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清静经】为什么是道门日常修持的重要功课

2024-03-31国风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或【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真经】,又称【太上混元上德皇帝说常清静经】,简称【清静经】、【常清静经】。

「太上老君」是道教信众对「老子」的尊称。「太」为大之意,「上」为尊之意,「太上」是道门最高之辞,用以称呼其神仙体系中品位极高之神,故为宗祖,太上老君是大道的另一尊号,太上老君就是道,道就是太上老君。

「老」即寿,「君」是尊号,道清德极,所以称为君。说明「老君」为众圣之祖,真神之宗。一切万物,莫不皆因老君所制,故为宗祖。

「常」为恒也,永久;「清」为元,开始;「静」为炁(qì),「经」为法。

一则为圣人之径路,二则为神仙的梯凳。凡学道的人,都因经戒而成真圣。圣人没有不借经而成为圣人,不凭借元炁而成道的。

来历简介

【清静经】作者不详,全文仅401字,主要阐述「如何清静,渐入真道」,是道教炼养术重要资料之一。

道教称「老君」西游龟台之时,为「西王母」说【常清静经】。

后经仙人转传,为【葛玄】所得,笔录而传之于世。

即文中葛玄曰:「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

因而【清静经】被认为是三国时葛玄依托之作。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 太 上 老 君 说 常 清 静 经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即:太上老君向众生讲解关于清静修行的重大意义。

【清静经】就是以太上老君的名义讲述关于清静的意义。

唐、宋、元、明、清历代著名的道士都为【清静经】做过注,比如说杜光庭、白玉蟾、李道纯等人,都有注释。有从内丹修炼的角度,有从外丹修炼的角度,有从阴阳辩证的角度,有从三教圆融的角度,各自的切入点是有差异的。

不管是正一派还是全真派,都以老子作为最高教主,神格化的老子就是太上老君。

老君曰。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吾不知其名。强名之曰道。

老子说:

大道本来无有形象,但是能够生养天地。

本来无有情感,可是能够运转日月的周流。

本来没有名称可以标记,但是能够燮理阴阳,生发消长养成天地间的万物。

如此玄妙,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是什么,又怕后人无所适从,就依据天理的推测,起了一个定而不可移的名字,就叫作「道」。

夫道者。

有清有浊。有动有静。

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这包罗万象的「道」,无微不至,无所不合。

也有纯洁,也有浑浊;也有动机,也有静意。不过在它没有发现出来的时候,凭俗人的眼光,是察不到的。

到了生育天地,才知道天能周行不息,地能载物不辞。

到了生人的时候,才知道男秉乾道而成,所以为清为动。女秉坤道而成,所以为静为浊。

一切动静清浊的真理,都是由根本上分赋下来。阴阳相感,真理寓于其中,自然会生出天地间的万物来。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这玄妙无边的大道理,蕴含着静浊动静。

可是细究清轻的天,却是重浊之地的起源。

因为九重天,本是一气流动而属于动,却是地静之根基。

人若是能够至诚无息的常清常静,自然连天地都要归纳在你的本性之中。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上天所赐给人的元神,本来是纯洁无染的,虚空无碍的。

因为受到人心的扰乱,便将灵明的元神给蒙蔽着了。

人降生后的初心,无嗜无欲,也是很安静的。

因为渐渐的长大起来,知识渐开,薰陶渐染,有了私欲之念,受到俗情物欲的牵动引诱,便将人心驱使的如失疆的劣马了。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

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如果能够永久的将一切私欲杂念格除了去,人心自能平静不妄动了。

心不妄动,再加上澄清的功夫,元神自能洒洒脱脱,虚空寂静,一点挂碍也没有了,不用再去造作勉强。

色、声、香、味、触、法,决不会再发生出来。

贪、嗔、痴,也就消灭无踪了。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

欲未遣也。

之所以不能做到这样的原因,是因为心中的杂念没有澄清,私欲没有除尽的缘故。

能遣之者。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

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无,唯见于空。

能够遣除物欲的人,回光返照。

内观自心连心也没有了,哪还有什么欲呢?

外观其形连形也没有了。

远观其天下的物连物也没有了。

心、形、物,其没有的原因,是因为自己一性圆明,超然物外。

不为浮俗所缠,明了身心幻境,万物无常。

不被声色所迷,朗然天真,妙意得存。

这样玄之又玄的性理,真是不能一言而尽其意的。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如果能空到极点,无所再空了,所余者是一个「无」字。

然而这个「无」字亦应用功夫把它没有了,到此地步,这个「无」字功夫都不应存在。因为有所住,即不为真空,如何能生妙有呢?

