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糧食底下好「乘涼」 17種特色資源實作「與糧共舞」

2024-06-27辟謠

封面新聞記者 楊博 攝影報道

6月27日早上8點過,簡陽禾豐鎮天府農業科創園成農林科技創新示範基地,嶽川手拿剪刀走進田裏,時不時蹲下剪掉一叢叢藿香的幼嫩枝條裝進自封袋,並隨機檢視著作物的生長發育情況,檢查是否有病蟲害發生。

藿香

藿香

除了藿香,這個基地還種植了多種簡陽丘區地方特色農林種質資源,對它們進行保存、研究等。本地物種如何保護研發?如何帶動當地農業發展?6月27日,封面新聞采訪了成都市農林科學院高級農藝師嶽川。

嶽川

創新科學種植模式帶來農業增收

在基地的一片台地中,一排排玉米整齊排列著,走近一看,兩行玉米間還種有薄荷、藿香、茴香、敏督利等植物。「這片區域主要保存的是藥食同源植物。」嶽川介紹,今年在「禁止基本農田非糧化」的政策要求下,在地方特色種質資源保存和開發利用模式上進行了創新,采用「糧特間套種植模式」。

唐菖蒲

什麽是「糧特間套種植模式」?嶽川解釋道,即糧食作物和地方特色種質資源間套種植,經過初步篩選,用藿香、薄荷、留蘭香、敏督利等6種較耐蔭的植物與玉米進行寬窄行間套。在這種模式下,高矮桿作物、深淺根作物搭配,光、熱、水、土、肥等資源利用充分,整個土地利用率更高了,雖然每畝玉米種植面積減少了,但種植了其他作物,每畝地的總產值變多了,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還拓寬丘區農業增收渠道。

已保存17種地方特色農林種質資源

該基地已建設地方特色農林種質資源圃20畝,目前已收集保存龍泉山以東山地區和丘區零散分布的地方特色農林種質資源17種,包括何首烏、百部、黃姜等藥用植物7種,藿香、茴香、薄荷等藥食同源植物8種,黃蜀葵、唐菖蒲等景觀用植物3種。「經過兩代擴繁,目前各資源在地保存面積均在0.5畝以上,資源個體數量均達到了可系統開展各項試驗研究的族群規模。」嶽川說。

如何選擇引入物種,他說,主要收集的目標物種為非瀕危植物、非孑遺植物、非國家保護植物。在此基礎上,針對可直接開發利用的資源物種進行收集保存和馴化擴繁。

他還介紹,在收集種源時,本著維護資源物種原生境生態平衡的原則,主要透過收集種子、采條扡插、采集株芽等方式進行引種,杜絕一切失真植物根系和影響植物正常生長的野蠻引種方式,「我們的資源物種在收集引種後,原生境中該物種的植株還在,生態平衡並未受到影響。」

未來加大技術培訓和成果套用推廣

簡陽地處龍泉山以東,丘區地貌特征和幹旱少雨氣候導致農業農村發展相對滯後,以玉米、紅薯為主的糧油產業占主導,農村經濟發展缺乏新的動力源。收集保存簡陽地方特色農林種質資源並進行永續開發利用研究,是探索發展簡陽新興種植業的有效手段。

「資源的收集保存評價只是手段,而永續開發利用才是目標。」嶽川說,將透過不斷創新特色種質資源的開發利用模式,引導簡陽農戶或村集體經濟組織透過特色資源的產業化開發拓寬增收渠道。

「目前資源收集保存和馴化擴繁已取得階段成效,接下來我們將圍繞資源的開發利用深入開展實用技術研究,包括種植技術、栽培模式、新產品研發和套用途徑研究等,同時加大技術培訓和成果套用推廣。」嶽川說,引導黃姜(盾葉薯蕷)、栝樓、茴香規模化規範化種植,培育簡陽中藥材產業;圍繞薄荷、藿香、敏督利等功能型蔬菜和保健飲品開發開展深入研究和套用示範,引導簡陽特色新興種植業成形成勢;針對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坡地宜機化改造後形成的生態脆弱區,探索資源物種套用於生態修復和田園景觀建設的路徑和方法,建立資源物種原生境生態修復補償機制,保護植物多樣性,維持丘田生態平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