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李政道先生的物理思想美在何處?答案就蘊含在這幅水墨畫之中

2024-08-07辟謠
楊振寧先生和李政道先生作為科學上的創新者,提出了在弱作用當中,宇稱可能是不守恒的。在他們文章發表的第二年,便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這項開創性的研究,開啟了一個新紀元…
出品:格致論道講壇
以下內容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於淥演講實錄:
大家好,我是於淥。我今天想討論的問題是對稱和它的破缺。
大家都很清楚對稱是什麽,我們都追求對稱的美。對稱破缺指的就是對稱的元素減少了:從非常對稱,到不大對稱,再到完全不對稱。這個破缺是怎麽來的?它又美在哪裏呢?這就是我今天想討論的事情。
這是中國民間的剪紙,這些影像非常漂亮,它們受老百姓喜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的圖案是對稱的。
對稱在中西方的建築當中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這是北京故宮的中軸線。
這是西方哥特式教堂的中殿的圖片。這說明在文化上,人們都喜歡對稱。
對稱的元素在自然界就更多了,漂亮的蝴蝶就是兩側對稱的。
上圖是我們挑選的一些冰晶的圖案,它們形成了非常漂亮、高度對稱的晶片、晶粒。我們平常看見的冰就是冰塊,看不到這麽漂亮的冰晶。如果想看到這些漂亮的冰晶,就要在早春時到郊區去,它們就在山裏的小澗旁邊。
絕對的對稱就是最美的嗎?
已完成:10% / /////////
既然對稱這麽好,那是不是完完全全的對稱才是最好的呢?為了討論這個問題,我想參照一下科學和藝術之間的類比。
很多著名的科學家,比如李政道先生就專門強調了科學和藝術的類比和聯系。他在中國建立了一個高等研究中心,這個高等研究中心當然是作為科學機構建立的,但是也非常重視科學與藝術的結合。
詩歌、繪畫、雕塑、音樂這些藝術作品都是藝術家的創造。藝術家把他的靈感、他所觀察到的事情透過藝術手段表現出來,能夠調動觀眾潛在的情感。藝術家調動情感的能力越優異、越深刻,藝術作品的受眾就越多,它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跨越就越廣、越持久。
科學是研究自然界的現象,包括物理、化學、天文、地學、生物等等學科。但是科學本身是科學家的創造,是他們總結出來的規律。這個規律越簡潔明了、越深刻的話,它的影響就會越大,套用也會越廣、越持久。
所以科學和藝術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它們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都追求美,都追求普遍性。
▲ 藝術作品也重視對稱美,但不是「完全」、」絕對」的對稱
大家看,這是中國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的畫。粗看一下,這幅畫畫的是一棵水邊的樹和它的影子。但是仔細看一看,這棵樹和它的影子是完全對稱嗎?不是的。它後面的山的山脊兩邊的山坡也不是完全對稱的。
實際上,完全的、絕對的對稱不是最美的。
這幅畫是吳冠中先生經過和李政道先生的多次溝通後所畫的,它能夠顯示做物理的人想說的對稱破缺的意思。
我們再看一個更突出的例子。李政道先生的書裏收錄了一位中國明清之際著名畫家弘仁的畫作。弘仁先生是中國幾何山水畫派的創始人,左圖是他的原畫。右圖是沿著左圖這幅畫的中間線,把它的右邊往左邊反演,讓左右完全對稱作出的畫。經過人為反演作出的畫,它的美就遜色了不少。
所以這是給我們的一個啟示:藝術是講究對稱的,但是這個對稱不是絕對的、完全的。
宇稱不守恒中的對稱破缺
已完成:20% / / ////////
在物理學裏面,關於對稱和它的破缺,最著名的、影響最大的一個例子就是由楊振寧、李政道先生在1956年提出的宇稱不守恒。
▲ 楊振寧(1922-)與李政道(1926-)
什麽叫宇稱?宇稱就是做一個反演的操作。如果做一個反演它還是它自己的話,那就說明它是偶宇稱;如果反演以後變成了負的,就說明它是奇宇稱。