既然「无」的名字,「无」的功夫都没有了,这时方入于清幽常久的安静境地。

但是寂静到了极点,亦不知其所寂了。此时的心性,已然离开尘俗的境界。

私欲杂念,怎能够再生起来呢?

私欲杂念之心,既然不能再生,这才是真实的清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住。

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用那真常不变的理,来应付万事万物,能够真实不虚的去作,便能得万物的性理。

不但是平时如此,即便应于万事,亦是有事则应,事去则静。

果能这样平静,自强不息作去,便能永常虚空无碍寂然安止不动了。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

既入真道。名为得道。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

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既然能达到如此的清静,就可以渐次的步入真道了。

既然得入真道的门径,便可以说是得道了真道。

虽如此说,确乎毫无所得,还必须普化有情,同登彼岸,方可称为得道。

能悟透了这个道理的人,才可以传布圣人的心法。

太上老君曰。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

上德不德。下德执德。

执着之者,不明道德。

老子说:

上等的贤人,因他深明大义,故没有什么争贪。

下等的愚人,因执着己见,不察情理,总是好起争贪。

上等有德的人,行了有功于世有恩于人的事还不以为是德。

下等无德的人,有心种德,作一点有德的事,便要自持有德了。

因他不明道德的真义。

众生所以不能得真道者。

为有妄心。

众生总是认假不认真,皆因妄心所致。

因妄心一动,道心难现,离道愈远,所以不能得着真道。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

既惊其神。即着万物。

既着万物。即生贪求。

既生贪求。即是烦恼。

有了贪妄心,就要惊动那喜动而不喜静的「识神」。

识神被惊,心意外驰,便要着于万物了。

既然接触了万物,就要生出不想离开,而要索取的心。

但是天下的事,哪能尽如所愿呢?

如果求之不得,立刻就是无穷的烦恼。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

便遭浊辱。流浪生死。

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对于万事万物,如果有求不得的时候,便会生出烦闷恼怒的情绪来。

由烦闷恼怒中,便要想入非非,妄念一动给身心添无穷的苦恼。

便要遭到许多的污浊耻辱,惹得漂泊下流,转变生死永久沉沦在无边的苦恼境遇中。永远的迷失了真常不朽的「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

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真实不虚,常久不变的圣道,能够有悟性的人,自然会得着真意。

得能悟透道理的人,便能永久皈依清静,不生不死了。

真道是常存的,无时不在,不生也不灭,她外包天地,内入毫芒,运行日月,长养万物,人能悟解,自然而得,得的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道。善人常能守于清静,都是得到真道的人。

仙人葛翁曰:

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

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

三国时方士葛玄说:(后世道教尊称其为「葛仙公」或「葛仙翁」,又称「太极左仙公」)

我殷勤求道,曾经无数遍的诵读【清静经】,才最终得道。

这本经书是为苦修天人之行的贤人善士学习使用的,不传给品行平平、学识一般的人的。

●葛玄留经教于世,劝悟后学之徒,凡言诵此经万遍者,即万行圆备,圆满之意。又说,万遍道备,飞升太空,万神之备,万遍既周,乃成清静之道。

●此经是天人习,不传下士:

天人,极阳之仙。天仙者,碧落飞腾,游行自在,两腋有毛羽,也叫羽客。凡是天仙羽客,住于三清之上,常行于经法,也不轻传下士。世人苦修天人之行,即谓天上人。凡欲修学之士,何不诵习此经,日有进修三业,若无退慢之心,是有进无退之士,也不令经传下士。圣人云:「经法流行于世,学人若遇须当宝而贵之,不可轻世,如逢贤士,有心即授,有善即传。」

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

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

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

以上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

我之前是从东华帝君那儿得到的【清静经】(也是不轻传于下士的),东华帝君又是从金阙帝君那儿得到【清静经】的(也是不轻传于下士的),金阙帝君又是从王母娘娘那儿得到的,(也是不轻传于下士的),都是口口相传,没有文字书籍可看的。(古圣人传授经法,都是内藏心腹,秘受经文,流通行化,并不记文字,世人就都不能见到。)

①东华帝君,又名木公、东王公、扶桑大帝,他掌管男仙名籍,男人成仙必谒东王公,女子成仙必谒西王母。

②金阙帝君:金阙,指天庭。金阙帝君,经书中说法不一,有经称是太上老君;有经称是太上老君随方设化,或号天皇大帝,或曰太一救苦天尊,或号金阙圣君。

③西王母,即王母娘娘、金母。是道教诸女仙之尊神,女仙之首,凡女人成仙必谒「金母」。

吾今于世,书而录之。

上士悟之,升为天官;

