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道家創始人老子 ,學識淵博,洞悉世事,留下千古名篇

2024-03-28國風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字伯陽,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與莊子並稱「老莊」。

老子曾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01、未出生 ,先喪父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陳國人,公元前571年出生於陳國苦縣,大約長孔子20歲。

當時,老子的父親老佐是宋國的司馬。楚國攻宋,老佐在守彭城督戰時被楚軍魚石部下放暗箭射中,不幸墜馬身亡。

宋軍群龍無首,潰不成軍,四散逃竄。老佐眷屬正處宋營軍帳中,有數名侍女、十數家將、數十侍衛。

忽聞老佐陣亡,又見敵軍如潮湧來,眾家將急忙駕車,保老夫人且戰且逃。

一行人繞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見宋都,卻來到了陳國相邑。正行之時,老夫人突覺腹中疼痛。

她已有七個月身孕,此時兵敗,老夫人又有喪夫之悲,亡心中焦慮,以至腹中胎動,疼痛難忍。

家將忙停車於路旁,奔至村中尋一老婦前來。不過幾刻時光,一個早產男嬰出世,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

老子初生時體弱而頭大,眉寬而耳闊,目如深淵珠清澈,鼻含雙梁中如轍。因其雙耳長大,故起名為「聃。

02、自幼聰慧,好奇心強

老聃自幼聰慧,靜思好學,常纏著家將要聽國家興衰、戰爭成敗、祭祀占蔔、觀星測象之事。

老夫人望子成龍,請一精通殷商禮樂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禮儀,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老子跟著商容學習了天文,地理和禮儀。這天,商容先生講課了:「天地之間人為貴,眾人之中王為本。」

小小的老聃問:「什麽是天?」先生答:「天,就是在上面的、清澈明凈的空間。」

老聃又問:「清澈明凈的空間又是什麽呢?」先生答:「清澈明凈的空間就是太空啊。」

「那在那個太空之上又是什麽呢?」老聃繼續問:「所有太空之上的盡頭是什麽呢?」

先生答:「這個問題古聖先賢沒有講,古代書籍也沒有記載,愚師不敢亂說。」

夜晚,老聃帶著這個問題問母親,母親答不上來,問家將,家將也不知道。

老聃只好一會兒仰望日月星辰,一會兒低頭思考,天的盡頭究竟是什麽,如此反復,幾乎徹夜不眠。

03、周都求學,知識淵博

幾年下來,商容先生感到自己傾盡全力也教不了這個聰明好學又不知疲倦的學生了,就向老聃母親辭行。

他覺得周都典籍如海,賢士如雲,是天下之聖地,老子到那裏去才能成大器。

當時老子才13歲,老夫人擔心他不能單獨去,又怕他在那裏人生地不熟不適應。

商容說他的師兄為周太學博士,學識淵博,愛才敬賢,家養神童數位,還供給他們衣食,待他們如親生子女。

他還說那個博士知道李聃好學善思,聰慧超常,久願一見。有幾個家仆路經此地,想帶聃兒去周。李聃母子二人感激萬分,拜謝先生舉薦之恩。

老聃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

【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三年而大有長進。

公元前551年,博士又舉薦老子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

老聃處其中,如蛟龍遊入大海,海闊憑龍躍,他如饑似渴,博覽泛觀,漸臻佳境。

他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後又遷任守藏室史,名聞遐邇,聲播海內。

春秋時稱學識淵博者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們皆稱老聃為「老子」。

04、孔子拜訪老子

公元前535年,老子因受權貴排擠,被甘簡公免去守藏室史之職,出遊魯國。

他在魯國巷黨主持友人葬禮,孔子助葬。時孔子17歲,問禮於老聃。老子不僅講周禮的規程,而且重點講周禮的修養。

老子不僅告訴他入世時要順應自然,保護身心,去驕少欲,應知進退之道,同時以言傳、身教、心傳的方式演示道德,重在使其心領神會。

公元前530年,老子被甘平公召回仍任守藏室之史。公元前526年,二十六歲的孔子適周觀光,拜訪老子。

孔子見到老子後,滔滔不絕地訴說了對當今禮樂敗壞、人心不古的不滿之情。

老子認為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

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老子深知孔子對周禮的重視,便邀請孔子拜訪樂律之宗萇弘,萇弘傳授給孔子樂律和樂理。

