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親愛的讀者,閱讀此文前,麻煩右上角點選一下「關註」,精彩內容不錯過,方便隨時檢視。支持作者,寫作不易,文中會有5s廣告,觀看後可免費閱讀全文。
文|妍妍
編輯|妍妍
前言
在三國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武將們憑借卓越的戰功和勇武名揚天下。
然而,卻有幾位猛將始終保持距離,寧願以命相搏也不願追隨他。他們各自有著獨特的經歷和原因,一人曾在戰場上擊潰孫權,另一人則成功降服了關羽。
他們為何如此堅決地拒絕效力於劉備?他們的選擇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故事與情感?這些勇猛的戰將究竟是誰?
"仁德"便成負擔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英雄豪傑紛紛崛起,各懷鴻鵠之誌。在這群雄逐鹿的時代,劉備以仁德著稱,招攬了大批誌同道合之士。
然而,在那些投奔他麾下的將領中,也有不少人選擇了另一條路。他們寧可為他人鞍前馬後,也不願追隨這位被稱為"仁君"的領袖。
這些將領中,有來自西涼、益州等地的猛將,也有與劉備早年結交的好友。他們每個人的經歷各不相同,但卻殊途同歸,最終都沒有選擇追隨劉備。
這一現象背後,既有時局的影響,也有個人的考量。在那個充滿變數的年代,每個人都在尋找最適合自己的生存之道。而劉備的"仁德",在某些人看來,卻成了一種負擔和枷鎖。
張魯:首開抗備先河
早在劉備入蜀之初,漢中大將張魯就已看透了他的野心。面對劉備的虛情假意,張魯義正辭嚴地說道: "寧為魏公奴,不為劉備上客!" 隨後,他毅然決然地率領全部軍民、錢糧投奔了曹操。這一舉動,不僅讓劉備始料未及,也為日後更多將領的"反備"埋下了伏筆。
張魯的決定,並非一時沖動。他深知劉備入蜀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占據這塊富庶之地。劉備表面上為幫助劉璋抵禦外敵,實際上卻在暗中謀劃,先後誘殺劉璋部將楊懷、高沛,為日後的奪取蜀地做準備。
張魯對劉備的所作所為深惡痛絕,他明白,與其茍且偷生,不如奮起反抗。而投奔曹操,則是他當時最明智的選擇。
張魯的舉動,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一時間,朝野上下議論紛紛,都在猜測這位漢中大將的動機。有人認為他是為了保全自己,有人覺得他是為了向劉備示威 。
但不管怎樣,張魯的反叛,已經在劉備的心中留下了陰影。他開始意識到,僅憑"仁德"並不足以服眾,還需要更多的政治手段和軍事實力。
張任:誓死抗擊劉備
隨著劉備勢力的不斷擴張,蜀中另一名將張任也面臨了抉擇。他眼睜睜地看著劉備先後誘殺楊懷、高沛等劉璋部將,內心對這位"仁君"的失望與日俱增。
在涪城一戰中,張任挺身而出,與魏延、張飛等蜀軍猛將大戰數十回合。即便最終被俘,他也寧死不肯向劉備低頭,劉備不得不長嘆一聲,將其斬殺。
張任的悲壯結局,再次印證了劉備並非完人。他雖然表面上仁義,但在利益面前,也會露出冷酷無情的一面。
張任作為劉璋的忠臣,理應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禮遇。但劉備卻無視他的意願,強行招降,最終逼得張任以死明誌。這一幕,不僅讓人感到惋惜,也讓人對劉備的人格產生了質疑。
張任的死,並沒有讓劉備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相反,他似乎更加堅定了征服蜀地的決心。在接下來的戰役中,劉備變本加厲,采取了更加強硬的手段。
他不再顧及所謂的 "仁德" ,而是不擇手段地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這種做法,雖然在短期內取得了成效,但卻埋下了更多的隱患。
