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剛入行的藥店老板,低價賣藥遭廠家「警告」,甚至直接斷供!別人賣17元的藥,他賣7元

2024-06-18辟謠

每經記者:金喆 陳星 每經編輯:盧祥勇,魏官紅

入行剛一年的陳青(化名)怎麽也沒想到,自己會被認為在「背刺」同行。他經營的藥店被一些藥廠、商業公司列入黑名單,如今又收到部份藥企發來的「維權通知」。

陳青感到很委屈,因為知道單體藥店生存空間較小,他和團隊一開始就沒走傳統藥店的經營模式,而是依托第三方采購平台的貨源線上上進行低價銷售。比如某品牌藿香正氣水,平台官方店賣17元,他賣13元;厄貝沙坦片,平台官方店賣17元,他賣7元。

線上平台與線下藥店有價差,並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今年1月,國家醫保局發文要求各地聚焦「四同藥品」(指通用名、廠牌、劑型、規格均相同的藥品),將原生的掛網價格與監測結果作比較,排查發現顯著偏離監測結果的異常值,督促引導企業糾正不公平高價、歧視性高價。

半個月前,【關於開展「上網店,查藥價,比數據,抓治理」專項行動的函】引起醫藥流通行業高度關註,網傳函件提到,「網絡售藥平台資訊透明、方便比價、一些領域競爭充分,藥品價格具有一定參照意義。經研究,決定開展專項行動,在藥品價格監測中引入網絡售藥平台藥品‘外賣價’‘小時達’‘即時達’‘限時達’等當日同城即時配送模式價格作為錨點,比對其他渠道藥品價格」。由此,各大藥廠、相關概念股「風聲鶴唳」。

陳青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從官方開放網絡銷售,到現在發文支持線上線下比價,目的都是讓老百姓買到便宜的藥品,但沒想到藥賣得便宜反而惹了麻煩,更沒想到部份上遊廠家和商業公司發來「警告」甚至直接斷供。

零售藥房遭同行「背刺」

自5月下旬以來,陳青收到越來越多廠家的「控訴」。有些會讓他「幫忙下架」商品,有些直接轉過來一張言辭頗為犀利的告知函。

他向記者展示了一封湖南某藥廠發來的【關於互聯網銷售維權通知】。該通知顯示,公司調查發現其生產的產品線上展示混亂、侵權現象嚴重,公司從未授權任何一家商家線上上銷售和展示⋯⋯即日起開始督查公司所有產品擅自線上上銷售行為。

陳青經營藥店的時間不長,選擇在長沙「入行」有幾個原因:零售藥店行業有著「藥店湘軍」的說法,長沙不僅是老百姓、益豐藥房的大本營,也是零售藥店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陳青的藥店處在「藥房叢林」中,附近有60多家藥店,其中包括16家益豐藥房、17家老百姓和10多家千金藥房。

作為新來者,陳青的藥店幾乎沒有優勢,單體藥店在藥企面前本身就沒話語權,新藥店短期內也拿不到醫保定點資質。經過討論,陳青決定走差異化路線,集中精力做線上業務。幹了近一年,目前線上業務占了藥店60%以上的收入,如果沒有這部份作為支撐,門店根本開不下去。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陳青在某線上平台銷售的多款藥品價格低於同行30%以上,少部份近效期藥品更便宜,在原價基礎上打了1至3折。

陳青說,線上的「生存法則」相對簡單,消費者敏感的就是真藥和價格。他們主要從藥師幫這樣的第三方平台采購常用OTC(非處方藥)。第三方平台采購對於單體藥店來說很友好,一是搜尋方便,資訊展示透明;二是配送便捷,物流資訊及時更新,方便跟蹤;三是采購數量基本沒什麽限制;另外,讓單體藥店有了價格優勢。

實際上,如果是單品大批次進貨,找醫藥商業公司會有一些優惠政策,相對來說比較劃算,這種適合連鎖公司,而單體藥店進貨品種太散,都是小批次、多品種。「去年某品牌的口罩,我們進貨8塊錢一包,餓了麽上賣3.5元;‘小葵花’進價8塊,美團上9塊錢一大堆,這怎麽比得過?第三方平台就成了單體的‘集采’平台。」陳青說。

