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三星堆龍形銅飾首次亮相 川博新展「龍」重登場

2024-01-23辟謠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來自三星堆遺址的銅龍形飾,展現出瑰麗奇幻的龍形象;西周時期的蟠龍蓋獸面紋銅罍,反映出南北文化的緊密聯系;還有東漢時期的驂龍雷車畫像磚,三條龍駕一軺車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

大寒已過,新春不遠,在日漸濃厚的年味中,走進四川博物院,就能邂逅一場「龍」重登場的展覽。1月23日,在甲辰龍年到來之際,「龍行中華—2024年春節賀歲特展」在四川博物院正式開展,共展出龍文化相關文物60余件/套與觀眾見面,其中一級文物6件,更不乏首次亮相的三星堆龍形銅飾。

龍,自古即為中華民族的象征。這一神秘、剛健、智慧、尊貴的形象,根植於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成為威儀通天、澤陂九州的化身。在中華民族璀璨而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對龍的崇拜起源於何時?龍的形象又經過了怎樣的演變? 在四川博物院副院長謝丹以及四川博物院陳列展覽部主任任卓對展覽的介紹中,一覽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深厚底蘊。

值得一提的是,封面新聞在當天進行了【甲辰龍年將至 川博「龍行中華」特展帶你尋覓中國龍】直播,全網觀看量達到了128.9萬。

展覽現場

從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

從文物中看龍的形象如何演變發展

「頭似牛,嘴似驢,眼似蝦,角似鹿,耳似象,鱗似魚,須似人,腹似蛇,足似鳳……」翻開宋代畫家董羽所寫的【畫龍輯議】,對龍的形象提出了九似之說。在漫長的歷史開發中,龍的形象如何源起,又歷經了怎樣的變化呢?展覽首先將時間線拉回到了石器時代,早在這時,龍的形象就廣泛分布於華夏大地,距今8000年的遼寧查海遺址就發現了巨型石堆塑龍。

「我們本次的展覽,共分為三個單元。」 謝丹表示,在第一單元「龍源起」中,主要介紹了早期不同區域的龍紋遺存,這些不同區域、不同時期的龍紋遺存形象各異,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龍形象早期呈現出多元的特征;而在第二單元「龍演變」裏,則介紹了不同歷史時期龍形象的演變以及從多元走向一體的變化過程;同時,在第三單元「龍文化」裏,透過建築、文房用具、年畫、皮影、龍舟等隨處能看到的龍形象,介紹了從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發展出的豐富多彩的龍文化。

蟠龍蓋獸面紋銅罍 四川博物院藏

「從展覽中可以看到,我們把龍的演變、發展脈絡梳理得較為清晰,如商周時期龍紋神秘而獰厲,秦漢時期龍紋逐漸走向了定式,隋唐時期龍紋雍容、華貴,宋元時期的龍紋典雅而灑脫,直至明清時期龍紋精致而端莊並作為皇權象征。」謝丹也談到, 龍形象和意義從多元走向一體的演變與中華文明的歷史延續一脈相承 ,同時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地區有所變化,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創新性,反映了中華文明的生生活力。

三星堆龍形文物首次亮相

重磅展品勾勒蜀地龍文化

來自瀘縣宋代石刻博物館的高浮雕青龍石刻,線條靈動,栩栩如生;彭州市博物館的龍紋夾層銀杯,顯示古代工匠的傑出技藝;四川博物院的乾隆款彩雲龍紋高足蓋碗,圖案以龍和雲組成紋飾……漫步展廳中,這些來自四川的龍文化文物,無不顯示出這片土地上厚重的歷史。值得一提的是,展覽中還有2021年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遺址八號祭祀坑出土的龍形銅飾,首次亮相與公眾見面。

青銅祭壇零件(左) 龍形銅飾(右) 四川廣漢市三星堆遺址出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這次特別重磅的展品,就是三星堆遺址新一輪考古發現出土的龍造型的文物。這些文物,也體現了古蜀人的神秘。」謝丹詳細介紹。而據任卓表示,展覽在策劃階段,也考慮要體現四川的特色。「所以在藏品選擇上,除了四川博物院所藏的重點文物之外,我們也聯合了省內其他地區的博物館,比如來自瀘縣宋代石刻博物館的高浮雕青龍石刻,從雕刻的龍的身形上,就能看出非常漂亮。」

高浮雕青龍石刻 南宋 四川瀘縣宋代石刻博物館藏

除去豐富的龍文化展品,將目光放到展覽的展板上,還對四川境內與龍相關的民俗文化進行了詳細的展示。不光有來自瀘縣的精美文物,更介紹到了瀘縣境內十分盛行的「崇龍」習俗。

據展覽中介紹,龍橋、龍雕、龍舞是瀘縣「龍文化」的主要內容。其中,「龍橋腦」為天下龍橋之尊,「雨壇彩龍」享華夏龍舞之範。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讓觀眾了解更多關於龍文化的知識,尾廳設計了「吉祥龍語」的互動環節,觀眾可翻轉寫有龍相關的成語了解其背後的內涵,休閑放松的同時增長知識。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今年5月19日。 在即將到來的春節期間,各位「龍的傳人」不妨一起來博物館中尋覓中國龍,感受傳統文化的韻味。

本文圖據四川博物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