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的盡頭是哲學:【論持久戰】的哲學解讀
1、戰略的盡頭是哲學。
只有戰爭是最逼近於本質和規律的人類特殊的活動,所以【論持久戰】更像是一部哲學著作。
2、戰略的本質是「刀尖上的哲學」。
沒有哲學的「刀」,表面上看十分兇悍,但戰術的勝利不會笑到最後;沒有刀的「哲學」是坐而論道的空談,不會用刀的哲學是紙上談兵的趙括。【論持久戰】是用刀尖寫出來的流血的哲學,這就是它的偉大之處,也是成為世界軍事著作明珠的原因。
3、戰略的任務是破解「特定時空下的主要矛盾」。
中日矛盾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和兇殘的帝國主義的日本的決死戰爭,記住,時間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空間是與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相聯系的,在中國本土發生的中國反侵略戰爭。
4、破解「特定時空下的主要矛盾」,首先要認識矛盾雙方的特點,而這種認識必須是建立在實事求是的真實的基礎上,不能是主觀的、片面的、靜止的、孤立的,否則得出「亡國論」和「速勝論」的錯誤判斷。
正確分析的結論是:
日本的長處是其戰爭力量之強,而其短處則在其戰爭本質的退步性、野蠻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國際形勢之寡助。
中國的短處是戰爭力量之弱,而其長處則在其戰爭本質的進步性和正義性,在其是一個大國家,在其國際形勢之多助。
5、戰爭的戰略戰術不是憑空想象的,而是由戰爭雙方矛盾的特點決定的。
中日雙方矛盾的特點規定了和規定著抗日戰爭是持久戰,勝利屬於中國而不屬於日本。
6、戰略是過程和階段的辯證統一,戰略的過程性體現為階段性,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階段性特征。
抗日戰爭相輔相成的三大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
三大階段中,最艱難的階段將是相持階段,因為這是承上啟下,敵我力量彼此消長、彼此角力的艱難階段。
7、以弱勝強的戰略博弈,是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的矛盾轉化的過程。
第一階段,敵強我弱,戰略防禦,不平衡階段。
第二階段,我之力量上升,敵之力量下降,直到平衡,戰略相持。
第三階段,我之力量繼續上升,敵之力量繼續下降,戰略反攻。
8、競爭是實力的對抗,實力不僅包括硬實力,還包括軟實力和巧實力。
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力量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軍力和經濟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因此,戰爭打得主要是人心,否則強大的美國,不會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中失敗。
9、廣大戰爭空間上承載的犬牙交錯的戰爭形態。
戰略上敵之包圍我,戰役戰鬥上我之包圍敵;孤立的抗日根據地被敵包圍,互相協同呼應的抗日根據地,則將敵包圍;如果加上世界和陣線,則形成對敵第三種包圍。
10、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上,正確的戰略指導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原因。
戰爭的勝負,固然決定於雙方軍事、政治、經濟、地理、戰爭性質、國際援助諸條件,然而不僅僅決定於這些;僅有這些,還只是有了勝負的可能性,它本身沒有分勝負。
要分勝負,還須加上主觀的努力,這就是指導戰爭和實行戰爭,這就是戰爭中的自覺的能動性。
因此,戰爭的物質基礎固然重要,但是戰爭的物質基礎是為戰爭的指導者使用的,沒有正確的戰略戰術,物質基礎的作用無法發揮。
11、正確的戰略指導,就是在敵人不可克服的弱點上建立自己的獨特優勢。
敵人國小,人少,兵少,但戰線又從廣州到包頭,其本來就有兵力不足的弱點,再加上兵力分散,其戰鬥力必然被削弱,兵力不足與兵力分散是敵人的不治之癥。
而我之正面的運動戰,加上敵後遊擊戰,在戰役戰鬥上包圍和進攻敵人則成為最佳的戰術,這就為戰略的持久提供了堅持的物質基礎。
12、戰爭是流血的政治。
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最大的政治是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國。
為達到最大政治目的,總方針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要實施全面抗戰,而非片面抗戰。