中士修之,南宫列仙;

下士得之,在世长年。

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自从我(葛玄)成道以后,我就书写下了此经,(传于下世,普遍流行,是要拔度后学之人)。

①上士悟之,升为天官:

上士,外炼形质,内养精神。外和其光,而同其尘,内修功而保其元炁,元炁是神之母,人能常存于元炁,下保于丹田,上固于泥丸,中守于绛宫,这样保于三元,内养于神。(神,炁之子。形,神之舍。神是身之主,身无主则不安,形无神而不立。)上达之士,常服日精,保于下丹田,饮月华,保于脑户。(脑户,指泥丸上丹田,属阴。所以用太阳精炁保之。)易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能恃日月二景,扶身形而行之,必升为天官。五云五炁,是五行之正炁。凡上道之人,五脏既真,五脏炁自生五行,真炁化成五云,扶其形质,上游三界(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下游十方(十方,指四维、上、下。)。三界十方俱无滞碍,然后升入上清,得位为天官之号。

②中士修之,南宫列仙:

凡学道之士,先顺炼肌,谓之宝玉(玉,指骨)。炼肺保津,谓之炁。(金,指肺。金石,指肾。丹,指心。)安心息气,保于肾脏,乃得延年。不是世间金石宝玉。这里所谓的金石,能保人性命。另据图南子云:如何外宝?即先要内保。如果能内保于性命,然后上参于上清圣文。(圣文,指上清秘宝之书。)下达玄微。(玄微,指下元肾)又据上清经云:南方有丹灵天,内有蕊珠宫,宫内有一真君号灵天君。又据是朱阳宫或朱陵宫。宫的一处有炎炎火炼池,池有七宝宫殿。也称紫阳宫。如果有下达之士,学道成功的,得到司命真君认同,录下姓名,奏上南宫,就得为仙宫之号了。

③下士得之,在世长年:

下士不能绝利一源,都求资身益命之道,或服灵药,或饵丹砂,或休名弃位,或淡静安神,或依倚林泉,或藏迹于朝市,内修至道,外合五常,或隐或见,体道合真,如斯不退,尚保延年,何况高士英贤,隐于嵩谷,学神人餐药而得白日升天。何故后人不能专至,即今西岳华山,山居隐士,丁陈二人,在世延年注名以入仙位,况后人不能相效,故举此数,喻乃明至道无偏求者必达。故本经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④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灵宝经云:三十二天、三十二帝,第六名上明七曜摩夷天帝。名恬会延,此是欲界。虽有此说,凡学道但去其欲,即名真人。色界在二十四重天,无极云誓天为色界,其帝君号名飘驽穹隆。太素秀乐禁上天为无色界,帝君名龙罗觉长,此名三界,乃指天地而言,此为外约大纲之说,若喻人身而言,三界即三丹田。下丹田为欲界,中丹田为色界,上丹田为无色界。人若保守于三丹田,则精炁神存上中下三丹田之境,真人游于三界,若得三丹田,神俱足则自然升天。所以经云: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上清经】云:大罗天在三十二天上。【灵宝经】云:三界之上,渺渺大罗,大罗之境,惟有三清宫阙。莫不上圣高尊游于其上。学道人若先修内行,保固守于三元神,三元神俱备,自得升天,游行三清之境,出入金阙之前,朝拜太上、得为真人。故曰: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

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

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神。

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

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①左玄真人曰:

左,指阳。玄,指一。左玄是道君之号,得一真人,是立其左右阴阳一的意思,所以称左玄真人。左玄真人号法解,大慈大仁,多请问因缘,下游五浊,救拔一切、复归三境。侍从尊慈,太上保之,称其名号。学仙之士,但能存一守于阴阳二炁,则为真人。何为守一,一者,道之本性,一为大也。又云身也,所以【西升经】云:爱人不如爱身,爱身不如爱神。爱神不如舍神,舍神不如守身,守身长久长存。学人未玄微,但且护形,爱炁轻物,贱名思虑不惑,则血气和平,如此即其一可存。阴阳二炁,即坎离之用,故谓为真人之身,然后朝于太上,皆得为道之臣也。上则参于三境,下则游于十方,开导众生,教化未悟,引接群生,普令得其道,此即为真人之所作也。

②学道之士,持诵此经:

