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環時深度】裝備「白菜化」,低成本戰爭時代來臨?

2024-01-23辟謠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樊巍 劉明】「白菜化」是個網路新詞,有「很普遍、很便宜」之意。如今,不僅不少軍迷把在特定戰場上廣泛使用的「質優價廉」的武器裝備歸入「白菜化」一類,而且就連經濟學家和軍事專家也格外關註這一新的變化。「手搓火箭彈」、廉價無人機等武器裝備在俄烏沖突、巴以沖突和紅海危機中被屢屢使用,有時還給人留下 「以小博大」的印象。美國「國家利益」網站近日刊登了愛爾蘭經濟學家菲利普·皮爾金頓的一篇文章,他對「戰爭商品化」現象進行了跨界研究,認為這種用低成本軍事裝備削弱對手強大軍事力量的跡象正對西方國家軍隊長期以來推崇的高科技含量、高成本的軍事戰略形成挑戰。人們不禁要問,靠「白菜化」的武器裝備真的就能改變戰場的走勢嗎?一個國家的軍工發展又該如何處理好高技術與低成本之間的關系?

「戰爭商品化」引發西方學界「自我懷疑」

智慧型手機誕生之初是一種高端奢侈品,現如今,智慧型手機早已成為了一種日用品。這種西方商業文化中的現象被稱為「商品化」,即曾經的奢侈品褪去「光環」,轉變為廉價日用品的過程。而在中國互聯網上,這一現象被廣大網友形象地稱為「白菜化」。軍迷也用它來形容打破技術壟斷、減少技術稀缺性,使技術產品更加普及的過程。如今,「商品化」的現象已不僅僅局限於商業領域,現代戰爭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加速經歷「商品化」轉變。

「這種趨勢頗具諷刺意味:最初出於軍事目的而研發的技術,比如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和先進的電子光學技術,後來被用於消費級產品的設計,價格也因此大幅降低。但現在,這些已然實作商品化的技術又被拿來研制高效且廉價的武器裝備。」愛爾蘭宏觀經濟學家皮爾金頓認為,俄羅斯的「柳葉刀」巡飛彈是個典型例子,該武器被廣泛用於攻擊烏軍的坦克和其他車輛。在社交媒體上,「柳葉刀」巡飛彈摧毀德國「豹2」等先進坦克的視訊廣為流傳。據英國路透社報道,一枚「柳葉刀」巡飛彈成本約為3.5萬美元,其生產也比較容易且高效。而據美國資訊網站「247wallst」報道,平均一輛「豹2」主力戰車的成本約為1100萬美元,且生產速度較慢。據皮爾金頓估算,單純從成本角度考慮,德國每生產一輛「豹2」坦克的成本足夠俄羅斯生產314架「柳葉刀」巡飛彈,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PPP)調整兩國價格差異,該數位將達到683架。

1月18日,俄羅斯東部軍區聯合軍的軍人在赤塔的訓練場參加無人機訓練演習。(視覺中國)

去年10月7日,巴勒史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對以色列發射了大量火箭彈,並出人意料地未被以色列的「鐵穹」攔截系統成功攔截。這種火箭彈成本十分低廉,有材料說每枚造價約為800美元。而「鐵穹」攔截系統的「塔米爾」攔截彈單發成本就有4萬至5萬美元。此外,以色列國防軍針對城市巷戰而打造的「梅卡瓦」主力戰車,似乎也無力抵禦哈馬斯使用廉價無人機投擲反坦克手榴彈的攻擊。

無獨有偶,美國【防務新聞】周刊網站近日刊文稱,最近幾個月,美國海軍用驅逐艦的「標準」-2(SM-2)飛彈在紅海擊落了大量攻擊無人機和飛彈,相比SM-2飛彈每枚約240萬美元的造價,伊朗制攻擊無人機的價格便宜得多,目前美國海軍這種依靠造價昂貴的軍事資產清除低成本威脅的做法正引發分析人士對於戰術永續性和效率的質疑。