孔子考察周室郊社、明堂、廟朝制度等讓他大開眼界。孔子在周明堂,看到四面門墻上繪有堯舜等聖王,以及桀紂等暴君的畫像。

而周公輔佐成王的畫面更令他印象深刻。孔子看罷,感嘆說:「此周之所以盛也!」周都遊學,強化了孔子恢復周禮的決心。

孔子離開周地,老子送別。在周都洛邑,他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沒有財寶送您,願以數言相送。

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

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孔子聽了頓首說:「謹記在心。」

孔子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

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

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

05、母親去世,悟透人生

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數次歸家省親,欲勸母親隨之去周;其母在陳國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願遠遷。

日月如梭,光陰荏苒,轉眼間已過三十余年。一日,老聃忽得家訊,言家母病危,於是報請天子,歸家省視。待回到家時,母已辭世。

面對茫茫大地上一堆黃土,思想九泉之下母親之靈憶,回母親慈祥容貌、養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絕,寢食俱廢。

他席地而坐,沈思冥想,忽發自己愚鈍;順理追索,恍然大悟,愁苦消解,頓覺腹饑體倦。於是飽餐一頓,倒頭大睡。

家將、侍女都感到奇怪,待其醒來,問其緣故。老聃答道:「人生於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倫諧和而相溫相暖。

母親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辭聃而去,聃之情難斷。情難斷,故悲而不欲生。

今聃端坐而沈思,忽然智來,以智統情,情得以制,事得以理,於是腹中饑而欲食,體滋倦而欲睡。」

家將問道:「智何以統情?」老聃答道:「有聃之母及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無情,而子獨有情也;母聃皆無之時,則於情亦無也。

人皆如此,合於情也;難斷而不制,則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則愚矣!」眾人聞之,心皆豁然曠達。

06、辭官歸隱,雲遊關外

公元前516年,周王室發生內亂,王子朝勢單力孤,就和老部下攜帶著周王室典籍逃亡到了楚國。

老聃因此蒙受失職的責罰,他幹脆辭職,離開王宮退隱江湖。他騎一青牛,打算出函谷關,往西雲遊。

他離開周王朝洛邑不遠,但見四野一片荒涼,斷垣頹壁,井欄摧折,阡陌錯斷,田園荒蕪,枯草瑟瑟。

田野裏不見耕種之馬,大道上卻戰馬奔馳不息,有的馬還拖著大肚子艱難地尾追其後。目睹此景,老聃心如刀絞。

07、函谷關著書

函谷關守關官員尹喜,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他很敬佩老子。

他聽說孔子來到函谷關,非常高興,派人清掃道路四十裏,夾道焚香,以迎聖人。

他看到老子騎著青牛來了,三步並作兩步,奔上前去,跪於青牛前拜見老子。

當他知道老子要出關去雲遊,又覺得很可惜,就想設法留住老子,他對老子說:「先生想出關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

老聃答應了,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歷歷在目,天下蒼生的苦難令他痛徹心扉,他胸中的確有排山倒海的思緒,向世人說明。

他就在函谷關住了幾天,以歷代王朝興衰成敗為參考、以千百年來百姓安危禍福為依據,追溯興衰福禍的根本原因,寫出了上、下兩篇,一共五千字。

上篇以「道可道,非常道」為開頭,所以人們稱作【道經】。下篇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為開篇,人們稱作【德經】,合稱【道德經】。

