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上海乍暖還寒,要不要「春捂」?「捂」得不對,反而容易生病

2024-03-12辟謠

驚蟄節氣已過,意味著已經到了仲春時節。不過,最近上海乍暖還寒,晴雨相間,早晚溫差也不小。這個時候,很多人遵循「春捂秋凍」的「老法」,裹緊冬衣,「捂一捂」。

「春捂」確實有一定的道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捂」是順應春天陽氣生發的需要,可以更好地保護身體陽氣;而且在氣溫變化較大的初春,過早脫掉厚衣容易受寒生病。但一味地「捂」,也不利於健康。

有的部位要「捂」,有的不用「捂」

「春捂」的目的是抵禦寒氣入侵,但在實踐中,並不是穿得越多越好。

一方面,不建議「捂」頭。

頭為「諸陽之會」,是人體陽氣最盛的地方,適當的寒可以刺激頭部血管及神經,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保健作用。經常用冷水洗臉或冷毛巾敷面幾分鐘,還能提高免疫力,有助於預防感冒。

隨著氣溫提升,有些家長仍給孩子戴著厚厚的帽子「捂」頭,這不利於孩子適應新氣溫。不過,由於個體差異,對那些低齡孩子或者慢性疾病患者,保持頭部的「寒」要有度,在陰雨天、大風天,可以用薄帽子、涼帽等逐步換下棉帽。

雖然不建議「捂」頭,但要註意頸項部的保暖。保護好這裏,能避免風邪侵襲。所以,絲巾很適合春天,既美觀,又保暖。

另一方面,「捂」講究「下厚上薄」,腳、肚、背是三個需要重點「捂」的部位。這是因為人體下部的血液迴圈較上部稍差,容易受到冷空氣的侵襲。

腳是全身血液迴圈的末端,本身就容易寒,一旦受寒,更容易導致病毒、細菌入侵。所以,春天要保持腳部暖和,不要過早換上單鞋。捂肚主要是保護肚臍,溫暖此處能夠鼓舞脾胃陽氣。對兒童、老人以及有腸胃慢性病的人群來說,尤其要註意肚臍部位的保暖,避免因受涼而引發腹痛、腹瀉。保持背部溫暖則能降低受涼感冒的概率。

不是「捂」得越熱越好

要註意的是,「春捂」的原則主要適用於兒童、老人等體質虛弱或抵抗力弱的人群。對青壯年,尤其是體質偏燥熱、濕熱的人來說,就不一定要「捂」了。

而且,「捂」的結果不是越熱越好。每個人的體感不同,「捂」的程度應該以自身感覺溫暖又不出汗為宜。

具體來看,如果「捂」的時候不覺得咽幹舌燥、身體也不出汗,即便氣溫稍高,也不必著急減衣;如果「捂」後身體出汗,那就建議早點換裝,「捂」出汗反而容易感冒。

對於不會表達的幼兒,家長可以透過摸後背來判斷「捂」的溫度是否合適——幹燥溫熱比較適宜,若出現汗津津的情況,說明「捂」得太過了,建議適度減衣。

此外,春天早晚溫差大,不論是否「捂」,都建議采取「洋蔥式」層疊穿衣:內層選擇柔軟、透氣吸汗的內衣;中層選毛衣等較為保暖的衣物;外層選擋風的夾克、風衣等。這樣既能抵擋早晚涼風,又方便根據溫度隨時增減。

「捂」到什麽時候?

有老人說,「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所以要「捂」到端午節後。這並不準確。

事實上,「春捂」並沒有具體的時間規定,一般根據天氣決定。多名醫生建議,是否要結束「春捂」,可以參考「815原則」。

所謂「815原則」,主要看兩個溫度:

當晝夜溫差大於8℃或以上時,需要「捂」。此時,可以透過「洋蔥式」穿衣法,早晚「捂」,白天氣溫升高時脫去外套,避免出汗著涼。

當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並且保持相對穩定,那就不必再「捂」,就能換上輕便的衣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