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只能說端午安康,不能說端午快樂的說法背後

2024-07-10辟謠

在端午節期間,辟謠平台更正了一些說法。其中最主要更正的就是「端午節只能祝安康,不能祝快樂」的說法。這種說法的出處是自媒體上的一篇文章,稱「非遺專家楊廣宇教授」介紹,「端午節是個悲傷的日子,因為屈原、伍子胥、曹娥都投了江,所以這一天只能說安康,不能說快樂。」其實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而所謂「非遺專家楊廣宇教授」也查無此人。辟謠是必須的,但這種說法的背後似乎隱藏了一些問題。

聞一多在【端午考】【端午節歷史教育】中提到,吳越地區的先民以龍為圖騰,每年在端午這天,進行盛大的圖騰祭祀,這一習俗慢慢演變為賽龍舟。端午節最初是民間崇拜,而非紀念屈原等人。所謂紀念屈原投江,是後來附加的內容。在民間流傳的說法中,端午節紀念屈原的說法最為廣泛。經過一些媒體的宣傳和擴散,人們就知道這種說法了,甚至端午節吃粽子都有一定的文化意義,並不能被等閑視之。但端午節古人就在過,並不只是屈原投江之後才有的。詩聖杜甫寫【端午日賜衣】:「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寫這首詩的時候,他剛被拜為左拾遺,得到皇帝的賞識,覺得非常榮幸,而皇帝又賜給他名貴的宮衣,他的心情應該是十分快樂的。陸遊寫【乙卯重五詩】:「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端午這天,他吃了兩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枝。依舊俗,又忙著儲藥、配藥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來,有身體安康的內容,當然也是快樂的。連同唐朝的皇帝李隆基都寫詩說端午的快樂,他在【端午三殿宴群臣並序】中寫到「嘆節氣之迴圈,美君臣之相樂。」可以說,無論是君還是臣,都有端午快樂的認識,而不僅僅是端午安康。

破除了對端午安康說法的迷信,就應該深究這種迷信背後的真相。節日本身是一種文化的表現,在特定的節日裏會有特定的活動,還有特定的吃食。在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節日文化,因為大多數人都是農民,靠種地謀求生存,大多吃不飽穿不暖,整天辛辛苦苦種地,要在節日裏放松一下身心,吃一點好吃的,以更飽滿的體力和精力投入勞動。至於節日文化到底是怎樣發展起來的,每一個節日到底要紀念什麽,人們大多不去推測,也不去深究,只是按照傳統的說法來做,甚至只是為了吃點好吃的,為了休息,雖然有很大的功利內容,但人們都這樣做,也就可以傳承節日文化了。不過,人們容易迷信節日文化,甚至要給每一個節日加上迷信的說法,增添祝福的話,而這樣的話往往能夠擴散很快,就像謠言一樣迅速擴散。當人們聽這類謠言多了的時候,就會信以為真,就像某個人說的那樣,「謊言重復一萬遍就是真理」。對端午安康說法的迷信也是這樣產生的,只要有人進行了一番所謂的考證,得出了這樣的說法,人們就會盲目相信,而不去考察是誰說的,也不去考察這種說法有沒有根據。畢竟人們不是歷史學家,也不是文化學者,沒必要去考證這些所謂的細枝末節,就盲目相信了,甚至只是迷信,也要那麽說。

或許,大多數人都有迷信情結,迷信神靈,迷信權威,迷信節日文化,迷信某些說法,迷信群體性的盲動,甚至迷信自己。尤其在節日文化裏面,人們經常迷信那些固定的說法,認為一定有道理,加上一些所謂專家或學者的考證與渲染,就真的出現了新的迷信,而這樣的迷信說法又經過媒體的宣傳與擴大,尤其是自媒體的宣傳,容易引發社會效應。人們盲目迷信所謂的專家說法,顯得自己有學問,有文化底蘊,其實恰恰傳播了謠言,被人牽著鼻子走,甚至產生了某種「強迫癥」的癥狀。節日文化被資本滲透之後,成為資本賺錢的工具,於是就有了很多節日裏的固定說法,而一些所謂的專家或學者要人們迷信某些說法,本身就有帶動和刺激消費的作用,是資本在做推手,要把人們引向消費。如此一來,人們迷信節日文化的錯誤並沒有得到糾正,反而因為某些說法而被強化了,甚至變得有些被強迫了,還不知道。盲目迷信和尊崇所謂的節日文化,往往會陷入資本編織的圈套,不能自拔。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資本並沒有教育人們的義務,也沒有幫助人們破除迷信,反而讓人們更加迷信,因為大多數人都迷信之後可以促進消費,看看很多迷信活動促成的迷信產業是如何蓬勃發展,如何賺錢,就知道人們為什麽會迷信「端午只能祝安康」的說法了。人們應該做回自我,不要接收被灌輸的資訊,也不要被他人的意見左右,只有破除迷信,才能樹立獨立自主的人格,才能獲得好的發展。但願「端午只能祝安康」的說法少一些,也但願人人都不信這類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