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辛棄疾最有名的十首詩詞,每一首都是經典之作,值得一讀再讀

2024-08-31國風

璀璨的大宋詞壇群星閃耀,出過許多有名的詞人。比如千年難遇的大文豪蘇軾,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以及秦觀、晏殊、晏幾道、歐陽修、陸遊等等、

還有一位詞人——南宋辛棄疾,也是不可多得的傑出詞人,他也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文武雙全的詞人。他把仕途上的不得誌,以及生在南宋那個特殊年代報國無門的「憋屈」,都寫進了收六百多首作品之中。無論是數量之富,還是質素之優,皆能冠絕兩宋,故而辛棄疾也被稱為人中之傑,詞中之龍。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

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以下便是辛棄疾最有名的十首詩,每一首都如同璀璨星辰,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第一首、【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整首詞大意如下:

東風吹散千樹繁花,又吹散煙火紛紛,亂落如雨。豪華的馬車滿路芳香,悠揚的鳳簫聲四處回蕩,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西斜,一夜魚龍燈飛舞笑語喧嘩。

美人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笑語盈盈向人群中走去,身上香氣飄灑。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頭,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這首詞描繪了元宵之夜的盛景,是描寫元宵節的佳作,可謂無人能敵。而這首詞的背後,卻是一段心酸的過往。

當時,強敵壓境,國勢日衰,而南宋統治階級卻偏安江左,沈湎於歌舞享樂,一味求和。洞察形勢的辛棄疾欲補天穹,卻恨無路請纓。他把滿腹的激情、哀傷、怨恨,用手中的筆墨繪出這幅元夕求索圖。

火樹銀花,寶馬香車,這是古代元宵佳節時的熱鬧非凡。在這繁華背後,主戰的詞人卻遺世獨立,獨自尋覓那個「美人」。尾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不僅是對愛情的追求,更是對理想、對高潔人格的向往。

第二首、【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整首詞大意如下:

郁孤台下是滔滔奔流的清江水,水中又有多少逃難人的眼淚呢。向西北眺望故都長安,只能見到千萬重山巒。

重重青山難把流水擋住,江水畢竟還會向東流去。暮色蒼茫中滿懷憂郁,又聽到林中鷓鴣聲聲鳴叫。

這是宋辛棄疾任江西提點刑獄,駐節贛州,途經造口時所作的詞。詞人想到「南渡之初,虜人追隆祐太後禦舟至造口,不及而還」,心中思緒萬千,於是用極高明的比興之法,寫極深沈的愛國情思,無愧詞中之龍。

作者借景抒情,表達了詞人對國家興亡的深沈感慨。江水東流,帶走了無數行人的淚水,而詞人遙望長安,卻只見重重疊疊的山巒,難以逾越。這種無奈與悲憤,正是詞人心中家國情懷的真實寫照。

第三首、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整首詞大意如下:

歷經千古的江山,再也難找到像孫權那樣的英雄。當年的舞榭歌台還在,英雄人物卻在歲月的流逝中不復存在。斜陽照著長滿草樹的尋常小巷,人們說那是當年劉裕住過的地方。回想當年,他領軍北伐、收復失地的時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劉裕的兒子劉義隆卻倉促北伐,遭到對手的重創,倉皇南逃。到南方已有四十三年了,看著中原仍然忘不了揚州烽火連天的戰亂場景。不忍回首啊,當年拓跋燾的行宮外,百姓在那裏過社祭祀,烏鴉啄食祭品。還有誰會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

這是辛棄疾晚年的作品。此時,他受命擔任鎮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可實際上不過是朝廷利用他主戰派元老的招牌作為號召而已。辛棄疾清楚地意識到政治鬥爭的險惡,以及自己身處孤境的境地,深感很難有所作為。

於是,他以京口北固亭為背景,追憶了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如孫權、劉裕等,感嘆他們已逝去同時,來悲嘆自己大業難成,無法為國效力的悲傷。詞中也透露出詞人對時局的憂慮和對北伐抗金的復雜情感。

全詞豪壯悲涼,義重情深,放射著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輝。

第四首、【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整首詞大意如下:

醉裏挑亮油燈觀看寶劍,夢中聽到軍營裏的號角聲響成一片。把牛肉分給部下享用,讓樂器奏起雄壯的樂曲鼓舞士氣。這是秋天在戰場上閱兵。

戰馬像的盧馬那樣奔馳,弓箭像驚雷一樣震耳離弦。一心想要完成替君王收復國家失地的大業,取得世代相傳的美名。可惜壯誌難酬,白發已生!

這首詞是辛棄疾贈給好友陳亮(字同甫)的壯詞,透過描繪軍營生活的場景和早年抗金部隊的豪壯陣容,表達了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對英勇精神的贊美。

辛棄疾21歲時,就在家鄉歷城(今山東濟南)參加了抗金起義。隨後,他來到南宋,當過許多地方的長官。他安定民生,訓練軍隊,極力主張收復中原,卻遭到排斥打擊,他長期不得任用,閑居近二十年。

公元1188年,辛棄疾與陳亮在鉛山瓢泉會見,即第二次「鵝湖之會」。此詞當作於這次會見又分別之後。詞中情感激昂,氣勢如虹,令人熱血沸騰,同時也抒發了壯誌難酬、英雄遲暮的悲憤心情。

第五首、【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裏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整首詞大意如下:

遼闊的南國千裏碧空冷落淒涼,江水隨天空流去,秋天更無邊無際。極目遙望遠處的山嶺,只引起的無限憂愁和憤恨,群山像玉簪和螺髻沒有英氣。夕陽斜照著樓頂,孤雁悲鳴聲裏,有流落江南的思鄉遊子。看著寶刀,狠狠地把樓上的欄桿都拍遍了,沒人能理會此刻登樓遠眺之心。

別說鱸魚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盡管秋風吹,像季鷹不歸?像只為自己購置田地房產的許汜,應該感到慚愧怕見才氣雙全的劉備。可惜時光如流水一般過去,真擔心著風雨飄蕩中的國家,真像桓溫所說,樹也已經長得這麽大了!叫誰去請那些披紅著綠的歌女,來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淚!

