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工作請個假都不好意思?真的別再 PUA 自己了……

2024-09-30辟謠

想起國慶休假,反而讓你感到不安?

如果在整個假期裏你都在玩,但是卻發現別人都在努力工作或提升自己,你會感到自己好像有點浪費時間嗎?

你感覺工作很累,很想好好休息一番,可是卻不敢直接請假休息,或者會幹脆編造一個理由來休假嗎?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如果你的回答是「yes」,那說明你已經被「休閑負罪感」(Leisure guilt)綁架了!

「休閑負罪感」是什麽?

休閑負罪感非常普遍,很多人對於休閑這件事情,都會感到一定的壓力、焦慮和內疚等不適感,導致人們難以享受這段本該放松充電的時間。一項針對 1200 名打工人的調查表明,有 68%的人「不敢」把假期全部用掉,因為他們覺得「休假會帶來更多壓力」「這會影響晉升」。

另一項針對 336 名成年人的線上調查也發現,有 85.7%的人在花時間做一些休閑活動的時候會感到有些負罪感。而我們自己,有時候也會有這樣的想法。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為什麽在社會物質和精神都在進步的今天,我們反而變得「不敢休息」了呢?該怎樣才能給自己「解綁」?

休閑負罪感之所以如此普遍,與負罪感的心理機制密切相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負罪感是一種個體在意識到自己的行為違反了個人的道德標準、社會規範或他人的期望時產生的一種負面情緒體驗,它通常伴隨著自我責備、羞愧、焦慮和不安。

負罪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視為一種自我調節機制,往往會驅使我們采取自我懲罰的行為,以減輕內心的不安和痛苦,還會促使我們改變自己的做法,以避免未來再次違反規範或他人期望。

那麽,休閑負罪感體現了對什麽社會價值和他人期望的違反呢?

什麽負罪感

不過是自己在 PUA 自己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那些被滿滿當當的日程表安排好,或是深夜仍在處理工作,似乎從不休假的大忙人,往往會被其他人所稱贊和尊重,是很多人眼中的「成功人士」。而按時上下班,一到假期就看劇打遊戲的人,則會被說是「擺爛」「不求上進」。

所以,我們會發現,在現代社會中,忙碌不僅是一個人工作狀態的體現,也是一把衡量社會地位和自我價值的標尺,而休閑則被視為缺乏社會價值,因為它意味著這個人沒有被需求、沒有生產力,從而被視為「懶惰」。

社會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認為人們透過將自己與特定的社會群體聯系起來,或者與其他群體進行比較,從而形成社會認同和自我概念。也就是說,當「忙碌」在社會價值觀中與成功、上進等正面社會身份掛鉤時,個體就會對不符合這種社會期待的行為(如休息)產生強烈的負罪感,甚至認為自己「懶惰」或「不思進取」,使得他們即便在正常休息時,內心仍然處於緊張和焦慮之中。

為什麽我們要擺脫自我 PUA?

「忙碌」成為每個社會當中的一種正面價值觀,不僅是因為社會的發展依賴於每個人的工作與奉獻,也是因為從個人的角度來說,將自己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確實能給我們帶來充實感和目標感,以及自我價值的實作。

但是當我們被休閑負罪感所綁架時,就說明「忙碌」這一正面價值觀在我們的內心中產生了過度的泛化,錯誤地將「休閑」與之對立起來,導致我們形成了過於狹窄的社會認同和自我概念,無法將「休閑是必須且正當的」內化到自身價值觀體系中,這既不利於我們專註地完成工作,也不利於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狀態。

心理學研究發現,當我們被休閑負罪感所綁架,無法好好休息時,可能會產生諸多不良的影響,例如導致情感耗竭,即越休息越焦慮,越焦慮又越無法休息,最終導致情緒、活力和精力都被消耗殆盡。同時,持續的忙碌和缺乏良好的休息會導致過度勞累和慢性壓力,從而削弱免疫系統,導致睡眠問題、心臟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風險增加。

如何真正地休息?