剪紙就是反演的最好例子。剪紙是把紙疊一下,然後沿著疊的那個口進行裁剪,剪出來以後把紙放開做成的,它就是很自然的完全對稱。當然,如果再疊一次,這張剪紙就有了上下左右共四組對稱。
李政道先生曾特別指出:對稱不止是靜止的,更重要的是動的過程。所以我們今天要講的宇稱的對稱破缺不是一個影像的簡單破缺,而是它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演化,這個過程是不是一樣的。
我先講一點簡單的基本知識。在宏觀世界裏有很多作用力,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電荷或磁矩之間的吸引或者排斥力,這叫做電磁交互作用。電磁力和重力是在宏觀世界能看到的,但是還有兩種力要在微觀世界才能夠看到,這就到了誇克層次。這兩種力分別是強作用力和弱作用力。強作用力就是質子和中子或者說是誇克之間的交互作用;電子、輕子之間的作用力就是弱作用力。做放療時要用到鈷60的放射源,這個放射源放出來的就是電子,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弱過程。
楊振寧先生和李政道先生在1956年研究基本粒子的一些問題時發現了一個現象:有兩種粒子看起來好像一樣,但是最後不穩定的粒子會衰變,而衰變的過程不同。很多人對此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看法。
這兩位先生是科學上的創新者,他們創新性地提出了一個問題:是不是在弱作用當中,宇稱可能是不守恒的?
他們仔細查閱了所有文獻,發現沒有實驗證明在弱作用中宇稱是守恒的,而且他們還從理論上提出了驗證宇稱不守恒的五種不同方法。
▲ 吳健雄(1912—1997)
同年,著名的華人物理學家吳健雄先生就用鈷60在非常低的溫度下直接驗證了宇稱不守恒。因為要把核物理的實驗和低溫的實驗結合起來,所以這個實驗是很困難的。
吳健雄先生實驗結果的公布,證明楊先生和李先生的預言是正確的。因此在1957年,也就是他們文章發表的第二年,他們就得到了諾貝爾的物理獎。第一年提出的發現,第二年就被頒發了諾貝爾獎,這在諾貝爾獎的歷史上是非常少有的。這項工作是開創性的,開啟了一個新紀元。
相變與對稱破缺
已完成:30% /// ///////
我們知道在正常的壓力下,水在100度的時候會沸騰,在0度的時候會結成冰,沸騰和結冰就是一個相變的過程。
那麽相變跟對稱有什麽關系呢?
蒸汽或者水都有一個性質,叫平移不變性,就是它沿著平面挪動一下的話,它還是一樣的,可是冰就不一樣了。
冰看起來就是光光溜溜的一塊,但是如果用顯微鏡、用X光照射以後就會發現,冰是由晶格組成的。右圖就是冰晶的實際結構的影像。如果要移動冰的話,一定要移動一個格子,這樣原來的平移不變性就被壞了。
水蒸發和水結冰只是一個例子,其實周圍的例子非常多。
接下來介紹的是鐵磁相變與居禮點。其實我們的老祖宗是最早發現鐵磁體的,就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左圖就是當時的指南針的影像,右圖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馬蹄形的磁鐵。
磁性是什麽呢?比如說鐵的原子有一個小的自旋或者叫做小的磁矩,這就是鐵磁性。磁矩或者小的自旋都是排在同一個方向上的,這就叫鐵磁體或者叫磁有序。
▲ 鐵磁相變——居禮點
如果把溫度升高,鐵磁性會越來越少,小磁矩的方向就不是完全平行的了。溫度升高到居禮點後,小磁矩就全亂了,鐵磁體的磁性將喪失,變成一個順磁體。這是個經典的例子。
其實相變這一現象在微觀世界裏是更常見的。微觀粒子遵從的規律和我們熟悉的牛頓力學是不一樣的,這些粒子本身有兩重性,它既是粒子,又是波。
▲ 光的波-粒二重性
光的波動性指的是,由於光是一個波,如果讓光透過一個窄縫後再透過兩個窄縫,然後在後面放一個能夠探測光的物體,就會出現幹涉的現象。
光的粒子性最明顯的證據是光電效應,就是把光打到一些金屬的表面後會有電子跑出來。
▲ 電子的波-粒二重性
電子也有同樣的性質,電子束穿過兩個窄縫以後,在窄縫後面也會看到這種幹涉的圖案,這叫電子的繞射。
電子的粒子性最明顯的證據就是光電效應的反效應。右圖就是十九世紀末德國科學家倫琴發明的X射線。X射線的穿透性特別強、波長特別短,在醫學上被普遍使用。
波色-愛因史坦凝聚與對稱破缺
已完成:40% /// / //////
那麽,如何用一個簡單的影像來說明微觀世界的粒子的雙重性呢?