上述這些事例顯示出近年來世界各地軍事沖突中越發凸顯的兩種現象:一是許多民用級產品被用來制作武器,以價廉量大的方式對抗西方國家的高科技武器裝備,形成「不對稱」攻擊能力;二是西方國家的武器系統固然非常先進,但造價高昂,在戰場上沒有取得與其「身價」相匹配的打擊效果,通俗而言就是「價效比不高」。這種被稱為「戰爭商品化」的趨勢引發包括皮爾金頓在內的西方學者對當代西方軍事戰略的質疑。他們認為,西方的戰略更側重於研發和制造高科技含量、高成本的武器裝備,希望能透過技術優勢碾壓科技實力落後於自己的對手,而這一軍事思想正「面臨挑戰」。

中國軍事專家宋忠平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對於葉門胡塞武裝如今的海上力量還要全面看待,除無人機外,胡塞武裝和黎巴嫩真主黨所擁有的大量精確制導武器,如彈道飛彈、反艦飛彈、巡航飛彈等,甚至還有一些反坦克、防空武器系統都是成建制的裝備軍隊才能擁有的武器裝備。除攻擊能力外,武器裝備的效能優劣同時也決定了抵抗能力的強弱。

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中國軍事專家張學峰表示,對於「白菜化」武器裝備的「不對稱」攻擊能力,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在俄烏沖突中,俄烏雙方大量使用軍事化改裝的民用級產品,其背景是高科技武器裝備難以發揮作用。在傳統的戰法中,沖突一方總會出動戰機、飛彈等高科技武器裝備去優先消滅另一方的防空系統,從而取得制空優勢。但在俄烏沖突中,雙方的空中力量都不具備壓倒性優勢,使得雙方長時間陷入地面鏖戰中,這才給了低價值民用級小型無人機發揮作用的空間。至於巴以沖突,正是因為加薩走廊人口和建築物密度大,一些「質優價廉」、簡易制作的武器才會發揮一定作用,一旦脫離了這種戰場環境,這些武器裝備很難發揮作用,即便派上用場,它們給以軍造成的威脅也是有限的。

談及西方國家的一些武器裝備在特定戰場上顯得「價效比不高」的問題,張學峰說,這表明西方國家的科技水平發展速度已不像上世紀那麽快,造成已開發國家和相對落後國家之間的軍事科技差距不再像以前那麽大。他說:「西方軍事大國依然保有軍事科技上的優勢,但其他國家追趕的步伐很快,雙方武器效能上的差距在縮小,但西方國家武器裝備的價格仍維持在高位,相較而言價效比就會越來越低。」

軍費投入=軍事實力?

在揭露「戰爭商品化」現象後,皮爾金頓還在文章中發出了「靈魂拷問」:傳統上依據軍費開支及其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重來衡量各國軍事實力的做法是否還具備合理性?皮爾金頓提出,「戰爭商品化」趨勢暴露了人們對一個國家經濟體量和軍事實力之間關系的嚴重誤解。

在2021年全球主要軍事大國的軍費支出數據統計中,如果以美元折算,俄羅斯和英國的軍費開支數額大致相當,分別為684億美元和659億美元(俄羅斯2023年的軍費開支約為860億美元)。根據傳統的評價標準,這似乎意味著俄英兩國軍事實力相當,但是若將兩國武器裝備的種類和數量等進行橫向對比,就會發現這種評價標準是不準確的。因此,在皮爾金頓看來,用宏觀經濟指標衡量軍事實力並指導國防戰略的制定,其結果就是西方大國對自身武器彈藥的存量和生產能力是極度自滿的。皮爾金頓甚至認為,在討論各國軍事實力時,繼續比較軍費開支數額並沒有太大意義,他主張應該停止使用過去傳統的衡量標準。