【道德經】全書共81章,每章每句都是微言大義,余味無窮。它既是哲學又是文學和美學,還有人認為它包含管理學和軍事學。

關尹得之,如獲至寶,終日默誦,如饑似渴。然後,老子就騎著大青牛走了。

08、教導陽子居,順其自然

一日,老聃騎牛行至梁之郊外,正閉目養神,忽聞有人大呼「先生」。老聃聞聲,睜開雙目,發現是弟子陽子居(即楊子)。

陽子居慌忙從高頭大馬上翻身而下,掀起錦綠長袍,跪拜於老聃所乘青牛前。老聃下來,扶起陽子居,與之相並同行。

老聃問道:「弟子近來忙於何事?」陽子居施禮道:「來此訪先祖居,購置房產,修飾梁棟,招聘仆役,整治家規。」

老聃道:「有臥身之地、飲食之處則足矣,何需如此張揚?」

陽子居道:「先生修身,坐需寂靜,行需松弛,飲需素清,臥需安寧,非有深宅獨戶,何以能如此?

置深宅獨戶,不招仆役,不備用具,何以能撐之?招聘仆役,置備用具,不立家規,何以能治之?」

老聃笑道:「大道自然,何須強自靜。行無求而自松,飲無奢而自清,臥無欲而自寧。

修身何需深宅?腹饑而食,體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寢。居家何需眾役?順自然而無為,則神安體健;背自然而營營,則神亂而體損。」

陽子居知己淺陋,慚愧道:「弟子鄙俗,多謝先生指教。」老聃問。「安居何處?」

陽子居道:「沛。」老聃說:「正好相伴同行。」陽子居很高興,欣然與老師結伴向東而行。

行至難水,二人乘船而渡。老聃牽牛而先登,陽子居引馬而後上。

老聃慈容笑貌。與同渡乘客談笑融融;陽子居昂首挺胸,客人見之施之以座,船主見之奉茶獻巾。難水過,二人騎牲繼續前行。

老聃嘆道:「剛才觀你神態,昂首挺胸,傲視旁人,唯己獨尊,狂妄自大,不可教也。

」陽子居面帶愧色,懇言道:「弟子習慣成自然,一定改之!」老聃道「君子與人處,若冰釋於水,與人共事,如童仆謙下;

潔白無瑕而似含垢藏汙,德性豐厚而似鄙俗平常」。陽子居聽後,一改原來高傲,其貌不矜亦不恭,其言不驕亦不媚。

老子贊曰:「小子稍有進!人者,生於父母之身,立於天地之間,自然之物也。

貴己賤物則背自然,貴人賤己則違本性,等物齊觀,物我一體,順勢而行,借勢而止,言行自然,則合於道矣!」

09、孔子問道,深受啟發

孔子至五十一歲,卻仍未獲得大道。聽說老聃回歸宋國沛地隱居,特攜弟子拜訪老子,希望得到他關於求道的指引。

老子告訴孔子,求道需要從自己的內心尋找。他認為,人們往往在世俗的利益和功名中迷失,對道德的追求也因此受到困擾。

老子強調,順應天地的規律、遵循大道,是接近「道」的重要途徑。

這次的對話使孔子意識到,要追求道德,需要摒棄功名利祿的束縛,順應天地的規律。不受任何貢品或奉獻的影響。

10、老子去世,秦佚三號

公元前471年死於秦國,享年一百零一歲。他的好朋友秦佚悼念老子的深情厚意很特別。

他來到老子的靈前,沒有下跪,也沒有哭拜,只是輕輕地拱手致意,然後低聲哭泣三聲。

老子的鄰居們不解地問他:「你不是老子的好朋友嗎?為何如此冷淡?」秦佚笑著回答:「生亦不喜,死亦不悲,這是老子教給我的。」

聽了秦佚的話,鄰居們覺得有些道理,但他們還是不明白為什麽秦佚只哭了三聲。

秦佚解釋說:「我哭三聲,是為了告別老子。第一聲是為了感謝他的誕生,第二聲是為了悼念他的去世,第三聲是為了贊揚他在世上傳播的自然無為之道。」

秦佚的話讓鄰居們深深地感到,他是老子真正的朋友。他們推選他為主葬之人,並在合土之時,他頌念著悼文,表達了對老子的敬仰和懷念。

老子自幼聰慧,學識淵博,為人低調主張順其自然,他看透世情,辭官歸隱。

他用平生所學,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訴諸筆端,留下千古名篇,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