這首詞是辛棄疾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他以建康賞心亭為視角,描繪了自己登高望遠的所見所感。

上片以無際楚天與滾滾長江作背景,境界闊大,觸發了家國之恨和鄉關之思。下片用三個典故對四位歷史人物進行褒貶評價,從而表白自己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

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和對個人際遇的感慨,都在詞中完整的展現出來。整首詩次意境開闊,情感深沈,讀來令人回味無窮。

第六首、【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整首詞大意如下:

哪裏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眼前只見北固亭一帶的壯麗江山,千百年的盛衰興亡,不知經歷了多少變幻?往事連綿不斷,如同無窮無盡的長江之水奔流不息。

孫權在年少時期,就已統領著千軍萬馬,坐鎮東南,連年征戰,沒有向敵人低過頭。天下英雄誰是孫權的對手呢?只有曹操和劉備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難怪曹操說:「生下的兒子就應當如孫權一般!」

嘉泰三年(1203)六月末,閑賦的辛棄疾被起用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不久,即1204年三月,又改派到鎮江去做知府。鎮江是歷史上的軍事要塞,許多英雄在這裏建功立業,到了南宋卻成了與金人對壘的第二道防線。每當詩人登臨京口(即鎮江)北固亭時,都會感慨萬千,這首詞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寫成的。

整首詞借古諷今,透過對三國時期英雄人物的歌頌,表達了自己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樣為國效力、收復山河的壯烈情懷,同時也流露出自己報國無門的無奈與感慨,以及對南宋朝廷茍且偷安憤懣之情。

第七首、【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整首詞大意如下:

明月升上了樹梢,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清涼的晚風裏,依稀可以聽到遠處的蟬叫聲。在稻谷的香氣裏,人們談論著豐收的年景,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說著豐收年。

閃爍的星星在天邊時隱時現,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急急地從小橋過溪想要躲雨。往日附近樹林旁的茅屋小店哪裏去了?拐了個彎,茅店忽然出現在眼前。

這是辛棄疾被貶官閑居江西時,創作的一首吟詠田園風光的詞。讀完辛棄疾那些著名的豪放詞作,再讀他的婉約之作,便可領略他登峰造極的寫作技巧。

這首詞以夜行黃沙道為背景,描繪了詞人夜行途中的所見所感。黃沙嶺夜裏明月清風、疏星稀雨、鵲驚蟬鳴、稻花飄香、蛙聲一片,詞人透過對這些自然景色的描繪和對夜行生活的刻畫,展現了自己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生活的關註。

全詞情景交融,優美如畫,恬靜自然,無一絲戰爭的痕跡,讀來令人心生向往。

第八首【清平樂·村居】

清平樂·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裏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整首詞大意如下:

茅屋的房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帶著醉意的吳地方言,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發的老人是誰家的呀?

大兒子在溪東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忙於編織雞籠。最令人喜愛的是小兒子,他正橫臥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

此詞作於辛棄疾閑居帶湖期間。辛棄疾始終堅持愛國抗金的政治主張,但一直遭受主和派的排斥和打擊。從四十三歲起,他長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饒)閑居達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滅,使他在隱居中更加關註農村生活,寫下了大量的閑適詞和田園詞。這首【清平樂·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這首詞以鄉村生活為題材,描繪了詞人眼中寧靜祥和的鄉村景象。茅檐、小溪、青草,這是鄉村清新優美的環境。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這是一家人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生活。詞中用樸實的語言,寫出趣味橫生的生活氣息,讀來令人感到溫馨而寧靜。

第九首、【鷓鴣天·送人】

鷓鴣天·送人

唱徹【陽關】淚未幹,功名餘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

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整首詞的大意如下:

唱完了【陽關】曲淚還沒有幹,視功名為多余的事而勸加餐。水天相連,好像將兩岸的樹木送向無窮的遠方,烏雲挾帶著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來使人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萬般,難道只有離別使人悲傷,聚會才使人歡顏?江頭風高浪急,還不是十分險惡,而人間行路卻是更艱難。

這首詞是辛棄疾送人離別之作,寫於中年時期。此時,詩人經歷了許多仕途的坎坷,因而詞中表達的多是世路艱難之感。詞中既有對友人的深情厚誼,也有對自己命運的無奈與感慨。

作者在離別曲的聲聲淒婉中,想起了自己的一生。平日對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積胸中。此情此景,遇上送別之事,所有心酸一湧而發,故而借一曲送別詞抒發出了心中的怨恨。

如此別具一格的離別詞,也不多見。

第十首、【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整首詞的大意如下:

年輕的時候不知道什麽是愁苦的滋味,喜歡登上高樓,為寫一首新詞沒有愁苦而硬要說愁。

現在嘗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卻最終沒有說,不得已地贊嘆眼前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

南宋詞人蔣捷用一場【虞美人.聽雨】,寫出了人生的三個階段。辛棄疾更了不起,用人生的兩段愁,寫出了少年、中年必經的兩個階段,也寫出了中年人的心酸。

少年時代風華正茂,涉世不深,不知愁苦,所以喜歡登上高樓,憑欄遠眺。隨著年歲的增長,處世閱歷漸深,對於這個「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所以到了此時愁到極點反而已經無話可說了。這又是多少人都經歷過的呢?

這首詞是辛棄疾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寫的,透過少年與中年情感的對比,表達了詞人內心的苦悶和無奈。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