記者了解到,在某藥品B2B平台,一主流品牌的氯雷他定采購價中位數為6元,近效期的在5元左右。在B2C平台和外賣平台,該藥品單價最低為9元,但線上下藥店,售價大多在18元以上。

「別看這些細節不起眼,都是決定藥店資金周轉、影響利潤的關鍵。」陳青指著門店一墻角處堆了1米多高的貨品說,去年這款OTC藥物線上上賣得不錯,生意看起來紅火,結果沒什麽利潤,「錢去哪了?都壓在倉庫(產品)了」,還好線上業務相對順利,沒想到又「刺痛」了同行。

這幾天同行都在討論藥品比價,陳青不斷收到來自藥廠的「通牒」,不讓掛網銷售,他也覺得很無奈。

單體藥店更難了

一盒在藥店賣22.5元的人工牛黃甲硝唑膠囊,「外賣」平台只要6.9元。在長沙經營藥店20多年的李老板不禁感慨,鋪天蓋地的比價訊息對藥店的利潤空間影響很大,藥店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但他也沒想到,「刺痛」他的是陳青的單體藥店,他倆既是同行,也是老鄉。

李老板的藥店在長沙西站附近。但與陳青不同,李老板入行時趕上了藥店紅利期。20多年前,這裏是長沙城西的主要交通樞紐,去往張家界、常德、吉首等湘西地區都在此中轉,背後有大片居民區,人流量很大。

這間守著「黃金位置」的藥房,成了李老板發家的「根據地」。在七八年前巔峰期,藥房每天營業額都超過2萬元,靠著藥房賺錢還買了一棟樓。但現在一個月下來不到10萬元,毛利也很低。

李老板不禁感慨,幸虧當時買了樓才省了現在的藥房租金。另外,人工成本也算有優勢,單體藥店要求有兩名執業藥師,李老板和妻子透過考試拿到從業資質,只需再請一名員工就能運轉。

政策監管越來越嚴,競爭環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周圍的藥店從4家變成了30家,大部份還是頭部連鎖,很多藥的零售價比李老板的進價還低。而且連鎖藥店引流的花樣多,營運效率高,他沒有開通外賣服務,也沒有進行會員管理,只能看著客戶流失。

李老板覺得自己也在「與時俱進」營運門店。去年李老板的藥房成為門診統籌藥店後,吸引了一批慢病顧客,但普藥、集采品種幾乎沒利潤空間,有時甚至是虧本賣。不過,他覺得這些顧客形成購買習慣以後,總會帶動其他藥品的銷售。

這幾天大家都在討論藥品比價,李老板卻有了退休的想法,打算再堅持五年就關店養老。隨著屬於單體藥店的輝煌時代謝幕,藥品零售的規則也在資訊差被打破後重構,龍頭藥房的市占率有望進一步提升。

大型連鎖藥房已是賠本賺吆喝?

對於陳青這樣的小藥店老板來說,線上是一個突圍和生存下去的渠道。但對於已線上下占據規模優勢的大型連鎖藥房而言,線上是一個利薄但又不得不參與的賽道。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一連鎖藥房曾在某地開設了一家旗艦店。但在首日開業活動上,進店選購藥品並成交的消費者屈指可數,取而代之的是絡繹不絕的外賣騎手。門店經理高興不起來,據前期測算,線上上平台每成交一單,交給平台的各項費用總計約為成交額的20%,加上需要低價獲取流量,毛利率極低。

正是因為線上渠道的沖擊,這家旗艦店的實際面積如今已縮減至初設時的一半,另一半租給別人開中醫館了。

因此,當看到前述函件時,大型連鎖藥房的老板們心裏一涼。這不僅意味著線上渠道「打到了家門口」,更是要將自家的武器庫搬出來一一比拼。在某連鎖藥房看來,對標「即送價」,不僅是國家醫保局有史以來的首次,也是國家部委第一次將外賣、電商平台的商品定價作為監管依據。