在張學峰看來,用軍費支出評估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雖然不能說毫無道理,但的確有其局限性。俄羅斯的軍費支出相較其他軍事大國而言不能算很高,但實際上俄軍采購的裝備較多。我們並不能以俄羅斯盧布換算成美元的字面金額來衡量它的軍事投入,應該考慮俄羅斯軍費支出在本國的實際購買力情況。他說:「比如美俄同時在本國采購兩架水平相當的戰機,采購俄戰機可能只需要花費美戰機1/2到1/3的價錢,而且俄羅斯軍人的薪資相較其他西方國家的軍人也低一些。」

問題似乎最終指向了美國的軍工復合體和美國軍方,在皮爾金頓看來,現在是時候重新評估各國如何在武器裝備上花錢以及常規武裝力量在這種新出現的商品化戰場上的真實能力。如果新興的商品化武器能夠如此輕易且廉價地威脅到艦艇,那麽海軍的作用可能遠遠不如過去那樣重要。

不少軍事專家認為,雖然這種質疑聲音有其道理,但是商品化武器的作用也不應被誇大。應該承認,商品化的民用級產品被臨時改裝用於軍事用途,確實取得了「不俗」的戰績,但從某種程度而言,這其實還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在俄烏沖突之初,無論是美國提供的「標槍」反坦克飛彈,還是英國提供的「下一代輕型反坦克武器」(NLAW),都在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戰事持續推進,這些武器消耗量大,給烏克蘭提供軍援的西方國家也難以為繼,這才逼迫烏軍改裝民用級產品,如穿越機等,這也誤打誤撞在戰事中開辟了一個新的武器小種類。但如果沖突一方可以獲得更為先進且成熟的軍事裝備,那麽就不太可能會大量使用經過軍事化改裝的民用級產品。

面對變局,美國也在「另辟蹊徑」

目前,一些用於制造商品化武器裝備的零部件都能在黑市上買到,因此,皮爾金頓也對高科技、高成本的武器裝備研發模式是否還能適應現代戰場表示懷疑,並質疑美國軍工復合體龐大且高度整合化的供應鏈是否還有必要。但在張學峰看來,搶占科技制高點依然會是世界各個軍事大國武器研發的主要方向,但「戰爭商品化」的確也在一定程度上對美西方武器研發思路產生了影響。「可以看到,即便美國也在‘另辟蹊徑’,開創一條廉價武器的‘新賽道’,它既有高價值的隱身巡航飛彈,也在研制為‘傑達姆-ER’衛星制導滑翔炸彈加裝簡單噴射式發動機的‘減配’式巡航飛彈,價格十分低廉。因此我認為研制高科技裝備與研制高價效比裝備兩條路線是並列不悖的。」

關於未來武器裝備研發是否會把低廉化作為優先追求的目標,張學峰認為這要視不同國家的國情而定。「高大上」的武器裝備有「高大上」的打法,但一個國家的工業基礎薄弱、不具備較強的研發能力,便自然會轉而追求更低廉的打法。越來越明顯的趨勢是,工業基礎好、工業種類齊全的國家更有能力追求高技術與低成本之間的均衡,兩者是一個相互結合的過程。

與此同時,高科技裝備追求降本增效也是未來軍事裝備的發展趨勢。美國軍方如今的策略就是在可靠性滿足軍工標準後,也會要求降低相應成本,不管是商業級產品還是軍品,只要達到軍工標準,都會使用。

一位不願具名的無人機專家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稱,以無人機為例,美國國防部現在的做法是根據套用場景把無人機劃分為5個檔次,並分別制定5種標準,再按照每種標準納入不同水平的供應商構建單獨的產業鏈,透過這種細分盡量壓低成本。

「總體而言,一個國家必須要具備研發前沿高科技武器裝備的能力,這樣才會在未來的戰爭中搶得先機,但能夠實作降本增效又是打持久戰的必備條件。俄烏沖突凸顯出高科技尖端武器在使用成本上難以維持長期作戰的現象,這顯示出深厚工業基礎的重要性。」張學峰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