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李安訪談錄】:是什麽造就了李安?

2024-06-29辟謠

他是第一位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華人導演,第一位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華人導演,第一位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終身成就獎的華人導演,他就是李安,一個無法歸類的典型人物。距前作【雙子殺手】上映五年後,經歷了疫情和好萊塢罷工,今年春李安終於透露訊息說,他正在開啟此前已籌備多年的傳記電影【李小龍】的拍攝。全球影迷有緣在未來一兩年內,再次在大銀幕上欣賞到這位華語電影大師的光影藝術。

由卡拉·雷·富勒主編的【李安訪談錄】一書是李安的英文訪談合集,其中文版近日亦在國內轉譯出版。這本書精選了李安接受的十九篇重要訪談,時間跨度達二十年(1993—2013),在這些訪談中,李安分享了他對電影的熱愛、對講故事的執著、對自我極限的探索,以及他在電影制作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和困難。他還談到了對家庭、中年危機、欲望、身份困惑等主題的理解和思考,展現了他作為一名導演的深刻的洞察力和獨特的藝術視角。

這個當今影壇最重要的華人導演,有著一種復雜的魅力。他儒雅、隨和,但又充滿矛盾。從家庭片到超級英雄,他的導演實踐跨度極大。我們很難用一兩個詞去概括李安,但又不得不說他好像成了某種典型代表。

在片場工作的李安

從落榜生到藝術碩士

1954年10月23日,中國台灣地區最好的高中之一——台南一中的校長李升迎來了他的第一個孩子。李升為他取名「李安」,希望他能平安健康。在李安的成長過程中,父親對他的期望很高,李安也因此承受了很大的壓力。李安的學習成績並不好,數學尤其差,經常被父親打。這些經歷讓李安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非常自卑。

「他是我上的高中的校長。上學時是校長的兒子,這總是令人十分尷尬!而且我是長子,所以總覺得自己必須撐起一切。我家裏沒有人喜歡藝術和創作,更不要提娛樂行業了。父親代表的一切——家庭責任——讓人難以呼吸,難以面對真我。」

在一次訪談中,李安提到作為校長的兒子,尤其還是家中長子,自己在學校非常「尷尬」。父親想讓李安考上名校,之後當一名老師或者律師,可是事與願違,李安的求學之路相當坎坷,他曾兩次參加大學聯考均落榜,好在這並沒有擊垮他。最終李安不顧父親的反對,選擇了專科考試,進入台灣藝專影劇科,從此踏上了藝術之旅。

在藝專期間,李安就展現出對電影的濃厚興趣和天賦,他拍攝了多部16公釐電影作品,這些早期創作經歷為他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畢業後,李安毅然決定前往美國留學,在伊利諾斯大學和紐約大學深入學習戲劇導演和電影制作,最終獲得了戲劇學士學位和藝術碩士學位。從李安的人生來看,這段學術生涯中最值得追憶的,是邂逅了林惠嘉——他日後的夫人。

當時他們都在紐約留學,李安攻讀碩士,林惠嘉攻讀博士。他們在朋友聚會上相識,很快陷入熱戀。1983年,兩人領證結婚。結婚當天,林惠嘉二姐從花園摘了兩朵巨大的玫瑰,綁上松枝,充當胸花。領證的時候,攝影師還沒來得及拍照就行完禮了。當晚,他們在一個租來的舊倉庫舉行派對,現場擺的是拍電影的道具,裝飾的野花是從高速公路邊摘來的。

第二年,李安畢業,他拍攝了一部叫作【分界線】的電影,作為畢業作品。電影講述了留美學生秀秀和義大利移民馬力歐的故事,影片以曼哈頓的堅尼街(一條劃分小義大利區和中國城的文化與族群上的分界線)為背景,探討了文化沖突與融合、身份認同與歸屬感等主題。李安在這部電影中展現了他對不同文化關系的關註和思考。透過秀秀和馬力歐的故事,他揭示了文化差異可能導致的誤解和沖突,同時也強調了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重要性。此外,電影還涉及個體在多元文化環境中的身份認同問題。

【分界線】獲得了紐約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導演」和「最佳電影」的獎項,李安也順利地拿到了碩士學位。這部電影奠定了李安的電影道路,也成為其後一屆又一屆影視學員爭相仿效的經典。

然而這之後,李安開始了長達6年的沈寂。

李安拍攝的風格迥異的電影代表作

「父親三部曲」

1984年,李安從紐約大學碩士畢業,但這名優秀畢業生「畢業即失業」。無戲可拍的李安,只能在家鉆研電影、劇本,負責買菜做飯、照顧孩子。一家人的生活重擔全落在林惠嘉身上。她一邊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一邊工作,靠著微薄的收入養家糊口。李安在家帶著兒子等待「英勇的獵人媽媽帶著獵物回家」,這樣的生活持續了6年。

李安也曾生出放棄拍電影的念頭,他偷偷去學時下最熱門的電腦專業,不料被林惠嘉發現,她怒罵「學電腦的人那麽多,又不缺你一個李安!」在這段艱難的日子,是林惠嘉給予了李安堅定的支持和鼓勵。在後來的訪談中李安說:「妻子對我最大的支持,就是她的獨立。她不要求我一定出去工作。她給我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我去發揮、去創作。要不是碰到我妻子,我可能沒有機會追求電影生涯。」