持诵,依本曰读,离本曰诵,学道之士,若能解心正,道念不退,依法奉修如对太上,行住坐立,常持专一,是谓诵经。

③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

十天,指八方和上下。【因缘经】云:每月十直斋,各有善神直日,也为善神。且人有三业六根,身形之业,故有十恶。

(十恶,指淫、杀、盗、贪、嫉妒、恚、恶口、两舌、妄语、绮语。),

(十善,身不妄动,心不妄动,意不妄思,性不妄乱,耳不妄听邪声,口不妄言绮语,目不妄视邪色,鼻不妄受邪秽,舌不妄食邪味,识不妄受于惊怖)

十善既生,十恶自灭。乃得真圣相护,此句言学道之士心常念道,持诵真经,即得善神拥护。

④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玉符,指玉皇之符。令人学道,功圆行满升入仙阶,先得玉皇符命,然后升仙。玉符于身而论,可明中元之事。(中元,指心。)

学人之心,若能安静,自然无染于尘垢,清静而保固形神。

上等之人,悟炼金液之道,以固形质。中士未悟,身外求乐,合和修炼,以宁性命。

若论出入之道,亦先固形体,然后养于神识,而形体固,形瘦力倦。神者,为彼之主,主安则外固,假如世之屋宅,无人则不能全。内外之事,也是这个道理。

故经云:我身乃神车,神之舍,神之主。主人安静,神即居之,躁动神即去之。又说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不能自主,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这是表里相应之道。

又说:神常爱人,人不爱神,神常爱人,愿其人生,人不爱神,为心所忧。心也是神,其神名叫灵童,能恶能善,能昧能明,能喜能怒,能正能邪。使意马如风,驱心猿如箭疾。巧生千种,机出万端,皆在此神。

【内观经】云:

心即是神,非青非白,非赤非黄,非大非小,非短非长,非曲非直,非柔非刚,非厚非薄,非圆非方,变化莫测,混合阴阳;大包天地,细入毫芒;制之则止,放之则狂;清静则生,浊躁则亡,人能清静内修至道,制伏其心,心既安静,其神则生。

神生则形固,形固成神,神藉形而成,形藉神而生,形神相藉,安静修功,形固神全。

所以说:形神俱妙,内外相应,自然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

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

灾障不干,众圣护门。

神升上界,朝拜高尊。

功满德就,相感帝君。

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①正一真人曰:

正,即真。一,为大,也指心。心是南方太阳之象,原处北方。因何太阳处于北方,为坎离中有一画,故为一阳,是谓心。一是阴中阳位,二是阳中阴位,此是五行反复之理,阴阳变化之用,是谓正一。

正一真人,指汉天师,姓张,讳道陵,今为三天大法师,位任正一真人,又为三清度师,居圣真之位,曾炼五行,修功为国,扶衰救苦,除害兴物,利济庶民,功圆行满,超凡成圣。位居高上正一真人。人若能修炼其心,自然关府通泰,神和气畅,皆由正一之事。

②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

家,此指身。经,指心。真人曰:家有此经,若能悟解玄微,清静身心,修行念道,持诵不退,即得众圣神人护卫其门,即得神人护门则灾障不干于家庭,邪魔无犯于住止,皆因主人清静,故得神明护门。内比喻则家犹身,心为经。人能清静行其至道于心,则谓之有此经。悟,即觉。达,即解。通,作了。觉了则谓心有经。无经则未悟解,故有灾障,烦恼所生,若心了达,则无烦恼。

烦恼既无,自然清静。灾障不生,故不干。众圣护门,意思是指人身中有三万六千神,左三魂右七魄,身有一万二千形影,体有二万四精光,五脏六腑,二十四神,耳眼口鼻皆有,一一各有宫阙所居,人若清静,众神归身,各居宫阙,故云:众圣护门。

③神升上界,朝拜高真:

神,即心,道典云,聪明正直谓之神,阴阳不测谓之圣。故云心灵则道降,道降则神灵,神灵则圣。神明既圣,即可升。(升,登)。升登于上界。(上界,三界之上,三清之境大罗天)。

人能保精养气,爱神调和于元气,填补于脑,烹炼神水,变化精神,神气若全,即得上升三界,朝礼太上高尊,凡学仙之士,所说朝元,即有二种,一论天地,二论人身,即明三丹田,且三界朝元者,即上元、中元、下元。

上元上应玉清始炁所化,号天宝君,理玉清圣境清微天,总一十二部圣行之经,为洞真教主,下于人身中为上丹田。脑宫也号泥丸宫、帝君以主于炁。

中元者,上应上清元炁所化,号灵宝君,理上清境禹余天,总一十二部真行之经,为洞玄教主,下于人身中为中丹田,心府宫,帝君主于神。下元上应太清玄炁所化,号神宝君,理太清仙境,大赤天总一十二部仙行之经,为洞神教主,下于人身中为下丹田,炁海肾宫,帝君主于命,此三元、三宫、三宝,天地得之以成,失之以倾,人生得之以生,失之以死。

