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愛吃水果愛唱歌,它是冰川時代的昔日遺民,如今卻只剩下幾十只..

2024-08-18辟謠

今年夏天,貴州遵義發現了一具來自更新世的冰河世紀的化石。化石頭骨部份長達60厘米,且保留了明顯的牙齒。

它就是曾經遍布中國不少地區

如今卻僅生活在

印度尼西亞婆羅洲島和蘇門答臘島的

蘇門犀 ( )

國寶犀尊蘇門犀 拍攝於國家博物館

它是國家博物館裏珍貴的青銅文物

也是出現在屈原詩歌、墨子記憶中的動物

它們在冰河世紀曾度過風風雨雨

卻在新的世紀只剩下數十個成員

蘇門犀的故事該從何講起 ?

蘇門犀 圖源:維基百科

冰河往事

在家譜上,蘇門犀屬於奇蹄目的角形類的真犀科,真犀亞科(當然現存所有犀牛都是這個分支)。如果細說的話,犀牛家族中蘇門犀最近的兩位親戚其實是冰河世紀的兩位「大兄弟」— 披毛犀()以及史蒂芬犀()

蘇門犀的體重只有半噸到一噸左右,披毛犀以及史蒂芬犀體重能達到蘇門犀的兩倍及以上。

上圖為蘇門犀體形大小和人的對比

下圖為史蒂芬犀體形大小和人對比

冰河世紀時,披毛犀起源於青藏高原,之後擴張到東北、華北以及歐洲等靠北的區域,而史蒂芬犀則主要分布在相對溫暖的區域。

蘇門犀則是躲在了 南方清幽的森林水鄉之中 ,和愛吃樹葉的東方劍齒象,以及巴氏大熊貓、步氏巨猿等在一起。此時,中國的南方也有老虎化石—萬縣虎(Pantheratigrisacutidens)。

有時候年幼的蘇門犀也會被這些兇悍的捕食者威脅 ,要知道,一些萬縣虎有著不遜於東北虎的體型!不過,蘇門犀幾厘米厚的皮膚也有一定的物防功能。

東方劍齒象臼齒化石,它們和現代大象親緣關系略遠

拍攝於中國地質博物館

步氏巨猿復原圖 拍攝於中國古動物館

註解:萬縣虎是已滅絕的老虎亞種,和現在的老虎是同一物種。此外犀牛因為皮膚的角質層厚,稱之為pachyderm厚皮動物。

蘇門犀的美食 圖源:維基百科

披毛犀愛吃地上粗糲的草料,史蒂芬犀會吃一些樹葉灌木和草。 而蘇門犀的選單則是有百余種植物的嫩葉嫩芽,還有山竹和榴槤,野生芒果等等。 飯後,獨來獨往的蘇門犀還時不時會用能傳到10公裏左右的歌聲去和同類通訊。

歷史回憶

進入冰河世紀之後的全新世,在氣候變遷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很多大型冰期動物絕跡。但是蘇門犀則幸運地活了下來,且在中國商周時期,長江黃河流域都較為暖和的時候,一路北上。

商朝人在馴養亞洲象的同時,也有獵捕犀牛的記載。春秋戰國時候,長江中下遊裏面都是它們的地盤。屈原寫下「操吳戈兮披犀甲」,「犀兕麋鹿滿之」的楚國軍士經常穿著犀牛皮制成的硬鎧甲來防禦自己。

印尼的蘇門犀 圖源:維基百科

麋鹿群 拍攝於北京市南海子麋鹿苑

註解:在中國有歷史分布區域的犀牛也有爪哇犀和印度犀。

到了東漢三國,犀牛分布北陸界進一步南退。唐朝以後,長江流域好多地方也難找(四川雲南等地還有分布)。以至於當犀牛從東南亞其他國家被送到長安的時候,都有人寫下詩文來記錄犀牛。