在微觀的量子理論裏,粒子沒有軌跡這個概念,所以無法追蹤它,這就無法分清哪個是A粒子,哪個是B粒子。
由這件事情可以推匯出,微觀粒子也被叫做全同的粒子,它們是不可區分的。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發現,粒子的性質跟它的自旋,也就是鐵磁性起源的那個自旋有關。
▲ 量子統計——粒子不可區分
按自旋分有兩種型別,一種叫玻色子。如果自旋是如0、1、2的整數就叫玻色子,它在同一個狀態上可以容納很多個粒子。光子就是一種玻色子。另一種叫費米子,它的自旋是半整數,比如說電子的自旋是1/2。費米子的每個狀態只能容納一個粒子。
▲ 玻色-愛因史坦凝聚(BEC)
玻色子能夠發生玻色-愛因史坦凝聚,比如液體氦的超流。氦是最後一個被液化的瓦斯,它要到距離絕對零度4度以內才會變成液體。
▲ Pyotr L.Kapitza與4He超流
發現這個驚奇現象的人是前蘇聯的著名的物理學家彼得·卡皮查。他發現,如果把氦放在一個容器裏面,在那個容器口上開一個非常小、非常細的毛細管的孔,它就會像水加壓以後的噴泉一樣向上噴出。這是在液氦裏的噴泉效應。
▲ 液氦的超流
這個圖也很有意思:把超流的液氦放在一個吊著的盆子裏面,液氦會沿著盆子壁流出來。大家仔細看,液氦在不斷地往下滴。
超導現象是玻色凝聚嗎?
已完成:50% /// // /////
在電子當中也有類似的現象。在金屬和合金裏,我們會觀察到超導現象。什麽是超導現象呢?
▲ 零電阻
其一是完全沒有電阻。把氦液化以後,卡末林·昂內斯(Kammerlingh Onnes)發現,水銀冷卻到一定的溫度後,它的電阻會突然消失。
如果我們拿一個磁鐵靠近一個導體圈,磁鐵會從中誘匯出電流來。通常把磁鐵拿走以後,導體上的電流就會很快衰減,但如果是超導體的話,在原則上或者理想情況下,它永遠不衰減。這個性質叫持續電流。
▲ 完全抗磁的邁斯納效應
超導體還有一個奇妙的性質,它是完全抗磁的。鐵磁體是把所有的磁力線都集中到自己身上,而超導體是倒過來的,是把磁力線全都排出去。右圖是一個超導磁懸浮列車的原型,如果把磁鐵放在超導體上面的話它會一直浮在空中,這就叫完全抗磁性。
▲ 序參量
如果要描述相變,就要引進一個序參量。相變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中間有一個跳躍的第一類相變,另一種是有一個連續變化的連續相變。
▲ 對稱破缺(Symmetry Breaking)
關於相變的描述有一件事很重要,就是對稱破缺。比如一個正方形有八個對稱元素,如果把它變成長方形,對稱元素就只剩下四個。自旋從既可以向上或向下,變成只能向上或向下,是從兩個對稱元素變成一個元素,這就沒有對稱了。這些是離散的對稱。
▲ 鐵磁體-旋轉對稱破缺
還有一種對稱是連續對稱。什麽是連續的對稱呢?