故【黄庭经】云:一身精神慎勿失。故要保爱。又云: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炁以成真。此句言,凡学道之人,若能运用精华,存想神炁,朝拜三元,修功不退久而行之,自得真道。

④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功满八百,行满三千。(功行,此指修炼的功行。)学人若能行胎息之道,日行八百,即可以升天,功行感应,自然升举。

古德云,功圆行满升为金阙之臣,独步玉京之上道。学人若能专守三宫,朝拜真元,百节阙府,自然通泰,万神和畅。

相感帝君,指既存守三元,三元各有帝君,诵持不退,则心念正道。身腾紫云,指内观之道,乃有正说,人有五脏属于五行,人若修炼五行真炁,传于五脏,故为实腹,五脏真炁既成,自然尸解,出有入无,变化自在,存亡恍惚,此为得道之中也。

紫云,指五脏真炁结成,紫云乃是上天诰命之炁,故凡得道之人,皆是乘云而去,上升三境,朝拜太上高尊,以表得道人证于尊贵之貌。此句言至心修道必然成道。

念诵【清静经】注意事项

1、忌戊日烧香。

2、忌双香祀神,道教祭神一般多以念清静经的禁忌三柱香为准。

3、忌用右手捻香,须左手持香,右手护香。

4、忌以口啮香(也就是不能用嘴叼香)。

5、烧香忌回顾,要心神专一。

6、忌用灶中火燃香。

【开经玄蕴咒】

云篆太虚,浩劫之初。

乍遐乍迩(ěr) ,或沉或浮。

五方徘徊,一丈之馀(yú)。

天真皇人,按笔乃书。

以演洞章,次书灵符。

元始下降,真文诞敷。

昭昭其有,冥冥其无。

沉疴(kē)能自痊,尘劳溺可扶。

幽冥将有赖,由是升仙都。

【清静经】在道教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历来为此作注者众多。

【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把【清静经】放在众经之首,每日持诵,可知该经是道教徒修持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上乘经典。

每每朗诵此经「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而然就能「清静」、「渐入真道」。

正文起首一句就是「大道无形」而定了全经格调。

经文不讲有为的修养方法,而是要人从心地下手,以「清静」法门去澄心遣欲,去参悟大道。

经中以发挥「清静」两字为主,简明地叙述了道家修心养性的基本原则。

因为它讲的是清静修行的理念,所以被道教列为必修的唱诵经典,甚至它也被谱成了流行音乐。

「道家」与「道教」

中国的道家和道教是两个虽然有一些关联但内涵不同的概念:

道家是指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中国哲学思想,(注意道家是一种思想),在我们有信史记载的三千多年历史当中,有无数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但真正的思想家可以说屈指可数,老子和庄子就是思想家。他们的思想被称为道家思想。

所以一提到道家其实指的是一种思想,是非常简约朴素而又能无限思索的一个哲学思想。

道教是将老子的一个神格化形象,也就是把太上老君奉为教主的一个组织团体,从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开创天师道开始,历经两晋、隋、唐、宋、元、明、清,这期间衍生出多种派系并不断的分合,这支天师道也就是道教正一派,它是中国最古老的道教,修习符箓是正一道教的特色。

天师道创立了一千多年之后,金朝的一个著名道士王重阳,他创立了一个新型的道教叫做全真教【【神雕侠侣】中的全真教,就是以王重阳创立的这个真正的全真教为原型的,那里面的全真七子也确实是王重阳的徒弟,是有历史原型的】,出家清修是全真教的特色,跟正一道教是有分别的,所以大家如果看到有道士结婚了不要奇怪,人家可能是正一道教的道士,跟全真道士是不一样的。

在很多人印象当中的那种道士,住在深山老林那种,那就是以全真道士为原型的。

现在的中国道教就是由正一派和全真派为主组成的。在全真教创立了之后,王重阳把【清静经】列为了修行课,所以总会给人造成一种感觉,就是【清静经】在教道的地位就好像【心经】在佛教的地位。

【清静经】的风格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经文中借用了佛教的词汇和佛教的概念,它最早出现的时间应该在南北朝到唐初这段时间。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大量吸收并借用了中国道家思想概念,中国的道教也同样吸收了大量的佛教概念,它们相互之间都是有借鉴的。

很多书法家都喜欢抄写清静经,唐代褚遂良、怀素、柳公权;宋代的赵佶;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文征明,他们都抄过这篇经,现实生活中清静总会给人一种高级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