漢朝的鎏金銅犀牛 圖源:flgj.cupl.edu.cn

蘇門犀在中華大地的絕跡,背後有氣候變遷的原因,也有人為原因。

夏商時期的黃河流域曾有不少草木,但在戰國時則出現了不少地方植被破壞, 「無林澤之饒」「宋無長木」 等方面的問題。

到了宋朝,除了一些地方「萬山童禿」「有山無木」的環境問題, 經濟中心南移以及宋代人口增多,也讓犀牛等大型野生動物和人存在了不少沖突。

在宋代以後,犀牛在中國境內的分布逐漸偏向西南區域。清代更是只有雲南省部份有區域分布。 宋代以後不少文物裏面犀牛的性狀,也和真正的犀牛相比差距很大。

和真正犀牛不一樣的明代犀牛文物

圖源:https://www.zsbeike.com/

數量不到百只的爪哇犀,和蘇門犀一樣瀕危

圖源:WWF

人類對於主要成分類似指甲頭發的犀角的藥用追求,也導致其數目大為減少。 犀牛的角本質上成分類似人的頭發 ,如果把犀牛角橫截面切開,就會發現裏面全是一束一束的、壓在一起的微小角蛋白管,沒有什麽明顯的藥用特殊成分,而且已經有不少新藥物和現代醫學手段去治療頑疾了, 犀角並非良藥。

註解:東南亞其他一些地方的居民甚至認為犀牛糞便可以制作成為茶、犀牛的皮膚可以拿來治療蛇傷、犀牛血液包治百病。

犀角內部結構

圖源:Creatingartificial Rhino Horns from Horse Hair

到了1793年,西方有人對蘇門答臘犀進行了科學命名,在采集標本的同時給它繪制了一份肖像畫。

之後蘇門答臘犀也被發現有亞洲大陸的北部亞種(D.s.lasiotis,也就是中國古代記錄的),婆羅洲亞種(D.s.harrissoni)和馬來亞種(D.s.sumatrensis)。

20世紀,中國的所有犀牛都沒有了。 在中國喪失蘇門犀前後,中南半島等地的蘇門犀也走向了絕跡(緬甸境內有說法認為有,但是未確認)。2018年,馬來西亞的蘇門犀也絕跡了。 馬來群島上的印度尼西亞,成了確認擁有蘇門犀最後的土地。

蘇門犀的博物畫 圖源:維基百科

19世紀末倫敦動物園展覽的蘇門犀 圖源:維基百科

保護現狀

亞洲大陸的蘇門犀走向絕境的時候,馬來群島的蘇門犀成了這種犀牛最後的希望。

然而,對於它們族群的估測一直是一筆糊塗賬,之前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世紀之初的調查認為有三百只,目前則認為不到百只。

其中,對於東部婆羅洲的族群個體數目尚無清晰的調查,婆羅洲島上從野外找來用於繁殖下一代的犀牛,出現有精子活性不夠或者是產後負傷的現象,無法繁殖。2017年初,也有用於配種的蘇門犀患癌癥不幸去世的訊息。

林中蘇門犀 圖源:junglesumatra.com

辛辛那堤動物園繁育的蘇門犀 圖源:維基百科

幸好,美國的辛辛那堤動物園以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犀庇護中心實作了這個物種的人工繁殖。

2022年春天的印尼保育中心有蘇門犀的添丁增口,根據蘇門犀基因組的相關研究,族群很小且棲息地片段化的它們, 遺傳多樣性也沒有想象中那麽低,而且也沒有受到來自近親繁殖的傷害。

2022春天誕生的蘇門犀寶貝和母親

圖源:IndonesianMinistry of Environment and Forestry

篳路藍縷,命途多舛的蘇門犀會有光明的未來嗎? 關鍵在於人類能否將保護措施真正落到實處,同時加強對它們棲息地的全方面監測, 讓它們在地球上繼續書寫不屈不撓的生存篇章。

作者:大清神龍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上海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責編:董小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