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Su」?!
是「吃塑」,不是吃素!
海洋裏的微塑膠會被海洋生物吸收,你大快朵頤著美味海鮮的同時,把微塑膠也一起「吃」了下去。地面上的微塑膠可能進入大氣中,也可能滲入地層,遷移到地下水和地表水中,所以微塑膠也會被人「喝」進體內。
除了「吃喝」以外,你還會從空氣中「吸入」塑膠!
我們來看一個人類活動對環境影響很小的地方——加拿大的紐芬蘭島。這裏人口密度極低(1.4人/平方千米),工業發展十分有限。2021年9月11日,颶風賴瑞在紐芬蘭島登陸。研究者在9月9~12日這個時間段裏檢測微塑膠的數量。在颶風經過采樣點之前或之後,每天每 平方米 的微塑膠顆粒數量在700~3000粒之間;而在颶風賴瑞經過采樣區域時,每天每 平方米 落下的微塑膠顆粒數量多達113 569(±29 215)粒。而實際數量可能比這個數據還要高,因為該研究無法統計直徑小於1.2微米的微塑膠顆粒。
什麽是微塑膠?
「微塑膠」這個術語出現在20年前,是英國普利茅斯大學海洋科學家理察·湯普森(Richard Thomps o n)提出的。2004年,他在英國海灘發現了很多大米粒大小的塑膠碎屑,這些碎屑被他稱之為「微塑膠」。直徑1~5公釐的塑膠顆粒叫微塑膠,1微米以下的奈米級塑膠微粒叫奈米塑膠。這兩種塑膠微粒的特性比較相似,常被合稱為納微塑膠(nano/microplastics, NMPs)。微塑膠是由塑膠產品在環境中分解時形成的物質。任何塑膠制品的使用、生產、丟棄過程都可能產生微塑膠。
微塑膠迴圈
海洋微塑膠除了被海洋生物吸收、沈入海底或是被洋流沖上海灘外,還能透過海洋中氣泡的破裂或海浪的作用進入海洋上空的大氣中。這些微塑膠的尺寸和密度較小,就會被大氣帶到很遠的地方,其中一部份就可能被帶回陸地。
微塑膠顆粒在地面、地下水和地表水、大氣、海洋和生態系等環節流動,已經形成了一種新的生物地理化學迴圈——微塑膠迴圈。
海洋塑膠的來源
海洋塑膠的危害
大量研究表明,海洋垃圾、特別是塑膠及其分解產物對海洋生物和生態系功能造成了廣泛的損害,並可能危及人類健康。
塑膠的致命和亞致命影響包括:鯨、海豹、海龜、鳥類和魚類攝入塑膠可能導致餓死和內部臟器撕裂,以及透過覆蓋珊瑚礁令其缺氧和缺光;海龜、鳥類和哺乳動物被廢棄漁具和塑膠包裝物纏繞而淹死;浮遊生物、貝類、魚類和海洋蠕蟲因攝取微塑膠遭受生理壓力和毒理學危害,而所有這些生物都對生態系功能至關重要。
「吃塑」會怎樣?
微塑膠和奈米塑膠可能對人類健康構成風險。
食用受汙染的海產品,接觸塑膠及其攜帶的致病細菌會損害人類健康,可能會影響生育能力、荷爾蒙、新陳代謝和神經活動。
雖然尚未充分證明海洋塑膠與海產品之間的聯系,仍未確定海洋塑膠總接觸量及其對健康的影響,但有大量證據表明,塑膠中化學品,如甲基汞、增塑劑和阻燃劑,可以透過這些路徑進入人體,並對健康產生嚴重影響。
另外,露天燃燒塑膠會導致空氣汙染,接觸露天焚燒塑膠和焚燒不完全產生的有毒煙霧和致癌化學物質,會對非正規廢物處理工人產生嚴重影響。
2024年3月,權威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一項研究,首次證實微塑膠和奈米塑膠與人類疾病死亡風險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科學家們對257名完成了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的患者進行了解剖學角度的觀察,在堵塞了患者頸部血管而被切除的斑塊中,找到了微塑膠的蹤影。而且斑塊裏的塑膠微粒越多,患者最後的情況就往往越差。
研究對這些患者在手術後進行了平均 34個月的隨訪。結果顯示,斑塊中發現了微塑膠顆粒的150名患者中,有30名(20%)發生了心臟病、中風或全因死亡。而在107名未檢測到塑膠的患者中,僅有8名(7.5%)遭遇了類似的結果。
雖然目前的研究對於「塑膠微粒是否有害」仍尚無明確結論,人類想要搞清楚微塑膠對我們的影響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除了自身可能的危害外,微塑膠也可作為有機汙染物、重金屬和微生物的載體,在環境中以及食物鏈之間進行傳遞。
戰嗎,戰啊,全球戰塑!
