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上海僅獨居老人達30萬,缺多少萬培訓師?當好「臨時子女」,兩標準今年釋出

2024-04-21辟謠

一個月前,年屆七旬的範老先生突感頭暈,還伴有嘔吐。他所在的長白新村街道長馨養老院,通知家屬前來陪診就醫,但需要蠻久時間。院方隨即派出陪診師金仲凱,陪同範先生就近去往楊浦區中心醫院安圖分部就診。在醫院,金仲凱熟練地辦妥急診掛號、排隊驗血、CT檢查、入院手續等事項。經檢查,醫生確診患者小腦出現腦梗,要是晚一點來就可能危及生命。

陪診師實訓。

在上海這樣的深度老齡化特大城市,僅獨居老人就達30萬,而首批持證上崗陪診師只有區區數百人,與數以十萬計的陪診師缺口相比,還有千倍的差距。本周五,百名學員又開始走進上海開放大學,接受「養老服務陪診師」培訓。由於供不應求,這項公益培訓「一座難求」,還無法面向市場個體從業者招生,只招收來自各區養老院等機構的學員,並希望他們能夠在逐步剛需化的陪診業內起到「正規軍」作用。

執業證書。

【缺口多少?】

——職業陪診師需12萬人

大城養老,面臨平均每個3人中就有1人是老人的情況。有的養老大區,比如楊浦區,截至2023年底,全區戶籍老年人口共42.34萬人,更是占到戶籍總人口的40%以上。該區一街道老齡事業發展促進會介紹,轄區內獨居老人近兩千人,也有相應的誌願者上門關愛,但每位誌願者每天需要探訪30到40位老人,其中部份老人確有就醫陪診的需要。可以說,社群誌願者從工作時間和專業技能上都很難滿足這一需求。

陪診服務培訓。

來自培訓組織方上海市養老服務行業協會的數據測得,作為一種伴隨醫養事業的技能型職業,比對國內外現狀和老年人口比例,滬上陪診師的缺口達到12萬人。在中國「9073」的養老格局中,90%是居家養老,7%是社群養老,3%是機構養老。現階段,後兩者的10%養老人群是「主要矛盾」,也是陪診師的首要服務物件。

因此,「養老服務陪診師」培訓的學員構成主要是全市社群綜合為老服務中心、長者照護之家、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護理站等養老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讓他們在原有的為老服務技能基礎上,實作一專多能,一崗多證。

陪診學員走進醫院。

【習得什麽?】

——兼顧「身」「心」「德」「法」

「這樣的突發緊急情況經常發生在養老院,第一時間送醫陪診非常重要。」在長馨養老院院長蔡惠英眼中,陪診師是一個與時間賽跑的職業,爭分奪秒甚至能「救人一命」。已在長馨養老院工作5年的金仲凱,被老人們親切稱為「小金」,他對於附近醫院十分熟悉,既時刻掌握著醫院就診流程,又懂得與老人打好交道。

培訓課堂。

因此,現實中的陪診師充當著「臨時子女」之責,實踐中的陪診師培訓也是兼顧「身」「心」「德」「法」,要習得各種新知識、新技能。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此輪培訓內容包括為老服務基礎知識和陪診服務專業技能,主題涵蓋老年人生理心理特點及護理要點、陪診服務基本流程、醫療就診流程、陪診服務溝通、陪診服務法律責任等。

與以往相比,在基礎知識板塊,這次增加了養老服務社會工作相關課程;在專業技能板塊,又增加了急救基礎技能相關課程;在實訓教學板塊,還增加了生命體征觀察、抱扶和搬移等技能實操。參訓學員經理論考試和實訓操作合格後,獲得由上海開大與市養老服務行業協會共同頒發的「上海養老服務陪診師」證書。

陪顧奶奶看病。

【標準怎樣?】

——避免魚龍混雜、良莠不齊

春天裏,晴雨相間、氣溫起伏。家住黃浦區五裏橋街道的顧奶奶,一年前老伴因突發腦梗去世,她自己也曾腦梗,身體大不如前。又到了每月配藥時間,好在街道推出「知心助醫」服務,顧奶奶電話聯系居委會預約時間。

於是,持證陪診師季春華如約來到顧奶奶家中,「今天到您復診時間了,醫保卡、病歷本要帶好哦。」季春華還專門備了雨傘和雨披,並根據需要提供輪椅推播等服務。在社群醫院,掛號、問診、檢查、取藥……在陪診師守護下,跑一次醫院,全程大約兩個小時搞定。被送回家中的顧奶奶,簽字確認一份陪診服務單。

執業證件。

與之相比,老人也難免擔心「陪診員」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問題,商業化的陪診服務普遍存在收費高、缺乏專業資質現象。市面上有的營利性機構,在陪老人看病同時,借由這一渠道開展「周邊產品」經營,將「陪診」作為介導老人消費保健品及保健服務的入口,有時甚至損害老年病患身體健康與經濟利益。

規範培訓。

上海開放大學非學歷教育部部長王松華透露,配套正規培訓,開大聯合上海市養老服務行業協會正進一步厘清和規範陪診師的工作規程和工作標準。目前,正在起草制訂【陪診師從業技能標準】【陪診服務規範】兩項團體標準,擬在今年向社會釋出,以期解決行業內的痛點和難點。

圖片來源:受訪高校和受訪物件

來源:作者: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