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沖上全國第一!雪雨風霜,阻擋不了河南人回家團圓的腳步

2024-02-07辟謠

2月3日

農歷臘月二十四

當天的央視新聞節目【朝聞天下】報道

春運大幕拉開的一周時間裏

跨城市出行人流量呈上升趨勢

其中

返鄉熱門城市第一名是河南周口

排名前5的城市

還有我省的駐馬店和信陽

以及省外的安徽阜陽和江西上饒

央視【朝聞天下】報道截圖

央視報道提到,上述5個城市都是外出務工人員的重要來源城市。

2月4日,大河報·豫視訊記者在返鄉排名第一的周口市采訪獲悉,2023年,周口市省外勞務輸出達170多萬人、省內轉移就業110多萬人,形成了項城防水工人、西華胡辣湯師傅、西華的哥、沈丘貨運司機等全國全省知名的勞務輸出品牌。而這些龐大的在外務工和工作人員,構成了每年春節的返鄉客流,從而把老家周口推向熱榜第一名。

現場直擊

四面八方的人們踏上過年團圓的歸途

高鐵周口東站,冒著風雪趕回來的人們

2月3日,一連幾天的降雪天氣仍在持續,紛紛揚揚的白雪時大時小。周口高鐵東站,出站口大廳和站前廣場布置了大紅的燈籠,過年的味道越發濃烈。

傍晚分時,大河報·豫視訊記者趕到這裏時,一趟又一趟列車不斷靠站,一波又一波人群接踵而至。他們中有在外工作的知識分子,但更多的是傳統勞務輸出的群體。他們扛著行囊,拎著包裹,從不同的遠方匯集而來,共同踏上返回老家的歸途。

李先生一家走出高鐵周口東站

今年36歲的李先生是雲南一所高校的老師,老家在周口市商水縣。今年春節,他和娘家在甘肅的妻子張女士商量,帶著3歲半的女兒回到周口老家。2月3日一大早,全家3口就從雲南搭乘高鐵出發,經鄭州站中轉,晚上8時許到達周口東站。

此時的夜色很濃,李先生夫婦長長松了口氣,整個白天的輾轉奔波,終於換來了離家越來越近的距離。「天氣預報說這兩天還有雪,我們暫時在周口市區親友家小住,待天晴好就回鄉下老家。」李先生夫婦充滿期待地說。

家住周口誠和家園的蘇先生,是常年在杭州工作的一名貨車司機。2月3日這天,他也購買了返回老家的高鐵票。晚上7時多一點,從杭州駛來的列車緩緩靠站,蘇先生背著行囊一路小跑,與等候在外面的妻兒團聚。

高鐵周口東站,走在出站口的人群

「我是從福建回來的。」「我是從大連回來的。」「我們是從上海回來的。」……大河報·豫視訊記者采訪的兩個多小時裏,一群群在外務工的鄉親們從高鐵東站走出,踏上回家過年的「最後一公裏」。

鄭州鐵路公安處周口高鐵東站派出所民警熊誌濤告訴大河報·豫視訊記者,隨著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這幾天周口高鐵東站出站人群也越來越多,從前幾日的每天1萬人、1.6萬人,逐步達到每天出站2萬人左右。

外出務工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歷史傳統

拖著行囊趕路的人們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一大批沿海城市率先崛起,成為經濟建設發展的樣本。90年代初期,「打工」一詞叫響天南海北,成為內地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有效途徑。

以豫東南周口一個小村莊為例,村子裏第一批外出務工的人們現在都50多歲了,他們當初背著裝有被褥衣物的編織袋從小村上路,踏上外出打工的征程。「最早的時候,全村出去務工的只有七八個年輕孩子,有到省內煤礦的,有到浙江溫州蹬人力車的,還有到東北搞建築的。」據一位村民介紹,那個時候在外打工很辛苦,但是也確實比在家種地收入高。漸漸地,村子裏外出務工的人們越來越多,進而像大多數鄉村一樣,村子裏只留下老人和孩子。

早期外出務工的人們相對文化水平較低、技術能力欠缺,完全靠河南人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打拼立足。90年代中後期或者說2000年前後,外出務工的人群中就有了一些有技術的工種了。那個時候,各類電子組裝、服裝裁剪培訓班興起,掌握了一技之長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到沿海可以進廠當工人,不用太出苦力也能掙錢了。

這之中,還有一批靠「祖傳技藝」在外打拼的周口人。比如,會熬西華胡辣湯的師傅們,靠著祖輩們留下的手藝,奔波在全國各地以經營早餐店為生,每年帶來的綜合收入不菲。項城市賈嶺鎮,一大批鄉親們靠著防水技術,在全國各地從最初的打工人,變成了公司老總。有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項城市擁有建築防水工人30多萬人,年產值近千億元,撐起了全國建築防水施工市場的「半壁江山」。

夜色下,踏著積雪行走在高鐵周口東站的乘客

目前,周口全市戶籍人口有1259萬人,擁有富余勞動力大約300萬人。最新的統計資訊顯示,2023年,周口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96萬余人,其中省外勞務輸出176萬余人、省內轉移就業119萬余人。

「大約300萬人的外出務工規模,集中在春節前夕返鄉過年,因此,周口成為全國返鄉排名第一的城市也就很好理解了。」周口師範學院從事創業就業研究的馬東普老師說。

家鄉情懷

不管身在何處,也要回家過年

高鐵周口東站,風雪夜歸人

從遼寧大連,到河南周口,全程大約1600公裏,農歷臘月二十三小年之前,李先生就和兒子互相換班,自駕返回周口老家。

李先生老家在周口市商水縣和項城市交界處的一個村子,90年代初期,他成為村裏第一批外出打工的人。「最早幹建築工靠苦力掙錢,後來販菜,再後來承接學校食堂的蔬菜副食供應,成立自己的公司,帶領自己的團隊。」李先生回憶說。

實際上,第一批外出打工的群體,基本上現在都邁入了知天命的階段,而他們當年靠著一股拼勁兒,紛紛在各自領域小有成就,有些成為行業翹楚,進入了各地商會。然而,不管變化多大、身在何處,他們共同的家鄉情懷始終未變。

喜慶的大紅燈籠下,走出高鐵東站的乘客

春節的腳步近了,大家返鄉的腳步也就近了。車流不息的高速上,高鐵穿梭的鐵軌上,承載著他們關於團圓的親情期盼。也許,這正是天南海北的周口人,把家鄉推向「全國第一」的幸福動力。

大河報·豫視訊記者 李玉坤 實習生 郭磊

來源: 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