一個圓碗碗底的圓周是對稱的,但是如果是把它的溫度降低以後,它就不再是碗底,而是變成了一個酒瓶子的底或者叫墨西哥的草帽了。為什麽呢?這是因為它的序參量本身不是用實數而是要用復數來表達的。
我們最早學的實數可以用數軸上面的點來表示,而復數需要用複數平面上的點來描述。複數平面上有兩個軸,它們也是有方向的,可描述連續的對稱。
其實人們在19世紀就已經明白了如何描述相變,也有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描述相變的理論。這個理論後來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領域裏被多次重新發現。
▲ 朗道平均場理論
蘇聯學者朗道把這一理論歸結成一個非常簡單的影像,它相當於一個有位阱的勢函式,然後還有一個序參量。大家看,如果在轉變溫度以上時,就像我前面講的一個非常圓滑的碗,到了相變點以下的時候,就會發現它有兩個底而不是一個底。這樣原來的左右的對稱就會破缺,只剩一個了。
這個理論的使用時間很長,直到20世紀60年代,精密的實驗測量發現這個理論做的一些精確的預言是不對的,人們才發展了一個新的理論:重正化群。
在超導現象裏,有兩個現象是最基本的,其中一個就是零電阻。
▲ 普通導體
這個動畫演示了正常金屬中的電子在運動時被各種各樣的因素幹擾、被散射的情形。
▲ 超導體
這個動畫演示了超導中的電子有序地運動的情形。
所以超導現象要解釋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是為什麽它沒有電阻,第二件事情是為什麽它是完全抗磁的。
▲ Bardeen 意識到:元激發譜有能隙會導致波函式的「剛性」
通常的電流有兩項,一項是順磁項,另一項是抗磁項。假定波函式的量子狀態有剛性的話,它就不容易有非常低的能量的激發,順磁項就沒有了,只剩下抗磁項。這就是倫敦方程式。
費米子每個狀態只能有一個電子,它們慢慢地往外填,填到最後形成的東西叫費米面。費米面裏的電子構成費米球,如果在費米球上再有兩個電子有吸重力的話,不管吸重力多弱,它們都能形成一個束縛態、能綁在一起變成一個粒子。
▲ 庫珀(Cooper)配對現象
用動畫來演示這個配對現象:在晶格裏面,由於電子和晶格的作用,兩個電子就能夠配對,形成庫珀對。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結果。
▲ 」雙結生翅成超導「
對於超導現象,畫家華君武跟李政道先生討論以後,構思了一個形象生動的圖:單個蜜蜂的行進很困難,如果配對以後,它們就可以自由翺翔了。
因為庫珀對本身是費米子構成玻色子,玻色子就可能凝聚。但是因為庫珀對非常胖、非常大,所有的庫珀對不是隔開的,而是互相交疊的,所以這個事情會稍微復雜一點。
這個波函式是約翰·勞勃·施裏弗(John Robert Schrieffer)提出的,它由很多項的乘積再求和構成。每個項裏如果要配對產生電子對的話,只有在一個動量K的自旋方向是向下、另外一個動量-K的自旋方向是向上時才能夠實作。
雖然這個函式解決了超導問題,但是因為波函式裏的粒子數不守恒,它包括很多分量,每個分量裏有的是N個,有的是N+2個,有的是N-2個,這跟原來物理裏的框架是不符合的。所以直到15年後的1972年,把BCS理論所提出的預言都用實驗證明後,才給他們頒發了諾貝爾獎。
這是連續的對稱破缺的最好例子。
超導理論的發展
已完成:70% /// /// / ///
因為超導的序參量是一個復數,它有兩個振動模式。一個是徑向的振動模式,這個模式本身是有能隙的,是它的振幅。另外一個振動模式就是位相(phase)轉動角度的模式,這個模式是沒有品質的。
▲ 對稱破缺和Goldstone 玻色子
超導的對稱破缺,也就是真正有相位這件事情是什麽人正式提出的呢?