正是因為休閑負罪感,很多時候我們看似是在休息,但內心一直都在處於消耗的狀態。真正的休息,並不只是停止工作或是表面上的放松,其核心是利用休息的時間讓我們身心重新恢復平衡,重獲精力並調整心態,以更好的狀態面對生活與工作。

所以,找到真正的休息方式至關重要。心理學家認為,優質的休息不僅僅是躺在沙發上看電視或刷手機,而是透過有意識的、主動的方式來恢復身心。

首先,我們可以有意地在工作與生活之間設定心理邊界。在心理學中,這指的是透過明確的行為、心理或情感界限,來區分工作與個人生活的時間和空間。當我們擁有明確的心理邊界時,能夠減少角色沖突,讓工作和生活中的角色不再互相幹擾,避免在休息時無法與工作「脫鉤」,實作「認真工作,好好玩耍」。

我們可以透過以下兩種方法來設定工作與生活的邊界:

· 固定的工作與休閑區域:在家裏設立一個專門用於下班時間處理工作的空間,而工作結束後就不再進入這個區域,幫助自己在心理上達到真正的「下班」。你也可以透過設定一個專門的休閑區域,只要進入了這個地方,就會關掉工作訊息,專心地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 制定「無工作時段」:可以根據自己的日程安排,在一周中預留出某些時間段,作為完全「無工作」的時間,比如周末的某個上午或晚間。這個時間段內,完全不處理任何工作事務,專註於休息、家庭或個人愛好。

除了設定邊界,真正地休息還需要透過有意識、主動的方式來實作,而不僅僅是被動地停下來。被動的休息,比如躺在沙發上刷手機或無目的地瀏覽網路,雖然在短期內能夠帶來放松感,但實際上並未讓身心得到充分的恢復。

相比之下,有意識地休息是指那些透過主動選擇、具有恢復性的活動,幫助大腦和身體在工作後恢復平衡和活力,例如:

· 自然散步:接觸自然環境有助於緩解壓力、提升心理健康,我們可以每周抽出時間在公園或河邊散步,讓自己遠離電子裝置,專註於自然的聲音和景色,能有效恢復精力。

· 藝術和創意活動:藝術創作、繪畫、音樂、手工藝等活動能夠激發大腦的創造力,幫助個體從工作壓力中抽離,專註於美感與創造的過程,是很有效的恢復性休息方式。

· 低強度運動:低強度的運動,如瑜伽、太極或慢跑,能夠有效釋放壓力,提升內啡肽水平,帶來愉悅感和心理恢復。與高強度的鍛煉不同,這類低強度的運動不僅能夠調節身體素質,還能透過緩和的節奏幫助大腦放松。

· 社交活動: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如與朋友或家人共度時光,也是一種恢復性休息方式。與親近的人交流、分享感受,不僅能夠減輕心理負擔,還能透過情感支持提升幸福感,幫助個體在情感上獲得恢復。

· 讀書或學習新技能:雖然學習可能會消耗一定的腦力,但在感興趣領域的學習實際上能夠帶來精神上的放松和滿足。讀一本自己感興趣的書,或是學習一項新的技能(如烹飪、攝影等),可以激發成就感並增強個人價值感,是一種積極的、有意識的休息方式。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忙碌打工的我們,往往會忽略自我關懷的重要性。然而,正如本文所說,休閑負罪感不僅阻礙了我們的休息與恢復,還可能對身心健康造成長遠影響。我們一定要堅信,真正的休息並非逃避工作,只有當我們照顧好自己,才能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更高的效率投入到工作中去。讓我們擺脫休閑負罪感的束縛,好好擁抱這個國慶假期吧!

參考文獻

[1] Koo, H. J. (2023). American Idle: An examination of leisure guilt, time use, and well-be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2] Kim, S., Sung, J., Park, J., & Dittmore, S. W. (2015). The relationship among leisure attitude, satisfaction,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15(1), 70.

[3] Wepfer, A. G., Allen, T. D., Brauchli, R., Jenny, G. J., & Bauer, G. F. (2018). Work-life boundaries and well-being: does work-to-life integration impair well-being through lack of recovery?.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33, 727-740.

策劃制作

作者丨陳宇峰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

稽核丨楊小洋 四川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

策劃丨丁崝

責編丨丁崝

審校丨徐來 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