2024年4月22日是第55個世界地球日(The World Earth Day) 。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為「全球戰塑」(Planet vs. Plastics),旨在呼籲人們廣泛關註塑膠帶來的健康風險,迅速淘汰所有一次性塑膠,緊急推動制定強有力的全球塑膠汙染條約,要求結束「快時尚」,為子孫後代留下一個沒有塑膠的星球!
塑膠產量不斷飆升!
塑膠產量從1950年的每年200萬噸飆升至2019年的3.77億噸,其中生物基塑膠只有380萬噸,化石原料基塑膠高達3.73億噸。在21世紀的前20年裏,全球塑膠產量翻了一番。
塑膠垃圾不斷增長!
塑膠汙染已經變成了全球性的問題!塑膠價格低廉且用途廣泛,幾乎一半的塑膠用來制造使用壽命短或一次性產品,而這些產品可能要數百年才能降解。
截止到2015年,有史以來生產的所有塑膠中,有60%已經達到使用壽命並被丟棄,只有不到10%的塑膠產品被回收利用。2019年,只有3300萬噸塑膠被回收利用,僅占3.53億噸塑膠廢物的9%。到2060年,全世界的塑膠垃圾將增加近3倍,其中大約一半被填埋,只有不到20%被回收。
塑膠無處不在!
微塑膠無處不在,包括海洋、淡水、飲用水、食物和空氣中都有。更為離譜的是,科學家甚至在北極的雪中也檢測到了微塑膠的存在。
塑膠無處不在,在全世界幾乎每一個垃圾堆裏……
塑膠無處不在,在全世界幾乎每一個海灘上……每年約有1100萬噸塑膠垃圾流入海洋。到2040年,這一數位可能會增加2倍。
全球戰塑,歷史性決議!
塑膠生產和汙染對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造成「三重危機」——氣候變遷、自然喪失和汙染,並引發一場災難。
於是,2022年3月2日,在肯亞奈洛比舉行的聯合國環境大會上,來自175個國家的國家元首、環境部長和其他代表透過了一項歷史性決議:在2024年前制定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協定。該決議涉及塑膠的整個生命周期,包括其生產、設計和處置。
塑膠對氣候有多大影響?這一話題存在爭議。塑膠因其對毒性及對海洋的汙染而廣受批評,但塑膠在提高使用效率和減少溫室瓦斯排放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在大多數情況下,塑膠對溫室瓦斯的貢獻度比塑膠的替代品還要低。
塑膠汙染,如何應對?
解決塑膠汙染,減少使用問題最為嚴重、最不必要的塑膠,同時進行市場轉型,實作塑膠迴圈。實作這一目標,需要加速三大關鍵轉變——重復利用(reuse)、回收(recycle)、調整定位與多樣化(reorient & diversify),並采取行動,處理塑膠汙染的遺留問題。「重復利用」是指從「一次性使用經濟」向「再利用型社會」轉變,讓塑膠產品再利用產生的經濟意義超過塑膠產品的丟棄。「調整定位與多樣化」是指促進市場轉向永續的塑膠替代品。
中國禁止生產!
中國是全球塑膠生產、消費和進出口貿易最活躍的經濟體。全國初級形態塑膠生產在1950-2010年期間總體呈指數增長態勢,自2010年顯著脫離指數增長軌跡,減速增長。2020年,中國初級形態塑膠年產量首次突破億噸,占全球總產量的28%,表現消費量1.3億噸,進口4063萬噸,進口依存度為25.5%,較2015年水平(30.4%)下降了近5 個百分點。
中國已經明確,嚴格禁止生產超薄農用地膜、含塑膠微珠日化產品等危害環境和人體健康的產品,鼓勵公眾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制品。加強塑膠垃圾分類回收和再生利用,加快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建設,減少塑膠垃圾填埋量。
美國如何應對?