它是當時劍橋大學一個22歲的博士生約瑟夫森(Brian Josephson)透過安德森(Anderson)關於對稱破缺的課程獲得啟發後提出的。
▲ Josephson 效應
半導體裏有一個隧道效應,就是兩邊是導體,中間有個絕緣層的話,加了一個偏壓以後,電子就可以穿過去。
隧道效應通常都是單個的電子隧道效應,但是約瑟夫森預言了庫珀對的隧道效應。這就是說庫珀對可以兩兩地穿過「隧道」,完全不受任何阻力。在不加偏壓的時候,它就可以有超導的電流。
▲ P.W. Anderson
安德森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貢獻。他透過超導的例子提出來一個新的想法,叫安德森-希格斯機制,就是在超導的對稱破缺上面再加一個規範場,就會把原來沒有品質的粒子變成有品質的。這件事情是非常深刻的。
▲ Anderson-Higgs 機制
在超導體裏,規範場就是庫侖場。超導和庫侖場耦合以後,零品質的玻色子就觀察不到了,能看到的是所謂的等離子激元。在粒子物理裏,這件事情被希格斯(Higgs)先生提出了,它是非常重要的。
▲ Weinberg-Salam弱-電統一理論
超導機制裏的對稱破缺和安德森-希格斯的機制為整個粒子物理的理論開啟了一個新的途徑,引發了新的突破。這中間很關鍵的一步是史蒂文·拜因貝魯克(Steven Weinberg)和阿布都·莎拉姆(Abdus Salam)在60年代中期提出的Weinberg-Salam模型,這個理論在80年代為歐洲核子中心的實驗所證明。這一理論提出把弱作用和電磁作用統一起來,變成一個統一的框架。
標準模型和「上帝」粒子
已完成:80% /// /// / / //
這個框架最初是誰提出的呢?
拜因貝魯克-莎拉姆模型的理論框架叫做楊-米爾斯場論,是楊振寧先生在1954年和博士後米爾斯(Mills)提出來的。這個理論提出的時候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理論物理界的權威包立(Pauli)也反對說,這個理論裏必然會有一個零品質的玻色子,而這個零品質的玻色子在世界上根本是不存在的。
但是楊先生還是堅持發表了。後來的發展證明,在楊先生的框架平台裏面,確實可以把整個的粒子物理理論都建立起來。
▲ 標準模型
弱作用和電磁作用統一的理論到後來加上強作用以後,就變成了一個完整的基本粒子的模型,即標準模型。
▲ 標準模型
大家可能聽說過誇克、輕子,它們中間有很多交互作用。整個微觀世界的宇宙裏最核心的事情就是要找到一個希格斯粒子,它也是一個玻色子。
▲ 「上帝」粒子的發現
標準模型其他的粒子都被發現了,但是希格斯粒子一直沒有被發現。直到2013年在歐洲核子中心的實驗裏,才發現了這個叫做「上帝」的粒子。這是整個標準模型是否正確的關鍵,有了它以後,基本粒子的模型就建立了。
對稱破缺之美
已完成:90% /// /// / / / /
▲ 對稱破缺:從微觀到宇觀
此外,建立把微觀世界和宇觀世界聯系起來的橋梁,也離不開對稱破缺。
按照現有的觀念,宇宙是從一個大霹靂開始的,大霹靂以後,在一個非常短的時間裏就出現了一個加速膨脹的暴脹時期。這個暴脹就是一種對稱破缺引起的。
▲ 宇宙的年齡
實際上,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品質只占整個宇宙的品質裏非常小的一部份,而其余的絕大部份都是暗品質和暗能量。這些暗品質、暗能量是什麽,現在還沒能全搞清楚。
講了這麽多以後,我想簡單回顧一下。對稱破缺究竟美在哪裏呢?
它實際上有非常深刻的物理含義,但是更重要的事情是,它實作了物理世界的統一。首先是微觀世界的統一,然後是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的統一。
所以對稱破缺的美是確實存在的,但是要在明白一些事情以後才能夠真正體會它、回味它。
謝謝大家!
「格致論道」,原稱「SELF格致論道」,致力於非凡思想的跨界傳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由中國科學院電腦網路資訊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網路安全與資訊化辦公室主辦,中國科普博覽(中國科學院科普雲平台)提供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