全國工商聯醫藥業商會專家晁寧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客觀來說這屬於市場化的基本手段,有利於提升行業的規範度,對行業來說長期利好。他提出,該函件並未要求線上線下同價、院內院外同價,本質上還是在尊重市場經濟主體的前提基礎上,透過推動系統監控、數據治理,給予消費者更多的知情權、選擇權,同時能夠針對異常價格進行更為及時、合理的管控,從而進一步規範市場行為。

該函件出台前,部份地區醫保局已陸續開通「醫保價格通」系統,已實際開展了藥價比對工作,線上藥品價格也納入了參考比較範圍。晁寧說:「可能很多業外人士認為賣藥很賺錢,但從上市連鎖藥房企業的財報可以看出來,其實這些企業的利潤率並不高,凈利潤常年都是個位數,而小藥店和小連鎖藥房未來生意更難做。」

記者註意到,以2023年年報數據為例,幾家頭部企業的毛利率和凈利率已經出現分化。其中,2023年,一心堂實作毛利率33.00%,凈利率3.22%;老百姓毛利率為32.55%,凈利率為5.01%;益豐藥房毛利率為38.21%,凈利率為7.00%;大參林毛利率為35.90%,凈利率為5.02%。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多家醫藥零售頭部企業均表示影響有限或長遠來看利好行業,但資本市場的反饋並不樂觀。5月29日至6月14日,大參林收盤價跌幅約14.34%,老百姓收盤價跌幅約10.58%,益豐藥房收盤價跌幅22.69%,一心堂收盤價跌幅20.02%。

藥價將在相互博弈中走向合理

實際上,無論是醫保局約談一心堂,還是出台線上比價檔,初衷都是督促藥價回到合理範圍,維護醫保基金的安全使用。

晁寧認為,線下藥店怕的不是跟線上渠道比價,而是擔心按線上價格「一刀切」,用線上最低藥品價格作為參考,忽略不同地區之間的成本不一致而導致的合理藥價差異。

在他看來,如果完全將線上藥品價格作為門診統籌藥店醫保藥品零售價的參考,有片面之處。「平台在建立之初,會砸錢吸引流量、培養消費習慣,這才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大促、返券等優惠。因此很多平台上的藥品超低價,是平台補貼或引導而來,不是正常的價格形成機制。」

中信證券陳竹團隊在研報中指出,部份藥品線下實體藥店售價比線上更貴,原因可能在於兩個方面,一是線上平台競爭加劇,采取如返利、滿減、優惠券等方式促銷;二是由於實體藥店營運成本較高,需要付出較高的人員薪資(如線下門店多配有執業藥師)和房屋租金、水電費。陳竹團隊認為,嚴格監管線上線下藥店藥價,並不是簡單地要線下藥品價格和線上完全相等,或是一味尋求低價,而是發揮市場作用,消除資訊差帶來的價格歧視,讓實體藥店、網絡藥店在實作合理盈利的同時,確保消費者享受到藥店特有的用藥服務。

晁寧也強調,不管是此前的一系列政策還是本次專項行動,初衷都是維持合理藥價。「一些藥廠已經認識到網上不合理極端低價藥品的危害,開始主動作為,整頓自身的藥品供應渠道。所以長期來看,最終藥價一定會回到合理水平,既不會出現不合理高價,也不會出現極端低價,而是在相互博弈的過程中最終走向合理。」他建議,在尋找合理藥品價格的過程中,真正讓市場成為主導,政府適時做好規範和引導,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實作既定政策目標。

一位不願具名的連鎖藥房高管則對記者表示,這一事件沒有改變藥房生意的本質,整體上看,國家醫保局各項政策方向是支持更規範的企業、更規範的市場主體能夠得到更持續的資源支持,對於頭部連鎖來說,可以做的就是全方位加強醫保合規管理。

記者 |金喆 陳星 編輯 | 盧祥勇 魏官紅 蓋源源

校對| 湯亞文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特許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映像等使用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