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法帖之祖」【淳化閣帖】:百家墨寶齊鳴千年

2024-07-24辟謠

中新網蘭州6月2日電 (記者 馮誌軍 高瑩)「永和九年,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中國孩子徹夜難眠的「考試必背」,但其書法真跡已無處尋覓。甘肅省博物館所藏國寶級文物【肅府本】,在「書聖」的「家書友信」中,探出一條中國書法藝術溯源之路。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經典的標誌性符號,書法藝術從古至今備受中國人尊崇和喜愛,「藏墨寶」也成為一項悠久傳統。宋太宗趙光義就曾命人將其所藏墨寶編纂成法帖,成就了中國首部大型名家書法集帖【淳化閣帖】。

作為甘肅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已擁有400多年歷史的【肅府本】是目前中國現存【淳化閣帖】中,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影響力最大的一部刻石。其石高27.8至34厘米,寬36.5至40.5厘米,厚6至8.7厘米,大都兩面刻文,每塊刻石重量在三五十斤不等。

3月29日,甘肅省博物館所藏國寶級文物【肅府本】吸引遊客參觀。李亞龍 攝

「無論是‘秦篆’‘漢隸’的堅實發軔,或是占據一半以上內容的王獻之、王羲之書法藝術的‘空前絕唱’,在【肅府本】中均有真跡示人。」甘肅省博物館網絡中心主任、副研究館員李延強接受中新社、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表示。

【淳化閣帖】是由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命人將內府所藏包括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103家共420篇書跡,編纂成法帖。該帖是中國第一部大型名家書法集帖,其中不乏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王獻之、王羲之等名家,以及漢章帝至唐19位帝王的書法,因而被譽為「法帖之祖」。

據【甘肅省誌·文物誌】記載,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元璋給其第十四子肅莊王朱楧賜宋本【淳化閣帖】一部,秘藏肅府內庫。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肅憲王朱紳堯邀請當時全國金石木刻的頂級匠工溫如玉、張應召摹帖上石,歷時七年完成,共刻石144塊,名為「肅邸淳化閣帖刻石」,並建專館珍藏。

「【淳化閣帖】木版刻成後,只拓印了不多的帖本以賜皇戚近臣,不久即毀於火災。那些初印即成絕版的帖本遂身價大增,重金難覓。至元代,【淳化閣帖】真本已成罕見的稀世珍寶。」李延強說,【肅府本】也稱「蘭州本」,一共是10卷,分為帝王、名臣、名家等。

3月29日,甘肅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肅府本】。李亞龍 攝

「中國的書法藝術,至宋代進入空前的興盛期。而書法史上對後世影響巨大的‘帖學’,也大盛於宋。」李延強說,【肅府本】是正統中國書法藝術的宋拓珍本,加之彼時全國金石篆刻領域一流專家主持,以及堅毅溫潤的陜西富平石,雕刻刀路齊平規整,字態傳神,筆鋒到位,深受歷代書法家追捧。

李延強認為,如果沒有【淳化閣帖】存世,可能如王羲之等諸多中國書法大家的真跡已蕩然無存,從書法藝術角度來說,它是眾體皆備,名家盡聚,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對中國書法藝術的延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目前,因甘肅省博物館展陳條件所限,【肅府本】百余塊刻石中,僅有王羲之、張芝等3塊最具代表性的刻石常態化展出。待今年底,該館改擴建工程完工後,其所藏142塊刻石將集中亮相,讓更多書法愛好者領略中國書法藝術行程中鮮為人知的「驚鴻一瞥」。

3月底,甘肅省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中心內,工作人員對【肅府本】仿刻石進行拓片制作。李亞龍 攝

李延強說,幾年前,甘肅省博物館對【肅府本】進行了出版,但由於平面載體難以呈現入木三分的書法藝術,目前正在申報數碼化保護專案,希望用三維數據采集等科技手段,去分析和還原當時書寫過程中,深淺不一的筆觸情愫,再透過喜聞樂見的方式把它傳遞給年輕人。

甘肅省博物館文物保護中心修復師張文軍說,為更好體現出該文物書法的紋樣和特征,將傳統書畫保護修復技藝傳承給年輕一代,該館不久前開展了「師承制」的傳拓制作等保護與修復技藝研修課程,以仿刻的【肅府本】為活化利用載體,讓更多年輕人了解最古老的刻碑技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