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儒家的本質是什麽?

2024-03-28國風

一切宗教,包括道教、佛教、印度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與儒家一樣,目的都是教導人們,要默默承受現實生活中的種種苦難,心甘情願接受現行社會秩序,遵紀守法,安分守己,逆來順受,不要造反,同時虛設一個美好的理想世界,給予人們心靈的寄托和慰藉,本質上都是為了保障社會秩序穩定,維護統治階級統治的工具。這就是儒家學說又被稱為儒教的原因。

人為什麽會信教?任何宗教信徒孜孜不倦地修煉,其夢寐以求的目的,都是為了讓自己的靈魂在脫離肉體之後,能夠脫離苦海,獲得快樂和自由,得到永生。要實作這個目的,必須滿足一個前提,即:靈魂是不滅的,是可以離開肉體而單獨存在的。靈魂會不會滅,活著的人不知道答案,死了又無法回來告知答案,因此,這個前提是無法驗證其真偽的。宗教需要的是相信,而不是邏輯推理和科學求證,因此,宗教具有感性或非理性的特點。

從科學角度來說,有很多事物是無法證明或證偽的。不單單是佛教,任何宗教都是自相矛盾的,都是無法用科學來證明的。上帝有沒有?天堂有沒有?生死輪回有沒有?誰能拿出證據來呢?沒有任何人能夠證明,都是宗教經典自說自話的。如果非要證明,那只有人死了以後才知道答案,可是,死了又怎麽回來告訴活著的人呢?死無對證。任何宗教都是一種價值觀、一種文化、一種哲學、一種上層建築,都是治國的一種工具。宗教不需要講科學,只需要講教義,別人不信沒有關系,有信徒信就行。宗教只存在信與不信的問題,不存在真與假、有與無、對與錯的問題,信則有,不信則無。

儒家與宗教的區別在於,儒家主張服從現世的君王,宗教則主張相信天上的神。實際上,它們都是心靈雞湯、極易重度上癮的心靈止痛藥、精神毒品。墨家則與之相反,站在平民的立場上,主張維護平民的利益,反對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因此,不被統治階級所容,很快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裏。

儒家為了穩固等級制,宣揚儒家道德觀念,推出了一系列道德術語,如:

義:原指「宜」,正義,即行為合於「禮」。

禮:克己復禮,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西周)等級制度要求,達到貴賤有序。孔子主張恢復周朝的禮樂制度:禮就是分封制、宗法制下的奴隸社會等級制度,樂就是音樂符合相應的等級。

等級秩序:

(一)社會秩序:家、家族、家國。

(二)社會倫理:內外有別、上下有序。

為什麽國家是由國和家組成的呢?國家,家國,家是最小的國,國是最大的家,國是大家的家,國是放大的家,沒有家哪有國,沒有國哪有家。中國人歷來把家與國緊密聯系在一起,體現了濃厚的家國情懷。現代化使中國的家族倫理失去社會基礎,家國情懷逐漸變得淡漠。與我們相比,西方人的國家就是一個地理概念,跟中國人的國家概念完全不同,西方人的家族倫理和家國情懷非常淡漠。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儒家的禮,強調有等差的仁愛,尊卑有序,等級森嚴,主張等級內的親愛,即禮,實作等級和諧,君王掌握政權,宗教不能幹涉政治,不主張民主和言論自由,實行溫和的專制,有限制的獨裁。

智:同「知」,道德範疇,人的行為規範知識。

信:誠信。

恕:寬恕、容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認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也不能施於人。

忠:忠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仁義禮智信」,乃人生五德、五常。

仁者,人二也。指在與另一個人相處時,能做到融洽和諧,即為仁;

義者,人字出頭,加一點。在別人有難時出手出頭,幫人一把,即為義;

禮者,示人以曲也。己彎腰則人高,對他人即為有禮。敬人即為禮;

智者,知道日常的東西也。智就是智慧。把平時生活中的東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信者,人言也,就是信守承諾。古時候沒有紙,經驗、技能均靠言傳身教。那時的人們純真樸素,沒有什麽花花腸子,故而真實可靠,言而有信。

孝:孝道,不僅僅是順從,更是責任。孝道的本質不是為了磕頭請安,而是為了保證家庭和諧,人口繁衍。

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

孝悌是仁的基礎。

【論語·子路】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與人和諧相處,卻不會盲目附和,小人表面附和,卻不能真正和諧相處。儒家的和而不同,真正強調的重點在於和,而不是不同。

儒家主張建立宗法專制(人治)社會,核心思想就是服從,強調忠君愛國,尊卑有序,皇權至上,不主張民主和言論自由。帝王實際上都是乾綱獨斷的主,需要的是百依百順的奴才,容不下奴才恃寵而驕,恃寵而驕必定會導致有恃無恐,容不下驕兵悍將,容不下拉幫結派,也容不下剛正不阿。皇家威嚴不容觸碰,以下犯上就是死罪。帝王一怒,伏屍百萬。忠臣、寵臣、奸臣、酷吏都是帝王治國所需要的工具。儒家最看重德,德的核心就是謹遵禮制,即:守禮制的人就是君子,不守禮制的人都是小人,有才無德是小人,有德無才是君子,德才兼備是聖人。儒家的目的就是要讓國民都成為謹守禮制的君子。

儒家,表面上看起來是談道德,實質上是君王治國理政之道。

孔子家族歷經兩千多年而長盛不衰,不管朝代如何更叠,其家族永遠穩保榮耀與地位。每當改朝換代,率先俯首稱臣的總是衍聖公。

楊誌為什麽不能進入族譜?因為楊誌反過朝廷,即使被招安了也不能入族譜。

西方崇尚個人自由主義,中國強調穩定和集體主義,哪個更好?

儒家重陽,道家重陰。

「四書」 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除了【周易】,這些書主要講如何調整人際關系的儒家道德規範,並不是經世濟民的真學問。科舉制度下培養出來的讀書人只會尋章摘句,引經據典,一輩子皓首窮經,滿腦子仁義忠孝,卻沒有根,沒有真正悟道。朱元璋為何要批評大學士宋濂?朱元璋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自學成才。宋濂祖籍義烏,遷居浦江,明朝開國文臣之首。朱元璋批評宋濂:「雖博通古今,惜乎臨事無為,每事牽制弗決。若使爾檢閱則有余,用之於施行則甚有不足。」

顏回死讀書,最後貧病而死,最孝順孔子,最懂孔子的思想,孔子最喜歡。子貢是巨富,儒商鼻祖,守孔子墓6年,是政治家,曾任魯國、衛國的丞相,是最能幹的弟子,卻常挨孔子批。

【大學】講什麽?【大學】講的是一個字:善。

(一)三綱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尚書】記載了儒家的治國方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意思是人心難測,道心微妙,行事貴在求精專一,治世貴在恪守中道。

儒家的政治理想是賢能政治,大同世界。【禮記·禮運·大同篇】是這樣描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