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台海

妄想金砖拒用人民币,又求中国加大投资,印度两大错判掉欧美陷阱

2024-09-07台海
视频加载中...

印度的「中国式焦虑」:从金砖货币到制造业之困

金砖峰会,本是新兴经济体抱团取暖的机会,却成了印度「秀肌肉」的舞台。这次,莫迪又盯上了金砖货币:只要用卢比,别扯上人民币,这事儿就能谈。

这操作,明眼人都能看出,印度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妄图在金砖体系里,踢开中国当「带头大哥」。

一、金砖货币之争:印度的「去中国化」野心

一直以来,印度都把自己看作是「命中注定」的超级大国,而中国,则被视为通往霸主之路上的最大障碍。在印度的战略棋盘上,如何削弱中国的影响力,成了头等大事。这次的金砖货币之争,正是印度「去中国化」野心的一次集中体现。



早在金砖峰会之前,印度媒体就开始炒作「人民币威胁论」,声称人民币一旦加入金砖结算体系,必然一家独大,其他成员国都得沦为「小弟」。

这种论调,看似是在维护金砖国家内部的平等地位,实际上却是为了掩盖印度自己想当「老大」的小心思。

明眼人都清楚,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金砖国家想搞经济合作,离开中国,那就是「切了发动机」。

可印度偏偏装糊涂,一方面,在金砖内部,极力淡化中国的作用,甚至想把中国排除在外;另一方面,又不断在其他国际场合,拉拢其他国家,试图构建一个「反华包围圈」。

这种「两面派」的做法,既损害了金砖国家的团结,也暴露了印度狭隘的「零和博弈」思维。

二、印度制造业之困:难以摆脱「中国依赖症」

一边在国际舞台上「指点江山」,另一边,印度自身的经济却陷入泥潭。为了摆脱「世界办公室」的标签,印度喊出了「自力更生」的口号,立志要成为「世界工厂」。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印度制造业的短板,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解决的。

印度制造业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设施方面,印度电力供应不足、交通运输落后,这些都是制约制造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人才方面,印度虽然人口众多,但技术工人却严重缺乏。更要命的是,印度的营商环境一直饱受诟病,政策反复无常,贪污腐败现象严重,让很多外国投资者望而却步。

最讽刺的是,印度一边想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一边又不得不求助于中国。就拿印度费尽心思想要发展的电子产业来说,从原材料、零部件,到产业工人,几乎样样都离不开中国。

为了吸引中国企业投资,印度政府甚至不得不放宽对中国技术工人的入境限制。这种「打脸」的现实,充分暴露了印度制造业的虚弱本质。

三、 印度的「中国式焦虑」:发展模式之惑与大国雄心之困

印度对中国的态度,可以用「又爱又恨」来形容。 一方面,印度渴望像中国一样,实现经济腾飞,成为世界舞台上的主角。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速度和取得的成就,又让印度感到焦虑不安,甚至产生了强烈的攀比心理。

印度的这种「中国式焦虑」,根源在于对自身发展道路的迷茫。长期以来,印度奉行西方民主体制,却没能带来预期的经济繁荣。

反观中国,走出一条独特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种鲜明的对比,让印度开始反思自己的发展模式,但又找不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为了追赶中国,印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大多是「东施效颦」,收效甚微。比如,印度也提出了「印度制造」的口号,但缺乏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熟练的技术工人,最终只能沦为「组装厂」。

再比如,印度也试图在国际上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但外交政策摇摆不定,缺乏长远战略,最终只能成为「墙头草」。

印度的这种「中国式焦虑」,不仅不利于自身发展,也给中印关系带来了负面影响。由于对中国崛起的恐惧,印度在很多问题上,都采取了对抗的姿态。

在边境地区,印度不断挑起事端,试图通过制造紧张局势,来获取战略利益。在国际组织中,印度经常与中国唱反调,试图阻挠中国的发展。

四、 合作共赢才是正道:中印关系的未来展望

中印两国,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两国之间,应该有更多的合作,而不是无谓的对抗。对于印度来说,放下「中国式焦虑」,理性看待中国的发展,才是明智的选择。

中印两国,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模式也不同,但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合作的空间。在经济方面,两国可以加强贸易往来,深化产业链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在科技方面,两国可以加强人才交流,开展联合研发,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在人文方面,两国可以加强文化交流,增进民间友好,消除误解,增进互信。

金砖合作机制,为中印两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对话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两国可以坦诚交流,增进了解,化解分歧,共同推动金砖合作机制的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贡献力量。

总而言之,中印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只有摒弃「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携手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