情義和理想的抉擇
早在劉備創業之初,就有兩位與他交情甚篤的朋友—— 牽招和田豫 。他們本有機會與劉備攜手天下,卻偏偏選擇了另一條路。牽招投奔了曹操,在曹魏擔任中護軍等要職,鎮守北疆。
而田豫不僅自己歸附曹操,還力勸故交鮮於輔棄備從曹。在田豫看來,惟有曹操才能一統天下,劉備不過是一介"庸才"罷了。
牽招和田豫的選擇,看似出人意料,實則情理之中。他們雖然與劉備交情深厚,但在大是大非面前,還是選擇了更加強大、更有前途的曹操。
這固然有私心的因素,但更多的還是基於對時局的判斷。在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惟有實力才能決定一切。而曹操無疑是當時最有實力的領袖之一,跟隨他,才能有更廣闊的舞台和更美好的前景。
值得一提的是,牽招和田豫在投奔曹操後,並沒有完全與劉備決裂。相反,他們還在多個場合為劉備說好話,希望兩人能夠和解。
這種做法,既體現了他們對舊友的情誼,也反映了他們對形勢的判斷。他們明白,在曹操和劉備之間周旋,才是最明智的選擇。這種外交手段,也讓他們在曹魏的地位更加穩固。
龐德:怒斥無信之賊
話說當年關羽兵臨襄樊,曹操命西涼猛將龐德前去助戰。龐德與關羽交手數次,竟將關羽射傷,險些扭轉戰局。可惜主帥於禁畏戰,致使關羽得以退兵。
後因於禁投降,龐德落入關羽之手。即便面對戰俘的命運,龐德仍舊不改本色,憤怒地斥責劉備是"無信之賊",寧死不降。他的這番話,道出了多少將士的心聲?
龐德的遭遇,再次暴露了劉備"仁德"的局限性。在戰場上,劉備雖然以關羽為首,但卻無法約束這位猛將的行為。關羽擅自俘虜投降的於禁,又逼迫龐德就範,這種做法已經完全背離了"仁德"的初衷。
而龐德的怒斥,則將劉備的虛偽撕得粉碎。在那一刻,所有人都看清了,在利益和權力面前,所謂的"仁德"是多麽的蒼白無力。
龐德的死,對劉備而言,無疑是一個沈重的打擊。他失去了一個本可為己所用的人才,更失去了自己在軍中的威信。
從那以後,劉備變得愈發多疑,對部下的忠誠產生了懷疑。他開始更多地依賴親信,而疏遠那些實力強大的將領。這種做法,雖然暫時穩定了他的地位,但卻埋下了更大的隱患。
文聘:空城退孫權
劉表去世後,荊州形勢大變。文聘沒有追隨劉備,而是投靠了前來擊荊州的曹操。憑借其智勇,文聘很快得到曹操賞識,被任命為江夏太守。
建安二十九年,孫權率軍5萬進攻江夏,文聘以空城計迷惑孫權,又出其不意發動襲擊,最終迫使孫權敗退。若文聘肯為劉備所用,荊州的歷史或許會覆寫。
文聘的故事,再次證明了一個人的才能和抱負,並不局限於一個陣營。他雖然起初效力劉表,但在關鍵時刻,卻果斷選擇了曹操。
這一決定,不僅改變了他個人的命運,也影響了荊州的走向。如果文聘追隨了劉備,或許劉備可以更好地守住荊州,進而與曹操抗衡。但歷史沒有如果,文聘的選擇,註定了劉備在荊州的失敗。
文聘的成就,也反映了曹操善於用人的一面。他不拘一格降人才,只要是有能力的人,都願意重用。相比之下,劉備雖然也愛才惜才,但卻難以容忍部下的異議 。
他希望所有人都能夠百依百順,對他言聽計從。這種期望,顯然與現實相去甚遠。在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不可能完全臣服於一個領袖。
結語
透過對張魯、張任、牽招、田豫、龐德、文聘等人的分析,我們看到了一個不同於傳統印象的劉備。
在那些抗拒劉備的將領眼中,這位 "仁君" 也有他算計的一面。正是這種種矛盾,構成了三國時期錯綜復雜的歷史畫卷。
英雄們在亂世中抉擇,在情義和理想間掙紮,最終譜寫了一曲曲蕩氣回腸的悲歌。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份,聯系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