2023年1月,美國能源部釋出【塑膠創新戰略】,提出4個戰略目標:(1)解構:開發新的化學路徑、熱路徑和生物/混合路徑,將塑膠高效解構成有用的化學中間體。(2)升級再造:推進科學和技術進步,把從塑膠廢物中得到的化學中間體升級再造為高價值產品。(3)設計可回收塑膠:設計新型可再生塑膠和生物塑膠,使其具有傳統塑膠特性,易於升級再造,並且能在國內大規模生產。(4)擴充套件和部署:透過幫助公司在國內和全球市場擴充套件和部署新技術,同時改進現有的回收技術(如收集、分類和機械回收),支持節能和材料節約型的國內塑膠供應鏈。
2023年4月,美國環境保護署釋出【防止塑膠汙染國家戰略草案】。該戰略一共確定了三個關鍵目標:(1)減少塑膠生產過程中的汙染。(2)改善使用後塑膠的管理。(3)防止垃圾和微/奈米塑膠進入水道,清除環境中逸出的垃圾。
戰嗎,戰啊,科學戰塑!
科學戰塑,方法很多。下面是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在增塑劑、塑膠降解和紙漿泡沫材料方面的幾個最新進展。
聚氯乙烯(PVC)是世界五大通用塑膠之一,增塑劑是PVC產業加工領域所必需的重要改性劑。目前套用最廣泛的是石油基鄰苯類增塑劑具有生物毒性而被逐步限制使用;改良型石油基增塑劑難以適應不斷提高的效能需求;現有環保型生物基增塑劑的增塑效能或生產成本仍缺乏競爭力。研究人員采用生物合成與化學催化的整合策略,開發了一種基於反式烏頭酸的新一代安全環保、高效增塑、長效穩定生物基增塑劑,將有望部份取代傳統的石油基鄰苯類增塑劑,服務人類健康與自然環境。
塑膠作為一種高分子材料,是由成千上萬個單體聚合而成的聚合物鏈。化學降解是指透過化學手段將這些聚合物鏈打斷或者重新組合,從而解聚為聚合初始單體或者轉化為其他具有高價值的化學品與大分子。研究人員采用選擇性連續「一鍋法」解聚策略,實作商業塑膠和混合塑膠化學回收。回收獲得的單體可以重新聚合制備新的塑膠材料,從而實作塑膠迴圈利用。
中國化石原料基泡沫塑膠的市場規模巨大,但這些泡沫塑膠不可降解,已造成了嚴重的「白色汙染」。利用可再生、可生物降解的纖維素制備多孔材料在包裝、建築、醫療衛生和化工等領域具有廣泛的套用前景。研究人員采用硼離子交聯策略,並結合殼聚糖和少量陽離子聚丙烯醯胺的協同,開發出一種高強、耐火、抗菌的紙漿泡沫。
有哪幾種塑膠?
依據材料效能,塑膠被分為通用塑膠和工程塑膠兩大類(以及部份特種塑膠);按理化性質,又被分為熱塑性塑膠和熱固性塑膠兩大類。
你一天到底吃進去多少塑膠?
臨床研究的證據表明,塑膠可以透過攝入、吸入和皮膚吸收進入人體,並在包括胎盤在內的器官中積累。2020年,美國化學學會報告稱,已經在人類的肺、肝臟、脾臟、脂肪組織和腎臟中檢測到了微塑膠。
室內和室外的空氣中,含有不同數量的微塑膠。各種食物裏也含有不同數量的微塑膠。微塑膠中含有不同程度的有毒添加劑,接觸這些添加劑的方式和途徑也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據估算,我們平均每周攝入大約5g塑膠——相當於一張銀行卡。
少「吃」微塑膠的三個小技巧
我們知道,塑膠降解通常需要數百年甚至數千年,這使得攝入的微塑膠在體內累積的風險。為了避免人類的五臟六腑變成「塑膠制品」,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少「吃塑」。
(1)水燒開再喝,微塑膠減少80%。
(2)少用塑膠容器和紙杯加熱食物、裝熱食。
(3)盡量少吃海產品的內臟。
從我做起,從世界地球日做起!