1990年,轉機出現了。這一年,李安為獲得台灣地區劇本比賽的獎金,動手寫了【推手】的劇本。該劇本不僅為李安贏得了40萬元獎金,還使他獲得了第一次獨立執導的機會。據說寫【推手】劇本的時候,李安的卡裏只剩下三四十美元。

【推手】的故事發生在美國,是一部關於中國老人的電影,看起來既不商業也不文藝,李安自己也沒想過這樣的電影竟然能被拍出來。【推手】主人公是來自中國的太極拳高手朱師傅(郎雄飾演),他退休後來到異國投奔兒子,本想就此安度晚年,可現實卻不盡如人意。代際之間的鴻溝、文化之間的隔膜,身在異鄉的朱師傅陷入迷茫。李安用細膩嚴謹的視聽語言、環環相扣的敘事手法和含蓄睿智的中國式幽默,傳遞出對現實社會的關照和對文化沖突的思考。【推手】在1991年獲得了第28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評審團特別獎提名,李安則獲得了最佳導演提名。這使李安在電影界獲得了一定的認可和聲譽,很快他迎來了第二部電影——【喜宴】。

【喜宴】講述了定居在美國的高偉同為了打發逼婚的父母,與非法移民女畫家顧威威假結婚,以及由此展開的一連串故事。偉同和他的同性戀人西蒙一起生活在紐約曼哈頓,遠在台灣的父母(高父依然是郎雄飾演)並不知道他的性取向,對偉同催婚不斷,希望他早日成家好延續高家的香火。為了安撫父母,西蒙提議讓偉同和租住他房子的上海女畫家顧威威假結婚,顧威威正苦於沒有合法身份而交不上房租,三人一拍即合,之後開啟了一段多方矛盾的愛恨糾葛。這場「喜宴」成為各種文化沖突與情感纏結的集中體現,深入挖掘了家庭關系這一主題。李安用細膩的手法,讓我們感受到了家庭中矛盾的愛意與羈絆。

【推手】【喜宴】的成功,讓李安在影壇穩穩站住腳跟,緊接著拍攝了【飲食男女】。這部電影中的父親依然由郎雄飾演,再加上三部電影都聚焦於家庭中父親和兒女的關系,因此被稱為李安的「父親三部曲」。這個系列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業界一度認為李安是會講「家庭故事」的導演。

可是李安的「家庭與父親」就此戛然而止。

從中國故事走向世界故事

1995年李安執導的【理智與情感】上映,這是他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英文電影。電影改編自簡·奧斯丁的經典小說,探討了理智與情感、社會階層與人際關系以及女性身份與自我價值等主題。與「父親三部曲」相比,【理智與情感】在主題和風格上有十分明顯的區別。

「父親三部曲」主要關註家庭關系、文化沖突和個人身份的探索,通常以幽默和溫情的方式展現,而【理智與情感】則更加註重情感的復雜性和人物內心的掙紮,風格上更為內斂和深沈。在【理智與情感】中,李安透過細膩的敘事和絕美的鏡頭語言,展現了人物之間的情感糾葛和道德困境。電影中的角色面臨著理智與情感的沖突,他們在愛情、婚姻和社會規範之間做出選擇。這種對人性的深入剖析是李安作品的一貫特點,也是他在電影中所關註的核心問題。這部電影不僅受到了觀眾和評論家的高度評價,也為李安贏得了更多的國際聲譽。

之後的李安,一路披荊斬棘,嘗試不同風格的創作,拍攝了【斷背山】【色·戒】【臥虎藏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一系列突破巨大的作品,他的知名度和業界的認可度也就此飆升。

「我認為我是無法歸類的」

從【分界線】的初露鋒芒,到【推手】中對家庭與文化沖突的細膩描繪;從【喜宴】中傳統與現代的碰撞,到【臥虎藏龍】裏江湖的恩怨情仇;從【色·戒】中對人性的深刻剖析,再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裏美不勝收的畫面特效,李安的電影如同一場場視覺與心靈的盛宴。他深入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他們在各種困境與抉擇中的掙紮與成長。無論是親情、愛情還是友情,都在他的鏡頭下變得真實而動人。他另辟蹊徑,展現了一位優秀敘事者的智慧。

在一次訪談中李安說「我認為我是無法歸類的」,這並不是故弄玄虛,他真的太豐富了。李安在過往作品中選擇多樣的主題和視覺風格,因此被譽為「全能」「跨型別」「改變型別」和「題材多樣」的導演。正如他自己所說:「讓我興奮的素材需要某種型別或幾種型別的結合去呈現……我學習規則,然後可能會打破部份規則。你得了解規則,否則就沒有和觀眾交流的工具,但為了具有新意,你得打破部份規則。我不把型別視為選擇的要素,素材才是要素,有了素材之後,我再決定需要什麽型別。這就是我的工作方式。」

也許,正是這樣的工作方式,成就了這位不拘一格、拒絕標簽且無所畏懼的導演李安,一位無法歸類的典型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