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財經
這幾年「植發經濟」火熱。在地鐵、公交、電梯、戶外大屏、社交平台上,關於植發的廣告隨處可見,瞄準「頭頂生意」做文章。然而,動輒數萬元的植發消費背後,市場亂象、消費糾紛頻頻出現。有些被廣告吸引的消費者,最終發現植發效果很難達到機構宣傳的程度,想要維權時卻發現舉步維艱。
植發機構承諾毛囊存活率95% 實際遠達不到
距離植發手術已經過去了一年,深圳市民張女士還是沒能擁有自己設想的完美發際線。給她做手術的醫療美容機構曾承諾植發毛囊存活率能達到95%, 但現在卻告訴她「毛囊生命力不夠,他們也沒辦法」 。
張女士: 種植過的地方很多毛囊沒有存活,也沒有長出新的頭發。他們說是我本身毛囊生命力不夠的原因,但是我覺得我才20多歲,連我都達不到這個毛囊存活率,那一開始勸我買的時候就不應該承諾有95%的存活率,有種貨不對版的感覺。
蘇州市民武先生也有類似遭遇,對他來說,機構承諾的95%的毛囊存活率肉眼可見達不到, 因為頭頂區域在兩次植發後仍然有大片禿頂 。當他去年再去補植時,發現給他植發的蘇州新生醫療美容門診部已經人去樓空。
記者查詢發現,新生醫療與另外三家國內植發機構被市場稱為「植發四大家」,該機構總服務客戶資源達20多萬人,但在去年關閉了全國所有門店,草草收場。記者聯系到曾在蘇州新生醫療美容門診部工作的劉女士,她告訴記者,公司還拖欠著她部份薪資,不少消費者購買的服務無法得到履行,想要維權也找不到負責人。不僅如此, 公司還引導顧客貸款植發,一些消費者還在繼續償還植發貸款。
植發機構前員工 劉女士: 好多客戶沒有錢,就會給他們做網貸,利息很高,貸幾萬元可能有好幾千元利息。交了錢,但是頭發沒有做成。
毛囊移植存活率難以鑒定 消費者維權難
專家表示,植發手術效果因人而異,而且毛囊移植存活率通常難以鑒定,所以難以對植發的醫療機構進行責任認定。
記者梳理和植發糾紛相關的法院判決書發現, 只有少量判決直接認定醫療機構違約 。主要原因是, 幾乎沒有機構能做毛囊移植存活率的鑒定,在程式上難以對植發的醫療機構進行責任認定。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認為,有些植發廣告容易放大脫發的嚴重性和植發的作用,客觀上存在渲染焦慮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