全面抗戰,首要的是士兵和人民的政治動員,必須使每個士兵每個人民都明白為什麽要打仗,打仗和他們有什麽關系。
抗日戰爭的政治目的是「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國」,必須把這個目的告訴一切軍民人等,方能造成抗日的熱潮,使幾萬萬人齊心一致,貢獻一切給戰爭。
13、對立統一的戰略戰術。
防禦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
在戰略是防禦戰,但在戰術戰役戰鬥中是進攻戰,否則不能消滅敵人保存自己。
在戰略上是持久戰,但在戰術戰役戰鬥中是速決戰,是殲滅戰,如此才能以戰養戰,以戰術戰役戰鬥的速決支撐戰略的持久。
在戰略上、全域上是被敵人包圍的內線作戰,但局部上、在戰術戰役戰鬥上,集中優勢兵力,包圍和消滅敵人。
在戰略上透過持久防禦消耗敵人,在戰術戰役戰鬥上透過速決進攻消滅敵人。
14、戰略的靈魂是主動權,越是弱軍越需要主動權。
主動權是軍隊行動的自由權,是軍隊的命脈,失了這種自由,軍隊就接近於被打敗或被消滅。
一個士兵被繳械,是這個士兵失了行動自由被迫處於被動地位的結果。
一個軍隊的戰敗,也是一樣。
為此緣故,戰爭的雙方,都力爭主動,力避被動。
15、主動權與戰爭的客觀物質基礎密切相關,但與主觀指導能力更是高度相關。
戰爭就是兩軍指揮員以軍力財力等項物質基礎作地盤,互爭優勢和主動的主觀能力的競賽。
競賽結果,有勝有敗,除了客觀物質條件的比較外,勝者必由於主觀指揮的正確,敗者必由於主觀指揮的錯誤。
所有的優勢和劣勢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我之相對的戰略劣勢和戰略被動地位,是能夠而且必須透過正確的戰爭指導脫出的。
這種脫出就是強弱轉換。
方法就是人工地造成我們許多的局部優勢和局部主動地位,去剝奪敵人的許多局部優勢和局部主動地位,把他拋入劣勢和被動。
把這些局部的東西集合起來,就成了我們的戰略優勢和戰略主動,敵人的戰略劣勢和戰略被動。
16、運動戰、遊擊戰、陣地戰、消耗戰、殲滅戰的辯證統一。
利用敵人國小、兵少、兵力不足的弱點,大踏步地前進,大踏步地後退,除了必須固守的戰略要點,不在乎一城一地之得失,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
前方運動戰,後方遊擊戰,實作彼此戰略協同,使敵首尾不能相顧,處於腹背受敵之狀態。
戰略上消耗戰,戰術戰役戰鬥殲滅戰。
17、戰爭力量的源泉,兵民是勝利之本。
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
日本敢於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
克服了這一缺點,就把日本侵略者置於我們數萬萬站起來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沖入火陣,我們一聲喚也要把它嚇一大跳,這匹野牛就非燒死不可。
很多人對於官兵關系、軍民關系弄不好,以為是方法不對,我總告訴他們是根本態度(或根本宗旨)問題,這態度就是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
從這態度出發,於是有各種的政策、方法、方式。
離了這態度,政策、方法、方式也一定是錯的,官兵之間、軍民之間的關系便決然弄不好。
軍隊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則:第一是官兵一致,第二是軍民一致,第三是瓦解敵軍。
這些原則要實行有效,都須從尊重士兵、尊重人民和尊重已經放下武器的敵軍俘虜的人格這種根本態度出發。
那些認為不是根本態度問題而是技術問題的人,實在是想錯了,應該加以改正才對。
政治上動員軍民的問題,實在太重要了。
我們之所以不惜反反復復地說到這一點,實在是沒有這一點就沒有勝利。
沒有許多別的必要的東西固然也沒有勝利,然而這是勝利的最基本的條件。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全軍全民的統一戰線,決不僅僅是幾個黨派的黨部和黨員們的統一戰線;動員全軍全民參加統一戰線,才是發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根本目的。
通篇【論持久戰】都充滿了哲學和辯證法。要想讀透學懂【論持久戰】,教員的【實踐論】、【矛盾論】是需要一起讀的。【實踐論】、【矛盾論】是【論持久戰】的哲學基礎,【論持久戰】是【實踐論】、【矛盾論】的軍事戰略套用。
總之,一個沒有哲學的民族,是孕育不出偉大的戰略家的;一位偉大的戰略家,他一定首先是位偉大的哲學家。
這也就是教員會見尼克遜時,只和他談哲學的原因。
系統學習教員的戰略思維和戰略方法,可以看一看陳升老師的著作【弱勝之道:活學活用毛著戰略戰術,破解人生事業發展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