日常生活中,我們能做的是,少用或不用塑膠制品,註意回收塑膠制品。
參考文獻:
1. 環球科學微信公眾號:颶風來襲,每天在每平方米地面撒下超過10萬顆微塑膠
2. 【科學】:塑膠汙染對全球的威脅(The global threat from plastic pollution)
3. 【科學】:全球塑膠汙染之旅(The global odyssey of plastic pollution)
4.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從汙染到解決:全球海洋垃圾和塑膠汙染評估】(From Pollution to Solution: A global assessment of marine litter and plastic pollution)
5.【自然】:塑膠汙染:一項全球條約可以解決的三個問題(Plastic pollution: Three problems that a global treaty could solve)
6. 【自然】:世界珊瑚礁的塑膠汙染(Plastic pollution on the world’s coral reefs)
7. 【自然】:大規模合作揭示全球塑膠汙染程度(Large-scale collaborations uncover global extent of plastic pollution)
8 【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優先考慮塑膠汙染(Prioritizing plastic pollution)
9.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血管疾病中的微塑膠和奈米塑膠(Microplastics and Nanoplastics in Atheromas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10. 世界地球日網站:April 22,Earth Day 2024
11. 【綠碳】(Green Carbon):邁向更環保的聚合物:德國化學工業的趨勢(Towards greener polymers: trends in the German chemical industry)
12.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全球塑膠展望:經濟驅動因素、環境影響和政策選擇
13. 世界自然基金會:規範管理高風險塑膠產品——消除、減少、迴圈和安全管理高風險塑膠制品的全球措施(Regulating high-risk plastic products: Global measures to eliminate, reduce, circulate and safely manage high-risk plastic products)
14. 世界自然基金會:分解高風險塑膠產品——評估塑膠制品的汙染風險和消除可行性(Breaking down high-risk plastic products: assessing pollution risk and elimination feasibility of plastic products)
15. 聯合國網站:打擊塑膠汙染的歷史性時刻:各國承諾制定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定
16. 世界經濟論壇網站:多年呼籲後塑膠垃圾仍未減少 新的全球塑膠汙染條約將面臨什麽難題?
17.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切斷根源——全世界如何終結塑膠汙染,創造迴圈經濟(Turning off the Tap: How the world can end plastic pollution and create a circular economy)
18. 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中國塑膠行業綠色低碳發展研究報告
19. 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十四五」塑膠汙染治理行動方案
20. 國家發展改革委:「十四五」迴圈經濟發展規劃
21. 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關於進一步加強塑膠汙染治理的意見
22. 美國能源部:塑膠創新戰略(Strategy for Plastics Innovation)
23. 美國環境保護署:防止塑膠汙染國家戰略草案(Draft National Strategy to Prevent Plastic Pollution)
24. 【綠碳】(Green Carbon):生物合成與化學催化的整合:生物基增塑劑反式烏頭酸酯(Integration of Biological Synthesis & Chemical Catalysis: Bio-based Plasticizer trans-Aconitates)
25. 【美國化學會-永續化學與工程】(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用於商業塑膠和混合塑膠化學回收的選擇性連續「一鍋法」解聚策略(Selective, Sequential, and 「One-Pot」 Depolymerization Strategies for Chemical Recycling of Commercial Plastics and Mixed Plastics)
26. 【碳水化合物聚合物】(Carbohydrate Polymers):透過摻入殼聚糖和陽離子聚丙烯醯胺開發出一種高強、耐火、抗菌的紙漿泡沫(A pulp foam with highly improved physical strength, fire-resistance and antibiosis by incorporation of chitosan and CPAM)
27. 【環境科學與技術】:飲用煮沸的自來水可減少人體對奈米塑膠和微塑膠的攝入(Drinking Boiled Tap Water Reduces Human Intake of Nanoplastics and Microplastics)
28.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全球塑膠展望:到2060年的政策情景(Global Plastics Outlook: Policy Scenarios to 2060)
29. 麥肯錫咨詢公司:塑膠對氣候的影響(Climate impact of plastics)
30. 世界銀行:人與塑膠:非正規廢物處理工人在解決海洋塑膠汙染方面的概況、脆弱性和作用(People and Plastics: The profile, vulnerabilities, and role of informal waste workers in addressing marine plastics pollution)
31. 科學辟謠微信公眾號:刨根|微塑膠真有「入腦嚼髓」那麽可怕?真相也許與你想象的相差甚遠
32. 丁香醫生微信公眾號:人體多器官發現微塑膠,胎盤裏都有!如何減少危害?
33. 美國化學會:人體組織中微塑膠、奈米塑膠和塑膠單體的檢測和報告方法(Methods for microplastics, nanoplastics and plastic monomer detection and reporting in human tissues)
34. 中科院之聲微信公眾號:特洛伊木馬——微塑膠的危害及粒徑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