一爐香。門外紅塵合,城中白日忙。」在小說【西遊記】中,觀音菩薩的道場就在南海落珈山的紫竹林。在晉代葛洪【抱樸子】中,仙人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他們往往有一把可以騎乘的竹杖。

竹不僅有剛毅的一面,還有文弱的一面。竹子俊美、秀逸,有「檀欒」「團欒」「綠玉」「秀玉」等美稱。【紅樓夢】中林黛玉就居住在遍植翠竹的瀟湘館裏,想不到除了竹子,還有哪種植物更適合林黛玉。竹子的外在形態和內在寓意,與林黛玉表面柔弱內心耿直的形象深深契合。

文人不僅自己對竹子傾慕,還把這種情感投放在了文學作品裏的武人身上。【三國演義】中被困麥城的關羽寧死不屈,他這樣說:「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身雖殞,名可垂於竹帛也。」關羽以玉和竹自喻,來表明自己寧死不降的氣節。

竹林下不僅有文人雅士,甚至還潛伏著武林高手。竹林是中國人心目中最浪漫的武俠故事發生地之一。比如在電影【臥虎藏龍】【十面埋伏】中,高手都是在竹子上行走。淩空飛舞、竹林穿梭,俠客的風度躍然而出。

在文學、書法、繪畫、音樂中,竹都是重要的表現物件。

作為制作樂器的重要材料,竹與音樂密不可分。中國傳統的吹奏樂器和彈撥樂器多是用竹制造的。相傳「女媧作笙簧」;【列仙傳】記載,春秋時蕭史善吹簫,能作鳳聲,引鳳凰止於其屋;晉代以「絲竹」為音樂代稱,並有「絲不如竹」之說;唐代將樂師稱為「竹人」。

據說,在火藥發明之前,「爆竹」真的是以燃燒竹子的方式來發出劈裏啪啦的爆炸響聲。清代翟灝【通俗編】說:「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有學者推測,中國古代竹制樂器可能就是從燃竹開始。竹子燃燒時,竹節內空氣膨脹,沖破竹筒,發出響聲,形成簡單的原始音樂。古人或許由此得到啟發,發明了簡易的竹子樂器——竹笛。

中國竹樂器種類繁多,【周禮】中就提到「龠」「簫」「篪」「管」等多種竹樂器。目前,中國僅笛子類別樂器就有許多種,如長達數米幾人合吹的巨笛、短至四五厘米的口笛、僅有一個吹孔的吐良、成對吹奏的雲南基諾族的尼貝等。

唐代稱笛聲為「龍吟」,稱簫為「鳳簫」。以龍鳳稱笛簫,可見這兩件竹樂器在諸樂器中的地位。李白【宮中行樂詞八首】詩雲:「笛奏龍吟水,簫嗚鳳下空。」其實,簫和笛在吹奏方式上明顯不同,笛子要橫著吹,簫要豎著吹,而且簫音量較小,音色輕柔,比起笛子的音色,更有一種幽怨之意。相傳在當年的垓下之圍中,張良就用簫勾起了楚軍將士的思鄉之情。篪也是一種需要橫吹的樂器,但是開口在管的中間,吹奏時持管的方式有點像在舉杠鈴。

羌笛是唐宋時塞外常見樂器,羌笛幽咽的聲音往往與「楊柳」「幽怨」「肅殺」相聯系。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等。

尺八是中國古代吹管樂器,因其長度而得名。唐代傳入日本,後來尺八在中國失傳,以致許多人都把它視為日本樂器。中國古代還稱尺八為「簫管」「豎笛」「中管」。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濫竽充數」中的「竽」,也是古代一種吹簧樂器,在戰國至漢代廣泛流行,至宋代失傳。

目前,中國除了笛、簫等人們比較熟悉的竹樂器,還有不少竹樂器,如在彜、苗、哈尼、傣等少數民族地區有巴烏、蘆笙。民間還流行竹筒、小竹哨等竹樂器。四川是竹子重要產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川竹琴,因采用竹制竹筒和簡板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

從牛背上牧童的竹笛,到苗族村寨的蘆笙,再到現代樂團的創新竹樂,竹鳴聲聲,流韻千年。

(作者:焦姣,系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重慶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

來源: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